•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取材自19862年同文馆到1918年的中国出版史料,反映期间出版,印刷之沿变——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附列各种珍罕书影三十帧,张静庐 辑注, 中华书局1957年【0-1-D】

288 八品

库存5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静庐 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0-06-17

北极书局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梁伯隆烈士事略。 雷雨田同志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论党对张乃赓的统战工作。 张铁僧传。 傅襄谟事略。 缅怀朱青长爷爷。 梁老话还斋老人。 附《双桂斋诗录》悼朱青长部份诗词、对联。 魏弼周事略。 魏弼周生平事迹梗概。 常芳林二三事。 附常公芳林小传。江安 肆
梁伯隆烈士事略。 雷雨田同志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论党对张乃赓的统战工作。 张铁僧传。 傅襄谟事略。 缅怀朱青长爷爷。 梁老话还斋老人。 附《双桂斋诗录》悼朱青长部份诗词、对联。 魏弼周事略。 魏弼周生平事迹梗概。 常芳林二三事。 附常公芳林小传。江安 肆 ¥139.00
版本、校刊家傅增湘。 朱山事迹。 先祖父陈天锡事略。 建国前江安教育概况。 忆四川省立江安中学1934——1937 年开展文体活动的概况。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江安。 江安行。 记“中华民国第二届戏剧节”在江安。江安 贰
版本、校刊家傅增湘。 朱山事迹。 先祖父陈天锡事略。 建国前江安教育概况。 忆四川省立江安中学1934——1937 年开展文体活动的概况。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江安。 江安行。 记“中华民国第二届戏剧节”在江安。江安 贰 ¥199.00
五十年代柏垭乡的文化宣传活动。《剑阁文艺》创办纪实。剑阁作家协会的成立及《作家之路》的创办。《剑门报》社工作纪实。他将勤奋贯人生——浅谈赖子畴先生。发掘赵炳然墓,识赵炳然其人。近代剑阁文化名人李榕。剑阁书法家何寅生。忆父母安乐的艺术生涯。再谈剑阁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母前轮。访艺术家母前轮先生。记评书艺人马占明先生。剑阁文化馆发展概况。剑阁图书馆“科技兴农”十年忆。剑阁 贰拾叁
五十年代柏垭乡的文化宣传活动。《剑阁文艺》创办纪实。剑阁作家协会的成立及《作家之路》的创办。《剑门报》社工作纪实。他将勤奋贯人生——浅谈赖子畴先生。发掘赵炳然墓,识赵炳然其人。近代剑阁文化名人李榕。剑阁书法家何寅生。忆父母安乐的艺术生涯。再谈剑阁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母前轮。访艺术家母前轮先生。记评书艺人马占明先生。剑阁文化馆发展概况。剑阁图书馆“科技兴农”十年忆。剑阁 贰拾叁 ¥139.00
对土地改革经过的回忆。回忆农村整风运动。剑阁县种植业结构沿革综述。对五十年代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工作的回忆。农业管理话利弊。剑阁玉米生产与科技。构沟区十年水利建设回顾。建国以来剑阁农田基本建设概述。 武连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概况。 剑阁县农业机械发展概况。 剑阁县农业机械局建置沿革。 剑阁县村村通公路简述。 剑阁森林资源调查与变化。 上海科影在剑阁。 剑阁森林在蚕桑事业发展概况。剑阁 贰拾贰
对土地改革经过的回忆。回忆农村整风运动。剑阁县种植业结构沿革综述。对五十年代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工作的回忆。农业管理话利弊。剑阁玉米生产与科技。构沟区十年水利建设回顾。建国以来剑阁农田基本建设概述。 武连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概况。 剑阁县农业机械发展概况。 剑阁县农业机械局建置沿革。 剑阁县村村通公路简述。 剑阁森林资源调查与变化。 上海科影在剑阁。 剑阁森林在蚕桑事业发展概况。剑阁 贰拾贰 ¥139.00
主管工业八年 艰苦奋斗匆忘。 剑阁毛巾床单厂创建发展回忆。 在农机修造厂的五年里。 专县合办剑阁化工厂始末。 建国后剑阁电力建设纪实。 剑阁县第一家机砖厂的兴亡。 剑阁县城饮用水的变化与发展概况。 剑阁商办工业概述。 剑阁国营粮油工业发展史略。 剑阁县面粉工业公司的诞生与发展⋯。 剑阁川北淀粉工业公司纪实。 剑阁烟厂首建回忆。 剑门卷烟厂始末大事记。 在县酿造厂工作的一段回忆。剑阁 贰拾壹
主管工业八年 艰苦奋斗匆忘。 剑阁毛巾床单厂创建发展回忆。 在农机修造厂的五年里。 专县合办剑阁化工厂始末。 建国后剑阁电力建设纪实。 剑阁县第一家机砖厂的兴亡。 剑阁县城饮用水的变化与发展概况。 剑阁商办工业概述。 剑阁国营粮油工业发展史略。 剑阁县面粉工业公司的诞生与发展⋯。 剑阁川北淀粉工业公司纪实。 剑阁烟厂首建回忆。 剑门卷烟厂始末大事记。 在县酿造厂工作的一段回忆。剑阁 贰拾壹 ¥139.00
剑阁教育发展概略。 剑阁师范学校概况。 开封中学的创建与发展。 开封中学初创记事。 普安中学创建初期琐忆。武连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回顾。 碗泉的教育事业发民史略。 私塾琐忆。 耳濡目染的私塾。建国初期乡村私塾读书生活回忆。对建前白龙高级小学的回顾。忆可敬的人民教师。执教剑中的片断回忆。建国初期剑阁小学教育恢复发展回忆。五十年代小学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回忆。初踏上教学岗位的回忆。剑阁 贰拾
剑阁教育发展概略。 剑阁师范学校概况。 开封中学的创建与发展。 开封中学初创记事。 普安中学创建初期琐忆。武连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回顾。 碗泉的教育事业发民史略。 私塾琐忆。 耳濡目染的私塾。建国初期乡村私塾读书生活回忆。对建前白龙高级小学的回顾。忆可敬的人民教师。执教剑中的片断回忆。建国初期剑阁小学教育恢复发展回忆。五十年代小学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回忆。初踏上教学岗位的回忆。剑阁 贰拾 ¥289.00
民国时期县城的市场分布。民国时期剑阁县城商号概略。不同时期的商人团体。蒙家茶馆话茶经。建国前的剑城名小吃。民国时期的鸦片烟市场。民国时期开封镇斗行一瞥。剑阁钟表修理业。解放初期剑阁县平抑物价稳定市场情况概述。剑阁市场管理回忆。建国后的工商税制度及其发展概况。计划经济与市场调剂片断回忆。对供销社改革的几点思考。供销系统十项商品生产述略。农村代购代销店概述。剑阁县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纪实。剑阁 拾玖
民国时期县城的市场分布。民国时期剑阁县城商号概略。不同时期的商人团体。蒙家茶馆话茶经。建国前的剑城名小吃。民国时期的鸦片烟市场。民国时期开封镇斗行一瞥。剑阁钟表修理业。解放初期剑阁县平抑物价稳定市场情况概述。剑阁市场管理回忆。建国后的工商税制度及其发展概况。计划经济与市场调剂片断回忆。对供销社改革的几点思考。供销系统十项商品生产述略。农村代购代销店概述。剑阁县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纪实。剑阁 拾玖 ¥139.00
解放前剑阁西部商业的回顾。剑南蚕丝业发展概述。民国时期剑阁的饮食业。曾经使剑阁商贸充满生机的骡马店行业。烟街商业话兴衰。剑阁手杖上题字的妙用。漫话“堂市口”的变迁。血溅剑门关——痛打蒋介石的“西北政工队”记实。一场变戏法的选举。二教寺埋人坑始末。罐儿铺之战。县长王应嵩出巡情况见闻。民国时期机关的交待制度。民国时期剑阁县医疗群团组织概况。吴龙骧杖毙沈仰之 黄师长状告县太爷。剑阁 拾柒
解放前剑阁西部商业的回顾。剑南蚕丝业发展概述。民国时期剑阁的饮食业。曾经使剑阁商贸充满生机的骡马店行业。烟街商业话兴衰。剑阁手杖上题字的妙用。漫话“堂市口”的变迁。血溅剑门关——痛打蒋介石的“西北政工队”记实。一场变戏法的选举。二教寺埋人坑始末。罐儿铺之战。县长王应嵩出巡情况见闻。民国时期机关的交待制度。民国时期剑阁县医疗群团组织概况。吴龙骧杖毙沈仰之 黄师长状告县太爷。剑阁 拾柒 ¥139.00
剑阁县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回忆。昨天的一页。记柘坝乡第一次统购统销。剑阁对私改造点滴回忆。土改后元山的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初、高级农业社经营管理的片断回忆。难忘的岁月。我所经历的一段艰苦岁月。鹤龄区党政干部整风反右片断回忆。黄泥生土作肥料。困难年代话生活。建国初期剑阁的小学教育恢复情况。50 年代初期剑师校学生生活回忆。50 年代扫盲运动回忆。剑阁中学事录片断。建国前后我县的货币情况。剑阁 拾陆
剑阁县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回忆。昨天的一页。记柘坝乡第一次统购统销。剑阁对私改造点滴回忆。土改后元山的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初、高级农业社经营管理的片断回忆。难忘的岁月。我所经历的一段艰苦岁月。鹤龄区党政干部整风反右片断回忆。黄泥生土作肥料。困难年代话生活。建国初期剑阁的小学教育恢复情况。50 年代初期剑师校学生生活回忆。50 年代扫盲运动回忆。剑阁中学事录片断。建国前后我县的货币情况。剑阁 拾陆 ¥139.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张静庐91898—1969年)
,现代出版人,原名张继良,民国五年起用笔名“静庐”,从此以“张静庐”名世。一生致力于出版事业,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较大贡献。著有《在出版界二十年》和《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及续编、补编等。
张静庐,中国出版家、民盟盟员。1898年4月7日生于浙江镇海县。1969年9月在上海去
世。1911年在龙山演进国民学校毕业后, [1]  当学徒。1915年任天津《公民日报》副刊编辑。1920 年任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 出版部主任。1924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任经理。1929年创建上海联合书店,任经理。1931 年与洪雪帆合办现代书局,任经理。1934年创建上海杂志公司,任总经理。任内经营出版不少进步期刊,其中有:郭沫若主编的《洪水》、蒋光慈主编的《拓荒者》、田汉主编的《南国》、郁达夫主编的《大众文艺》、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黄源主编的《译文》、孟十还主编的《作家》、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丁玲主编的《战地》、胡风主编的《七月》等。这些期刊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1949年在上海任联营书店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计划处处长,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组组长。主要著述有《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革命外史》、《在出版界二十年》,编有《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乙、丙、丁编,《中国出版史料补编》等。
简介
张静庐幼年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在当酒保、学徒期间,因看书、写稿忘了干活,两度成了“回汤豆腐干”(指没度满三年学徒期而中途被店主辞退者)。他家住上海棋盘街,当学徒时每天放工回家,要到书店玻璃柜前看看书的封面解渴,久而久之,同事们知道了,就给他起了“棋盘街上的巡阅使”的浑号。
“五四”运动以后,张静庐到泰东图书局当襄理,并担任《新的小说》月刊编辑,和书局经理赵南公一道竭力刊行新文化作品。首任总编辑郭沫若写的《女神》、《茵梦湖》,张静庐极力组织出版,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炮。后来郭沫若去了日本,接着曹靖华、王靖(梅瑰)、王新命(无为),以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都来到泰东图书局担任编辑工作。泰东图书局成了“创造社”的摇篮。《创造周报》就是在这时产生的。民国九、十年间《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和类似的创造社丛书,如郁达夫《沉沦》、张资平《冲积的化石》,还有《玄武湖之秋》、《茑萝行》等新书,推动着新文化运动蓬勃向前。民国十二、三年间,《洪水》半月刊和《创造周报》合订本出版后,泰东图书局生意兴隆。
后来创造社人员从泰东图书局分出去了,张静庐先主持上海第一家纯粹的新书店光华书局。创造社同仁都是写文艺作品的,为了支持张静庐新开的光华书局,他们一反过去,改做政论文章,为读者和同业所瞩目。在这里,由周余平主持招股,创办了新文化运动史上有名的创造社出版部。郭沫若将《三个叛逆的女性》和在许多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编纂为《文艺论集》交给光华刊行,还为光华编辑一种半文艺半政治性杂志《洪水》,也交光华刊行。
以后由于光华书局散伙,张静庐又主持了现代书局和联合书局的业务工作。
人物生平
1934年5月1日
张静庐办起了“上海杂志公司”。这是第一家专门出版杂志的小店,仅有20元的资金作为创办费。由于资金太少,张便采取“代订代办发行”为主,出版为副,但还是出版了鲁迅主持、黄源主编的《译文》,孟心主编的《自修大学》,艾思奇、柳湜主编的《读书生活》,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等杂志。
1936年
张静庐把重心转移到出版上。从此以后,他成了出版商。以后还出版了《高尔基选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青年丛书》等100多种。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张静庐将上海杂志公司迁到汉口,作为主张抗日的一员,也参与了抗日宣传活动。他出版了一批政论书籍和剧本,如《飞将军》(洪深著)、《八百壮士》(崔嵬著)、《民众基本论》、《出狱前后》(均章乃器著)、《抗战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张静庐著),还有《怎样争取最后的胜利》、《汉奸的产生和扑灭》、《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活跃的肤施”、《大众剧选》(抗日剧本)、《全面抗战的政治形势》、《告大时代青年》、《改良教育与学生救国》、《青年军事常识》、《高粱红了》(诗剧)等。
那时的武汉,成了文化的中心,报告文学出版达到了一个高峰。张静庐以上海杂志公司名义,出版了许多抗日战争小册子,也着重抓报告文学的出版。其中著名的有李辉英主编的“战地报告丛书”,计有碧野的《北方的原野》,田涛的《黄河北岸》,张庆泰的《在西战场》,姚雪垠的《战地书简》,李辉英的《军民之间》,张周的《中华女儿》,曾克的《在汤阴火线》,师田手的《背叛祖国的罪人》,黑丁的《沁河岸上》,石光的《鲁北烟尘》。叶以群主编的“战地生活丛书”,计有刘白羽《游击中间》,舒群的《西线随征记》,罗烽的《莫云与尔漠少尉》,天虚的《两个俘虏》,陈克寒的《八路军事兵队》,刘白羽、王宗祀的《八路军将领》,吴奚如的《阳明堡大战》。这两套丛书对武汉人民了解前线形势,了解共产党、八路军,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上杂”还于1937年10月在武汉出版了宋之的的《烙痕》,它是一本收有四个短剧的国防独幕话剧。1938年4月又出版了宋之的、陈白尘合编五幕剧《民族万岁》。1938年3月为抗战需要而出版的文艺刊物,有丁玲和舒群主编的《战地》半月刊,由武汉、上海杂志公司总经销,16开本,但这个刊物在同年6月出版第6期后终刊。
张静庐为了扩大抗日宣传阵地,除武汉外,还在重庆、广州、长沙、柳州、桂林、贵阳、金华、昆明建立分店达12处,大量刊行文艺书籍百余种,极力配合抗日宣传。
1943年至1944年期间
张静庐在重庆任上海杂志公司总管理处总经理,继续出版宣传抗日的书刊。同时,他又出任新出版业联合管理处总经理,并在成都(由邓作之任经理)、广州、重庆(由张鸿钧任经理)、汉口(由马仲杨任经理)设立“联营书店”,主要任务是管理联营书店出版事宜。与此同时,张静庐还任国民党文化教育委员会设计委员(主任委员潘公展)。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张静庐回到汉口,一部分时间主持“上杂”业务(因其次子张鸿人当时任汉口经理),大部分时间参加社会活动。曾任武汉市文教公会(这个公会是资本家商会性质)常务理事,主要处理上与下、同业间的各种业务纠纷。1947年6年1日,武汉大学发生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汉口联营书店也遭到搜查,并逮走了经理马仲杨和几位店员共七人。张静庐即组织力量多方营救,并作为释放马仲杨担保人之一。
在延安保卫战期间,延安失守,有些同志从延安经西安来到武汉,找到张静庐,但由于张静庐不是共产党员,本身又有国民党关系,不便亲自出面接待,他就嘱其次子张鸿人接待。这些来汉同志身无分文,来张处主要找接济,同时由于他们随时有被捕可能,张可为他们找到藏身之所。于是在张鸿人掩护下,把他们送出了武汉,到目的地去了,前后一共接待三批。但国民党仍有察觉。有天上午,张静庐等人正在“上杂”楼上开会,警察局找上门来,张静庐等人闻讯后,从后门跑掉了。警察就找张鸿人的麻烦,并搜查“上杂"出售的期刊,并将他们认为的“违禁杂志”,如《展望》、《新观察》、《新闻天地》等杂志,要张鸿人抱着到警察局去,叫张一人坐在一个房间内,一直到下午四点钟,他们才放人,但却被他们敲走了200元光洋。
l950年
张静庐调任北京新闻出版总署任私营企业处处长。出版总署撤销后,在中华书局担任近代史编辑组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的迫害,于1968年病逝于上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