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汉学大师伯希和 著——蒙古与教廷—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大量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不易见到的。卷二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龙如美三人事迹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价值【法】伯希和 著 [D]
  • 【法】汉学大师伯希和 著——蒙古与教廷—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大量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不易见到的。卷二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龙如美三人事迹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价值【法】伯希和 著 [D]
  • 【法】汉学大师伯希和 著——蒙古与教廷—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大量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不易见到的。卷二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龙如美三人事迹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价值【法】伯希和 著 [D]
  • 【法】汉学大师伯希和 著——蒙古与教廷—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大量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不易见到的。卷二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龙如美三人事迹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价值【法】伯希和 著 [D]
  • 【法】汉学大师伯希和 著——蒙古与教廷—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大量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不易见到的。卷二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龙如美三人事迹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价值【法】伯希和 著 [D]
  • 【法】汉学大师伯希和 著——蒙古与教廷—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大量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不易见到的。卷二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龙如美三人事迹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价值【法】伯希和 著 [D]
  • 【法】汉学大师伯希和 著——蒙古与教廷—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大量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不易见到的。卷二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龙如美三人事迹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价值【法】伯希和 著 [D]
  • 【法】汉学大师伯希和 著——蒙古与教廷—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大量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不易见到的。卷二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龙如美三人事迹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价值【法】伯希和 著 [D]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法】汉学大师伯希和 著——蒙古与教廷—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大量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不易见到的。卷二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龙如美三人事迹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价值【法】伯希和 著 [D]

138 八品

库存5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伯希和

出版社伯希和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开本>其它

上书时间2020-01-11

北极书局

五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 马禹安——辛铭金 等——
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 马禹安——辛铭金 等—— ¥298.00
名老中医畅平医论医案 ——
名老中医畅平医论医案 —— ¥298.00
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学术年会资料选编(1980)
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学术年会资料选编(1980) ¥298.00
成方新用治验大全—
成方新用治验大全— ¥298.00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 ¥588.00
医学求真——吴考槃 ——中医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医学求真——吴考槃 ——中医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298.00
梁伯隆烈士事略。 雷雨田同志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论党对张乃赓的统战工作。 张铁僧传。 傅襄谟事略。 缅怀朱青长爷爷。 梁老话还斋老人。 附《双桂斋诗录》悼朱青长部份诗词、对联。 魏弼周事略。 魏弼周生平事迹梗概。 常芳林二三事。 附常公芳林小传。江安 肆
梁伯隆烈士事略。 雷雨田同志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论党对张乃赓的统战工作。 张铁僧传。 傅襄谟事略。 缅怀朱青长爷爷。 梁老话还斋老人。 附《双桂斋诗录》悼朱青长部份诗词、对联。 魏弼周事略。 魏弼周生平事迹梗概。 常芳林二三事。 附常公芳林小传。江安 肆 ¥139.00
版本、校刊家傅增湘。 朱山事迹。 先祖父陈天锡事略。 建国前江安教育概况。 忆四川省立江安中学1934——1937 年开展文体活动的概况。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江安。 江安行。 记“中华民国第二届戏剧节”在江安。江安 贰
版本、校刊家傅增湘。 朱山事迹。 先祖父陈天锡事略。 建国前江安教育概况。 忆四川省立江安中学1934——1937 年开展文体活动的概况。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江安。 江安行。 记“中华民国第二届戏剧节”在江安。江安 贰 ¥199.00
五十年代柏垭乡的文化宣传活动。《剑阁文艺》创办纪实。剑阁作家协会的成立及《作家之路》的创办。《剑门报》社工作纪实。他将勤奋贯人生——浅谈赖子畴先生。发掘赵炳然墓,识赵炳然其人。近代剑阁文化名人李榕。剑阁书法家何寅生。忆父母安乐的艺术生涯。再谈剑阁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母前轮。访艺术家母前轮先生。记评书艺人马占明先生。剑阁文化馆发展概况。剑阁图书馆“科技兴农”十年忆。剑阁 贰拾叁
五十年代柏垭乡的文化宣传活动。《剑阁文艺》创办纪实。剑阁作家协会的成立及《作家之路》的创办。《剑门报》社工作纪实。他将勤奋贯人生——浅谈赖子畴先生。发掘赵炳然墓,识赵炳然其人。近代剑阁文化名人李榕。剑阁书法家何寅生。忆父母安乐的艺术生涯。再谈剑阁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母前轮。访艺术家母前轮先生。记评书艺人马占明先生。剑阁文化馆发展概况。剑阁图书馆“科技兴农”十年忆。剑阁 贰拾叁 ¥139.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蒙古与教廷》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法国)伯希和 ,译者是冯承钧。
内容简介
《蒙古与教延》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了大量的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的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我们不易见到的。卷二是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安德-龙如美三人事迹的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的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道路,导致罗马教延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
目录
前言
绪言
第一卷 大汗贵由致因诺曾爵四世书
第二卷
第一章 聂思脱里派之审温·列边阿答
第二章 阿思凌
第三章 安德·龙如美
索引

保罗·伯希和
(Paul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 E. 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致力于中国学研究。
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伯希和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1878年5月28日生于巴黎,中学毕业后开始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Eco1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 Vivantes),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 E. 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致力于中国学研究。
利用流利的汉语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动于中国甘肃、新疆一带,对新疆的喀什地区和库车图木舒克的脱库孜萨来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进行了广泛的考察。他当时率领一支探险队在我国新疆进行考古发掘,当他看到长庚将军送给他的一卷佛经是唐代写本后,便迫不及待地问明来源,于1908年3月赶抵敦煌。伯希和是学识渊博的汉学家,他凭着深厚的汉学功底和丰富的考古知识,把藏经洞中所有的遗书通检一遍。他自己说:“洞中卷本未经余目而弃置者,余敢说绝其无有。”有一张伯希和盗窃藏经洞遗书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里,面对堆积如山的经卷,正在蜡烛下一件件、一页页地翻检……他在藏经洞里待了3周,“不单接触了每一份文稿,而且还翻阅了每一张纸片”。他纯熟的汉语基础和中国历史知识,使他选走藏经洞里的全部精华。所以,他盗走的经卷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有关道教经典的卷子几乎全被伯希和盗走了,大约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遗书最大的价值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学说,保存了古注。比如《论语》,现在读的只有一种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经洞发现了皇侃注的本子,收录了两汉和魏晋之间所有人讲《论语》的要点,都被伯希和盗走了。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诩说,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里几乎都是最有价值的。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译而忽略的更珍贵的经卷和语言学、考古学上极有价值的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10辆大车,运往巴黎。
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劫走六千余种文书,此外还有二百多幅唐代绘画与幡幢、织物、木制品、木制活字印刷字模和其他法器。
伯希和的汉学研究精湛渊博,于我国目录版本、语言文字、考古艺术、宗教文化、东西交通,以及边疆史地等方面,都有论著。后期致力于蒙元历史研究。但其《元朝秘史》研究与《马可·波罗游记》注释二书皆未能完成。其著作单行本极少。大多数见于各种学术期刊中,如《河内远东学报》、《通报》、《亚洲学报》等。考古学著作主要有:《敦煌洞窟》(1922—1926)、《敦煌洞窟一伯希和笔记》(1981—1984)。
1932年底,伯希和为调查中国文史学的发展,并为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采购普通应用书籍,再度来华,经香港、上海到达北平。在平期间,他受到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营造学社、与学术界关系密切的《北平晨报》馆以及当地的学者名流,陆续举行欢迎宴会或约其讲演。
随着地位的提高和声望的增长,伯希和除了继续与中国学者交流学术外,还致力于促进中法文化交流。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为加强学术研究,成立了文科研究所国学门。在促进该机构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方面,伯希和起了重要作用。
1935年5—6月,年近花甲的伯希和携夫人最后一次来华,所负使命,一是出席6月在上海举行的法国公益慈善会向东方图书馆赠书典礼,二是以1936年初将在伦敦举行的国际中国艺术展览会选择委员身份,到上海选定准备运英的古物。1945年10月29日伯希和去世。
伯希和本人曾写过一批敦煌学论文。他一生中始终注重于其著作中征引敦煌文书。但他生前未出版过一部专著。自从他1945年逝世到2000年的50多年间,其弟子和其他学者们,共出版其遗作十卷。
人物年表
伯希和
1878年5月28日在巴黎诞生。曾就读巴黎斯坦尼斯学院。毕业后入法兰西学院师从汉学家沙畹(Édouard Chavannes)和印度学家烈维(Sylvain Levi)。
1899年被选为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的寄宿生。
1900年法兰西学院为拓展法国学人对远东诸国文化之研究,将原有的法属安南考古团改组为法国国立远东学院,总部设在河内,研究范围起自印度、中亚、东北亚、东南亚到东亚诸国的古今各种学问,1956年该院迁至巴黎。伯希和就任职于这个学院。
1901年,年仅22岁的伯希和受聘为远东学校教授,在集中研究印度支那乃至整个东南亚历史地理的同时,潜心汉籍目录版本的检讨,开始尝试使用历史语音学的比较考证法来研究用汉语转写的外国人名地名,并关注中国的外来宗教和异教派别,以后又钻研中国佛教的起源与道教的关系,由此注意到中国与印度、西域的联系。其成果很快为汉学界所瞩目。
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到中国考察,收罗大批书籍和雕刻艺术品。
1903年伯希和将元周达观著《真腊风土记》翻译成法文并加注释在巴黎出版。
1900—1903年,伯希和三次受该校派遣前往中国考察,收集了大量古物古籍,并与收藏保存者如左宗棠的后人等有所接触。
1904年离越南回国。同年在巴黎发表《交广印度两道考》。
1905年,斯坦因(Sir Aurel stein)中亚考古新发现的消息传人欧洲后,1906年伯希和受法国金石和古文字科学院及亚细亚学会的委派,进行中亚考察。
1906年6月15日,伯希和与军医Louis Vaillant和摄影师Charles Nouette一起从巴黎出发前往中亚探险。3人乘火车经莫斯科和塔什干进入了中国的领地新疆。探险队8月末到达喀什,在俄罗斯总领事馆逗留了一阵子。中国的官员对伯希和流畅的中文感到吃惊,并为探险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便。探险队离开喀什,第一站到达了图木舒克村,然后前往库车。
保罗·伯希和
1907年,探险队在库车发现了用婆罗米文书写的久已失传语言的文件。这些失传语言后来被伯希和的老师烈维译解为乙种吐火罗语。探险队在同年9月先行到达乌鲁木齐,伯希和到焉耆调查,10月抵达乌鲁木齐。伯希和在乌鲁木齐获得澜国公赠送的沙州千佛洞写本一卷。
1908年2月,为了查阅敦煌出土的法华经古抄本,探险队到达敦煌。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在前一年(1907年)已经从敦煌的莫高窟窃取七千余卷古文书。伯希和与保护莫高窟的王道人谈判进入藏经洞的事项。这里伯希和流畅的中文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伯希和经过3周调查了藏经洞的文件,并选出最有价值的文件二千余卷。伯希和与王道人谈判,计划重建莫高窟的王道人最后同意以500两银子(约90英镑)的价钱把这些文物卖给伯希和。因为斯坦因不懂中文,他带走的文件中有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相反通晓包括中文在内的13国语言的伯希和选出的文件全都是绝品,其中也包括新发现的唐代新罗僧人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同年伯希和在《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发表《敦煌藏经洞访问记》。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直隶总督端方和一些学者如罗振玉、王国维等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中国学界的注意。伯希和发表《中国艺术和考古新视野》向欧洲介绍罗振玉、王国维的研究成果。
探险队一行于1909年10月24日回到了巴黎。不过伯希和意外地受到了远东学院的同事们激烈的指责,说探险队浪费公款并带回了伪造的文件。他们认为英国的斯坦因已经拿走了敦煌所有的文献。后来斯坦因于1912年出版了《探险旅行记》,宣布还有大量的文件被留在敦煌,对伯希和的疑惑才消释了。此后,伯希和发表了《敦煌千佛洞》等多部论文,对汉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1911年,法兰西学院聘请伯希和主讲中亚历史考古学讲座,奠定其汉学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伯希和曾参加战役。
1916年,奉派至北京法国使馆任陆军武官次官。
1921年,被选为法国金石铭文与文艺学院院士。这是其汉学事业的鼎盛期。1921年5月当选为法兰西金石金美文科学院院士。其后20余年,除研究讲学外,还负责主编欧洲的主要汉学杂志《通报》。
1923年,任《通报》主编。
1927年,在《通报》发表《纪念王国维》。
1933年,发表长篇论文《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上旅行》。
1934年,发表《吐火罗语与库车语》 。
1935年,出任法国亚细亚学会主席。
1939年,被聘为中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945年,在巴黎死于癌症。
学术活动编辑
古迹发掘
对于喀什绿洲的前伊斯兰文明古迹,伯希和主要是对三个古遗址作了考察发掘:第一个发掘点是“库尔干窣堵坡”(KourgkanTim),伯希和又称之为“库尔干墙”或“库尔干炮台”。第二个考古发掘点是红山(克孜勒-戴卜,Qyzy1-Debe),位于克孜勒苏河的故河道左岸,距克孜勒苏与土门河(Tümen)的交汇处只有三公里远。第三个是“小山”(Kichik-Debe),位于红山以西。对于喀什地区的佛教遗址,伯希和考察了炮台山(Mori Tim)、沙山(Topa Tim)、墩库勒(Tong Kül)和阿克噶什(Aqqach)等处。1906年9月26日,伯希和探险团离开了汗宫,取道东南方向,前往墩库勒。那里是距汗宫有六至七公里的一片小绿洲。9月27日,他们前往阿克噶什,在那里发掘了克孜尔炮台(Qyzrl-Tim)以及尕哈炮台(Qaqha Tim,Tim本指“墙”或“窣堵坡”)。
经过在喀什地区一个多月的勘察,伯希和考古探险团于1906年10月29日到达图木舒克,在该地区一直停留到同年12月15日。伯希和在那里发现了库车绿洲西缘唯一的一处佛教大遗址群。伯希和考古探险团在图木舒克发掘到的物品,主要有雕塑、壁画、陶器和杂物、雕刻品或版画。
经过在图木舒克的发掘之后,伯希和考古探险团于1906年12月15日离开那里,经阿克苏和拜城,向他们的另一个重点目标库车绿洲前进。1907年1月2日到达库车。他们一行在库车共勘测发掘了八个月,直到1907年9月3日才离开那里,向乌鲁木齐前进。1907年12月中旬又从乌鲁木齐出发,于1908年2月24日到达敦煌。
文书绘画
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劫走六千余种文书,此外还有二百多幅唐代绘画与幡幢、织
物、木制品、木制活字印刷字模和其他法器。他将所劫文物全部运往巴黎,同时详细查看了所有洞窟,对每个洞窟作了描述,特别是详细记录了洞窟中的壁画题记。正是由于伯希和在敦煌的考查,他所拍摄的莫高窟的照片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举使之声名大噪,对于奠定其在国际汉学界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重返河内后,从事初步整理工作及考古报告。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是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性佛教艺术宝库。现尚存492个洞窟,保存了世界上最好最完整的佛教艺术。伯希和曾说过:“千佛洞(莫高窟)是中亚及东亚古文化整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敦煌处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汇合的前沿阵地,因此它使得亚洲古代诸文明与远东贯通,正是通过这块绿洲,昔日最伟大的旅行家横穿东西……”
汉学地位
1911年,法兰西学院特设中亚历史考古学讲座,聘请伯希和主讲。这是伯希和汉学地位奠定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伯希和曾参加战役,并于1916年奉派至北京法国使馆任陆军武官次官。1935年出任法国亚细亚学会主席。1939年,被聘为中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评价
汉学家
有人评价说:“如果没有伯希和,汉学将成为孤儿。”巴黎的Guimet博物馆有一个画廊以伯希命名,伯希和收集的很多文件的被法国国立图书馆保存。
有人评价说:“伯希和不但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没有他,汉学将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一样。”伯希和与为数众多的中国几代主流学者的交往,很大程度反映甚至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国际汉学正统与中国国学主流的相互交汇,不仅推动欧美汉学界加深了解认识中国学术文化及学者,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有人论及“百年来影响中国的六十洋客”,将伯希和列于“七位华风西被的汉学家”的第二位。而以学术造诣论,伯希和无疑位居首席。
语言天才
伯希和是语言天才,精通13种外语,而且博闻强记。他与中国学者交流,得力于汉语能力强和熟知中国学术。他是传教士以外,西方汉学界中罕有的能讲流利北京话的学者。
汉学研究
伯希和的汉学研究精湛渊博,于中国目录版本、语言文字、考古艺术、宗教文化、东西交通,以及边疆史地等方面,都有论著。这也得力于他精通亚洲各种语言,较注意版本校勘及新史料的搜求应用。有人认为他的毛病是过于偏狭琐屑。但他的治学也有求精确不求广阔,至专门不求闳道,宁失之狭细,不求其广泛的长处。
公认领袖
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伯希和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学术成就
伯希和没有一般汉学家对中国当代学术的轻视,充分认识和肯定清初以来的学术发展与成就,认为:“中外汉学大师之造就,堪称殊途而同归,尤以清初康熙以来,经雍乾而至道光,名家辈出,观其刈获,良足惊吾欧洲之人。此果何由,亦由理性之运用与批评之精密,足以制抑偏见成说,其达到真理之情形,实与西方学者同一方式,无足怪也。”因此,他对于继承前贤的当代中国学者,也“寄有无限之敬重与希望”。更为重要的是,伯氏此说并非当面市好,1926年10月26日,伯希和在德国法兰克福讲演中国戏剧,提出:“治‘中国学’须有三方面的预备:①目录学与藏书;②实物的收集;③与中国的学者接近。”并批评德国的中国学“殊不如人”。
著作介绍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是伯希和及其老师沙畹的共同著作(商务印书馆,1931,1933)。这篇文章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疏释摩尼教的教义;后一部分则是对摩尼教在中国流行始末的论述。在后一部分中,作者搜集了《大唐古域记》《佛祖统记》《册府元龟》《通典》《九姓回鹘可汗碑》等众多材料中有关摩尼教的记叙,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并一一加以诠释。与中国学者王国维、陈垣等人对摩尼教的研究相比,由于此文能够自如地运用波斯文、康居文、突厥文及梵文等材料,因而显得研究范围较为宽阔,成为摩尼教研究中的名篇。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通报》,1933,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原名为《十五世纪初中国的伟大海上旅行》,原是一篇书评,书中主要考察了有关郑和下西洋史实的四部重要著作。即:①《瀛涯胜览》;②《星槎胜览》;③《西洋番国志》;④《西洋朝贡典录》。该文详细考证四部书的版本和流传。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汉学家们做过不少研究工作,但伯希和此书有他的独特之处,对此冯承钧先生曾评述说,原先的汉学家在地理名物方面的研究固然有不少发现,“但是寻究史源勘对版本的,只有伯希和一人”。本文的一大半内容,都集中在《瀛涯胜览》等四部典籍的流传过程及版本的考证方面,对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及所经之地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从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
道教著作
他的道教著作有:《摩尼和〈化胡经〉》(载《法国远东学院通报》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 Extréme-Orient,1903年第3期)、《围绕〈道德经〉译成梵语的问题》(载1912年《通报》T’oung Pao,第13期)。伯希和的文章大多为考据性的,故文中常是旁征博引与细考详证,篇幅冗长。
学术成果编辑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法)伯希和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卡尔梅克史评注》(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法)伯希和著,中华书局1994年版。
《敦煌千佛洞》(法文标题为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共6卷,于1920—1926年间出版。
《马可·波罗游记校注》(用英文写成,英文标题为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此书系由伯希和与英国中国学家慕阿德(Arthur Christopher Moule,1873—1957)合著,共有两卷,在1938年出版〔后来在1957年又由慕阿德单独出版了《行在所(杭州)考,附马可·波罗游记校注补》(英文标题为Quinsai;with other Notes on Marco Polo)一书〕。
《元朝秘史》(法文标题为Histoire secrète de mongols),于1949年出版。
《成吉思汗战役史》(法文标题为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于1951年出版。
《伯希和西域探险记》,(法)伯希和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伯希和库车地区考古笔记》,(法)伯希和著,《新疆社会科学情报》1987年第5期。
《圣武亲征录》译注本,与韩百诗联袂署名,这是对元代佚名著作《圣武亲征录》的法文译注本,第一卷,1951年版。
《真腊风土记》译注本,1951年版,这是对元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译注本。
《金帐汗国史札记》,这是对前苏联格列科夫和雅库鲍夫斯基出版的《金帐汗国史》一书所作的补充,纠误与评论,1953年版。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1953年版。
《卡尔梅克史评注》,两卷本,1960年版。
《马可·波罗游记注释》,三卷本,分别于1959、1963和1973年出版。
《中亚和远东的基督教研究》,两卷本,1973和1986年版。
《西安府景教碑》,1996年版。
《唐代吐鲁番地区的道路》,2002年版。
词条图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