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
9.25
3.7折
¥
25
全新
仅1件
作者林传甲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传甲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
2015-10
-
版次
1
-
ISBN
9787550249424
-
定价
2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71页
- 【内容简介】
-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近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林传甲(1877~1922),字奎腾,又号魁云,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早年就读于西湖书院,博览群书,尤长经史、地理、文学,为张之洞所器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乡试第一。两年后,出任京师大学堂文学教授,主讲中国文学史。光绪三十四年(1908)起,在黑龙江、湖南、湖北、北京、广西、内蒙古等地兴办教育。民国6年(1917),愤于“外人谋我之急”,在中国地理学会发起编纂《大中华地理志》,出任总纂。
- 【目录】
-
篇 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一 论未有书契以前之世界
二 论书契创造之艰难
三 论书契开物成务之益
四 论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变迁
五 古文藉许书而存
六 六书之名义区别
七 六书之次第
八 古文籀文之变迁
九 籀文以后之变迁
十 大篆小篆之变迁
十一 传说文之统系
十二 篆隶之变迁
十三 篆隶与八分之别区
十四 隶草之变迁
十五 北朝南朝文字之变迁
十六 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第二篇 古今音韵之变迁
一 群经音韵
二 周秦诸子音韵
三 汉魏音韵
四 六朝音韵
五 经典释文音韵
六 广韵
七 唐韵
八 集韵
九 宋礼部韵
十 水韵
十一 翻切
十二 字母
十三 双声
十四 六朝反语
十五 三合音
十六 东西各国字母
十七 宋元明诸家音韵之学
十八 国朝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诸家音韵之学
第三篇 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
一 虞夏商周名义训诂之变迁
二 列国风诗名义训诂之变迁
三 春秋战国名义训诂之变迁
四 尔雅兼收周秦诸子之名义训诂
五 秦始统一名义训诂之变迁
六 方言之训诂名义变迁繁
七 释名经籍名义可据
八 广雅萃集汉儒笺注名义训诂
九 唐师古匡谬正俗
十 南唐徐铉说文新附字
十一 陆佃埤雅之名义
十二 朱子究心名义训诂之据
十三 宋儒名义训诂之疏密
十四 骈雅之润词章
十五 天算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六 地舆家名义训诂变迁
十七 制造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八 古人名义训诂不可拘执
第四篇 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
一 皇古治化无征不信
二 虞唐治化之文
三 夏后氏治化之文
四 殷商治化之文
五 豳岐治化之文
六 文武治化之文
七 阙里治化之文
八 邹孟治化之文
九 荀子治化之文
十 秦始皇治化之文
十一 汉以后治化词章之分
十二 六朝词章之滥
十三 唐人以词章为治化
十四 五代之治化所在
十五 辽金治化之文不同
十六 宋元治化之广狭词章之工拙
十七 明人之治化词章误于帖括
十八 论治化词章并行不悖
第五篇 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一 孔门教小子应对之法
二 六年教以数与方名之法
三 闻一知二之捷法
四 举一反三之捷法
五 反言以达意之法
六 虚字联络实字达意法
七 虚字承转实字达意法
八 虚字分别句读以达意法
九 虚字以为发语词达意法
十 虚字为语助词达意法
十一 虚字语助词用为疑问法
十二 虚字用于形容词法
十三 虚字用为赞叹词法
十四 修辞分别雅俗异同法
十五 修辞必求明密法
十六 修辞当知颠倒成文法
十七 修辞引用古人成语法
十八 修辞勿用古字古句法
第六篇 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
一 高宗纯皇帝之圣训
二 言有物之大义
三 论篇章之次序
四 初学章法宜分别纲领条目
五 初学章法宜先明全章之意
六 初学章法宜立柱分应
七 初学章法宜因自然次第
八 初学章法宜知层叠进退
九 初学章法宜知承接收束
十 初学章法宜知首尾照应
十一 初学章法宜知引用譬喻
十二 初学章法宜知调和音节
十三 初学扩充篇幅捷法
十四 初学篇法宜一意贯注
十五 初学篇章宜分别文之品致
十六 治事文之篇法
十七 纪事文之篇法
十八 论事文之篇法
第七篇 群经文体
一 经籍为经国经世之治体
二 周易言象数之体
三 周易文言之体
四 周易支流之别体
五 尚书今古文辨体
六 尚书家为古史正体
七 禹贡创地志之体
八 洪范为经史之别体
九 诗序之体
十 三百篇兼备后世古体近体
十一 诗辨正
十二 周官为会典之古体
十三 仪礼为家礼之古体
十四 礼记创丛书之体
十五 春秋创编年之体
十六 三传辨体
十七 经学随时而变体
十八 皇朝经学之昌明
第八篇 周秦传记杂史文体
一 逸周书为别史创体
二 大戴礼为传记文体
三 周髀创天文志历志之体
四 国语创戴记之体
五 国策兼兵家纵横家舆地家诸体
六 世本创族谱之体
七 竹书纪年仿春秋之体
八 山海经与禹贡文体异同
九 穆天子传非本纪体
十 七经纬文体之大略
十一 神农本草创植物教科书文体
十二 黄帝素问灵枢创生理学全体学文体
十三 司马法创兵志之体
十四 家语与论语文体之异同
十五 孔丛子创世家之体
十六 晏子春秋创谏疏奏议之体
十七 吕氏春秋创官局修书之体
十八 汉以来传记述周秦古事之体
第九篇 周秦诸子文体
一 管子创法学通论之文体
二 孙子创兵家测量火攻各法文体
三 吴子文体见儒家尚武之精神
四 九章算术文体之整洁
五 墨子发明格致新理之文体
六 老子创哲学家卫生学家之文体
七 庄子文体真伪工拙之异同
八 列子创中国之文体
九 文子之文体冗杂
十 商君书创变法条陈之文体
十一 韩非子创刑律之文体
十二 公孙龙子创辨学之文体
十三 鬼谷子创交涉之文体
十四 鹞冠子不立宗派家之文体
十五 屈子离经文体之奇奥
十六 诸子伪书文体之近于古者
十七 诸子佚文由近入辑录之体
十八 学周秦诸子之文须辨其学术
第十篇 史汉三国四史文体
一 史记为经天纬地之文
二 史记通六经自成一家之文体
三 史记本纪世家文体之辨
四 史记世家列传文体之辨
五 史记十表创统计学之文体
六 史记列传文体之奇特
七 褚少孙裴驷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增补史记文体
八 归震川评点史记之文体
九 汉书仿史记之文体
十 汉书地理志之文体
十一 汉书艺文志之文体
十二 汉书西域传文体
十三 班昭续成汉书八表并天文志之文体
十四 后汉书纪传后附论赞之文体
十五 司马彪续汉书志之文体
十六 三国志文体之创例及正统所在
十七 裴松之注三国志之创例
十八 读史勿为四史所限
第十一篇 诸史文体
第十二篇 汉魏文体
第十三篇 南北朝至隋文体
第十四篇 唐宋至今文体
第十五篇 骈散古合今分之渐
第十六篇 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