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琛旧藏‖《梅兰芳全集》梅氏昆裔签名出版书,复印件 3份。
¥
500
五品
仅1件
作者。
年代不详
页数3页
尺寸30 × 21 cm
货号16
上书时间2024-05-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五品
- 商品描述
-
大师之风 有一次,梅兰芳唱完《霸王别姬》后,他的儿子梅葆琛说道:“第二场虞姬出场时,手里扶着的剑鞘在身后翘得太高,挑着斗篷不好看。” 梅兰芳听罢,没有摆出父亲的架子,而是在第二次再唱《霸王别姬》时,把这个动作改了。
梅葆琛(1925-2008),梅兰芳的第四个儿子。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理工学院,但他并未从事戏曲工作,曾经担任北京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业余爱好胡琴,先从王少卿学习,后向徐兰沅先生请教,曾在业余演出中伴奏梅派剧目。梅葆琛写有《怀念父亲梅兰芳》等书籍。
中文名
梅葆琛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925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
2008年4月19日
毕业院校
上海复旦大学
职业
建筑师
主要成就
北京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参与中国军事博物馆建筑设计
出生地
江苏泰州
代表作品
《怀念父亲梅兰芳》
职称
高级工程师
梅葆琛是梅兰芳的第四子,虽然出身京剧世家,但梅葆琛并未从事戏曲工作,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系,一直在北京建筑设计院任高级工程师。从小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梅葆琛拉得一手好胡琴,并得到王少卿的亲授。当年梅兰芳家里举行戏曲沙龙,梅葆琛经常担任琴师的工作。[1]
陈凯歌与梅葆琛(右)
人物生平
梅葆琛祖籍江苏泰州,1925年12月5日出生于北京。
青年求学期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父亲的安排下,他与五弟梅绍武远离家人,到重庆、贵州学习。兄弟二人历经磨难,饱受困苦。抗战胜利后。他才又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长期的艰苦生活、坎坷的经历磨炼了他坚强忍耐、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性格。
1951年1月从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1987年10月退休后,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4月19日7时36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人物事迹
在电影《梅兰芳》开拍之前,陈凯歌特意拜访过梅葆琛。正是梅葆琛对陈凯歌的信任,才得以让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感情这段往事出现在银幕上。2008年5月,享年83岁的梅兰芳之子梅葆琛日前在北京逝世,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其子梅卫华透露,梅葆琛生前有一个遗愿,就是很期待能看到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人物风采: 当时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他积极投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与力量。梅葆琛同志先后参加了治理淮河工程、参与了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工作,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及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等工作。在北京的许多建筑都有他精心设计和辛勤劳动的结晶。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受聘担任中国工艺美术馆建设工程的顾问,协助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使中国工艺美术馆的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在工作中,他经常深入建设工地,到施工现场亲自调查研究,与施工人员共同探讨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亲临现场,克服困难。他坚持原则,保证了工程质量精益求精。为保工程进度,他经常回到家中通宵达旦的工作,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染上了哮喘、高血压等疾病。他一边进行治疗一边继续坚持工作,长此以往,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梅葆琛同志积极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饱满的干劲和高昂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中,虽近晚年仍不懈地发挥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