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出绝地 武侠小说 刘世杰
none
¥
11.2
4.0折
¥
2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刘世杰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05960886
出版时间200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67页
定价28元
货号128_9787505960886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精彩内容:
部分 春之水 乱世之1935。长夜难明赤县天。长夜难明黔北赤水河镇的一方天空。1935,古家大院尤是一块沉重坚硬的黑。仿佛所有的黑暗、所有的风雨都是从那里侵过来的 1935年,赤县的长夜里跋涉着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长夜里闪耀着点点红五星。赤县神州的启明星。 1935的早春,是18岁的古思华人生的早春。 1935年,对于早春,黑暗的古家大院更成了绝地。 古思华:杀出绝地的一泓清澈春水。清清澈澈地流向了1935年的光明。 1935年,长夜和红星,不仅是一个大背景,更是一种大抉择。 1935,正与邪,善与恶,光明与黑暗,长夜与红星,不仅组成了她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更纠葛着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章 1 当我年事已高,两鬓苍苍,再踏上阔别将近50年的家乡土地,重温那些依稀别梦里时而模糊时而又清晰的前尘往事,便成了我的后一点心愿。 远山近水环抱中,这个地处边陲、汉夷杂居的古老小镇,静谧、清灵,一种沧桑的风情和素朴的妩媚。那种在历史和时间上积淀下来、氤氲而来的气息,如一札深缄的书卷,常常在我的过往的记忆中时不时随着我阅历的递增与变换而浮现出一些不很连贯的断续章节,而,当我回归并站在这一个高处,黎明的微熹中所有的尘埃都一一落定,这一札书缄现在尽显在我眼底了。仅它这素的封面,水墨一样氤氲、妩媚的封面,木刻一样深邃、沧桑的封面,传达出其宁静是一种大宁静、其妩媚是一种大妩媚,而这,又正缘于它曾经的沧桑无一不是大沧桑。 赤水河镇街面不大,十几家店铺、几十户住家两厢紧拥着的一条青石板街,叫做老街,是一条通往镇外的交通干道。无论店家还是住家,无论是汉民居,还是苗家、侗家的吊脚楼,镇上所有的建筑一律都是木结构的。因为多民族杂居,饮食也各有特,有米豆腐、羊肉粉、豆花饭、豆花面、肠旺面、洋芋、折耳根、苗家的三饭、竹筒饭、酸汤鱼火锅以及侗族的油茶......小摊贩上,则有簸箕肉、有糍粑一类的本地糕点,有腊肉、红苕、虫茶、竹笋和赤水醋,有竹编竹雕的形形的工艺品,有苗、侗女儿家心爱的银亮亮的各种装饰物,等等。街面上那些穿着各种民族服饰的年轻姑娘,是使老街洋溢着青春的生动和明媚。 本地乡民一直保留了喜欢好茶的惯。在镇上仅有的十几家店铺里,茶馆占了五六家。我在这些老街的茶馆中寻找着当年那家"水坊茶馆"的踪迹。那种格局的茶馆其实普通不过,楼上楼下,统共有几十张栗壳的八仙桌。茶具是青花瓷的。当年的老板杨满春也是普通不过,胖墩墩的,角是满满的春风,满脸也似乎永远都堆着春意,以致于笑出来的褶子甚至蔓延到了后脑勺。恍惚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杨满春老板系着白围裙,肩上搭着雪白的毛巾,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地站在当年的"水坊"门前迎客,像几十年前一样,他一眼看见我了,殷勤而朗朗的声音迎着我来了:"二小姐好!我都在想,朗格那么久看不到你二小姐?稀客稀客,请进来喝杯茶撒!" 当年水坊的生意在镇上的茶馆业中是好的。 首先是杨满春的人缘好,高下贵贱,三教九流,走进水坊你是上宾。对镇上的权贵人物,杨满春是殷勤巴结,对贫穷百姓,他也客气周到,毫不势利。为人也义气,真是遇到难处短了他几文茶钱,他也得过且过,并不计较。其次是水坊茶馆的整洁、光鲜。这一点多要归功于他的妻子陈家芳。那可真是个少见的清爽婆娘,在赤水河镇男人们津津乐道的"粉子"堆里,她的好看和爽利也似乎只有用这"清爽"二字形容为恰切。 当脑海里再浮现出杨满春的依稀音容,我忆旧的心神和脚步翻过封面阅过扉页向着一札赤水河镇的旧书缄的那一段历史的正文里走了。 走着,走着,我记忆的游丝遥遥地飘向了1935。 透过回想的余光遥遥望去,1935年,对于我,对于赤水河镇,对于当年我们那个曾经在这个镇上显赫过不止一时的古家大院,甚至,对于当时在围剿与反围剿中生死周旋的国共两党、对于黔地当时或兵或匪、亦兵亦匪、在特定历史时刻里冰火同盆过的各种地方势力,以及因而不能偏安一方的这块封闭、落后、贫穷的土地上的芸芸百姓......拉远了历史的镜头去看,都已经是前尘,是往事,是历史长河中一个极小的时间段;而切换成一个个近景,一同被卷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大时代背景。 四十多年过去了,即使凭着记忆,我也看不见当年那个古家大院了。它曾经的外在的显赫已早在公元1935年随着它的陈腐一起烟消云散、无迹可循了。多来,古家大院的后一任老财主、我的父亲古嵘煊,狂笑着号啕着举着火烛,在大院的各处癫狂地纵火,直至整个古家大宅和他自己葬身于一片火海的场景,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1935年的那个清晨,是我受党委派即将奔赴的清晨,我站在这一大片冒着余烟的废墟前——1935,不仅古家大院是一片废墟,整个腐朽的旧时代都在大背景里渐次化为废墟...... 1935年,我二十二岁。 在建筑风格迥异的赤水河各民族民居中,古家大院是一处集南北方风格于一体的古古香的中式大宅。 它坐北朝南,青黑重檐歇山式屋顶门楼,屋脊的两端是一双缄而远眺的鸱吻。门楼照例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厚重的朱漆大门扇,门上镶着一对碗大小的黄铜狮子头门钹,垂着铮亮的门环,高高的朱漆门槛,连着七级青石台阶......这,充分彰显着这个宅第主人的祖上一度显赫的身价。的确,古家祖上曾出过多个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 如果说古家的祖上显的是一个"贵"字,到了我父亲古嵘煊手里,那是占足了一个"富"字。富甲乡里,呼风得风唤雨得雨。在方圆遐迩,古家以"三多"闻名:一为财富多,也可谓"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二曰产业多,外地的生意不说,单赤水河一镇,大半的店铺都是古家经营、租赁的;三是古家多,除了家中的内眷不仅多出身名门,而且,连丫鬟仆妇,没有几分姿、许多伶俐进不了古家帮佣。 然而,如此古家依然有一桩莫大憾事,那是香火黯淡。从我的曾祖父起,是单丁独子,到我祖父当家时,家业虽然兴旺,但共娶了6房太太的他,却只生育了我的父亲古嵘煊。古嵘煊是在众星捧月般的娇惯里长成的,阖家钟爱系于一身,于是染上了一个纨绔子弟几乎的所有坏气,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常言道: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浪荡公子却是连窝边草也不肯放过的,家中丫鬟少有不被他染指,连妻女身边的婢女都不放过。有些烈的丫鬟甚至因此寻了短见,而轻浮些的、并因此甚至觊觎起姨娘地位的,则被老太爷太夫人名为驱逐暗地却是进了青楼。虽然为他娶了个名门闺秀,随即也为古家添了个男丁,但他行事作风没有丝毫改变,依然断线风筝一般没人可以掌控。事已至此,古老太爷才意识到偌大的家业很可能要断送在这个败家独子的手中,这时才开始严加管束。管束的结果是导致了古嵘煊长达十多年的离家出走。古老太爷也因此活活气死。 没人知道这十多年间我的父亲去了哪里,没人知道他期间的遭际。对此,小镇也流传着各种说法,多的一种说法是他依了袍哥,甚至一度当过"仁"字堂里的"管事五爷"。回来时他已届中年,沧桑,沉稳,深居简出,遇事不轻易露声,逢人常带三分笑,其余的七分沿袭了古老太爷的那种阴鸷。而使全家大跌眼镜的,还因为他从天府之国成都带回来了一房年轻漂亮的二姨太。 我那二姨娘周银秀嫁进古家门时才十五岁。很多年后,主管古家后厨的罗凤娘在说起周银秀初来乍到时的情境还那么津津乐道:"穿的是藕荷的丝绒旗袍,人也像藕一样......多好看的!古家屋头粉子好多么,只要是个古家大院里女人那是个粉子!但二太太一来,古家好像一下子没得哪个可以叫粉子了。也不光是漂亮,那样的眼神,表情,那种走路的样子,那样衣服穿在她身上,硬是风光,硬是和别个不同!" 言外自然还有一层炫耀她自己的意思。的确,罗凤娘也算得一个有些姿的女人,在古家的出名,倒不是因为漂亮,而是这个女人是出了名的大嘴巴,且又风轻浮,一般下人只要模样清俊些或稍许些好处给她均得沾手。 也正因为新来的二姨太的这种与众不同,使擅见风使舵的罗凤娘认定了这个女人必将取代古家的大太太、我的母亲柳氏的真正主母地位,于是她先一步自荐为二姨太的心腹。 罗凤娘果然是选对了主子。 二姨太周银秀,这个曾经成都赫赫有名的周家大银庄里的三小姐,因家道败落而嫁到古家作姨太,不仅容出挑,而且伶俐过人,年纪虽小,却有心有计,在娘家时已有她父亲的"活账本"之称,是一位主事的小姐。若不是好赌的大哥一把输掉了大半个家业,祸不单行二哥又惹下人命官司,父亲急病之下去世,赫赫家世顿如大厦一夜倾覆,也不致嫁为古家二房。 更有一种说法,周家大少爷那一把输了家业的,是古嵘煊设的局,一举兼有二得,一为财产,二为美人。 街坊传言,也许空穴来风,但这实在也像古嵘煊的作风。反正自打他中年回归故里,古家的家业又骤然间翻了两番。 我母亲柳氏在我出生不到一年时死了。很多年后,我的奶娘杏姨告诉我,母亲死得很有些蹊跷。我母亲身子一向娇弱,成婚后更因父亲的纨绔而郁郁成疾,那段子,母亲又病了,但也不过是风寒之症,一向与我母亲冷冷相对的二姨娘这次却分外殷勤,大夫也是她亲自去请的,据说是县城的名医,可我母亲的病势却渐沉重,没多久与世长辞了。杏姨曾悄悄拿着药方去问过镇上的吴郎中,得知那药方其实是并不太对症的,其中还有十分凶险的虎狼之药。 不知道父亲后来对二姨娘的冷落是否与此有关。反正在我打小的记忆里,父亲与二姨娘的关系是让所有人都看不懂。名为,我却从未见过父亲和二姨娘住在一起,一见到二姨娘,父亲的那张脸是不阴不阳的,说话的语气也是。那时候我还小,只觉得二姨娘虽凶,却是我们古家大院里好看的女人,我和哥哥不喜欢她是正常的,被她经常打骂的紫青姐姐不喜欢她是正常的,可父亲为什么也不喜欢她? 其实谁也不知道我母亲的死是否真的与二姨娘有关,但是,如二姨娘以为我母亲死后正房之位非她莫属,那她实在是想错了。一个人来自骨子里的痼疾是一种不治的顽疾。她只知与正房夫人争风吃醋,殊不知我父亲古嵘煊自从重新回到古家大院,不动声间又不知在这个大宅里的花花草草间欠下了不少风流孽债。 而这些,是幼年时代的我一无所知的。从我记事起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父亲古嵘煊的面容在我的眼中多为正;也间有凶,但独对我的时候,还是慈祥疼惜的神多一些的。现在回想起来,中年古嵘煊仍然是个很英俊的男人。从我记事起,家里的大小事务,看起来都是二姨太在掌管着了。很多的时候,父亲古嵘煊都是在西园的佛堂里念他的经敲他的木鱼。 笃笃的木鱼声敲响在如海深院的至深处,隔了岁月来听,那片早已消逝的古宅在记忆和冥想里显得更深了,更寂了,更森然了。
精彩书评:
部分 春之水
章
1
本地乡民一直保留了喜欢好茶的惯。在镇上仅有的十几家店铺里,茶馆占了五六家。我在这些老街的茶馆中寻找着当年那家“水坊茶馆”的踪迹。那种格局的茶馆其实普通不过,楼上楼下,统共有几十张栗壳的八仙桌。茶具是青花瓷的。当年的老板杨满春也是普通不过,胖墩墩的,角是满满的春风,满脸也似乎永远都堆着春意,以至于笑出来的褶子甚至蔓延到了后脑勺。恍惚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杨满春老板系着白围裙,肩上搭着雪白的毛巾,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地站在当年的“水坊”门前迎客,像几十年前一样,他一眼看见我了,殷勤而朗朗的声音迎着我来了:“二小姐好!我都在想,朗格那么久看不到你二小姐?稀客稀客,请进来喝杯茶撒!”
当年水坊的生意在镇上的茶馆业中是好的。
首先是杨满春的人缘好,高下贵贱,三教九流,走进水坊你是上宾。对镇上的权贵人物,杨满春是殷勤巴结,对贫穷百姓,他也客气周到,毫不势利。为人也义气,真是遇到难处短了他几文茶钱,他也得过且过,并不计较。其次是水坊茶馆的整洁、光鲜。这一点多要归功于他的妻子陈家芳。那可真是个少见的清爽婆娘,在赤水河镇男人们津津乐道的“粉子”堆里,她的好看和爽利也似乎只有用这“清爽”二字形容为恰切。
当脑海里再浮现出杨满春的依稀音容,我忆旧的心神和脚步翻过封面阅过扉页向着一札赤水河镇的旧书简的那一段历史的正文里走了。
走着,走着,我记忆的游丝遥遥地飘向了1935。
透过回想的余光遥遥望去,1935年,对于我,对于赤水河镇,对于当年我们那个曾经在这个镇上显赫过不止一时的古家大院,甚至,对于当时在围剿与反围剿中生死周旋的国共两党、对于黔地当时或兵或匪、亦兵亦匪、在特定历史时刻里冰火同盆过的各种地方势力,以及因而不能偏安一方的这块封闭、落后、贫穷的土地上的芸芸百姓拉远了历史的镜头去看,都已经是前尘,是往事,是历史长河中一个极小的时间段;而切换成一个个近景,一同被卷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大时代背景。
四十多年过去了,即使凭着记忆,我也看不见当年那个古家大院了。它曾经的外在的显赫已早在公元1935年随着它的陈腐一起烟消云散、无迹可循了。多来,古家大院的后一任老财主、我的父亲古嵘煊,狂笑着号啕着举着火烛,在大院的各处癫狂地纵火,直至整个古
— 没有更多了 —
正版特价新书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