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图全解资治通鉴(全彩白金版)(精)/国学典藏 中国历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思履
  • 彩图全解资治通鉴(全彩白金版)(精)/国学典藏 中国历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思履
  • 彩图全解资治通鉴(全彩白金版)(精)/国学典藏 中国历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思履
  • 彩图全解资治通鉴(全彩白金版)(精)/国学典藏 中国历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思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彩图全解资治通鉴(全彩白金版)(精)/国学典藏 中国历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思履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9.4 3.2折 29.8 全新

库存25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北宋)司马光|主编:思履

出版社中国华侨

ISBN9787511337597

出版时间201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429页

字数0.89千字

定价29.8元

货号503_9787511337597

上书时间2024-06-27

博学书籍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围魏救赵
胡服骑
即墨之战
长之战
秦纪
李园乱楚
王翦伐楚
荆轲刺秦
汉纪
韩信破赵
四面楚歌
诛灭诸吕
飞将李广
大将卫青
之乱
昆阳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魏纪
政归司马氏
晋纪
桓温废立
淝水之战
宋纪
刘裕受禅
元嘉之治
齐纪
魏迁洛阳
梁纪
侯景之乱
陈纪
杨坚篡周
隋军灭陈
隋纪
杨广篡位
唐纪
玄武门之变
贞观治道
中宗复辟
韦后乱政
李林甫为相
安史之乱
马嵬事变
张巡守城
子仪破吐蕃
元和中兴
雪夜袭蔡州
甘露之变
黄巢进京
后梁纪
朱温之死
后唐纪
后唐灭梁
后晋纪
割让幽蓟
后汉纪
严酷之政
后周纪
高之战
世宗征淮南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有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在文学目前,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璧”。全书卷帙浩繁,共294卷,300余万字,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民事和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和历史人物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的青睐,视之为阅读之书。
然而,读完30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坚强的毅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资冶通鉴一书的,我们精选了其中拥有代表且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撰,并绘制了大量精美插图,力求更加真实、直观、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彩图全解资治通鉴(全彩白金版)中增设了导语、注释、译文等辅助栏目,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深入体味作品的内涵,方便快捷地掌握原著。
600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真实的历史博物馆,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
科学简明的体例、精彩丰富的故事、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打造出一个彩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彩图全解资治通鉴(全彩白金版)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精彩内容:

三家分晋
【导语】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晋国在春秋时代曾是一个称霸的。到了春秋末年,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晋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公室与卿大夫争权的斗争,在晋悼公死后终于有了结果,晋国形成了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卿的局面。六卿按照自己意志行事,晋国的奴隶制度也逐渐被瓦解,国君的作用益减小。
晋公十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同晋国的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晤谈后,做出了这样的预言:“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其实,此时晋国的执政者除韩、赵、魏之外,还有范、中行、智氏三家。
在与晋公室的斗争中,六卿为与晋君争夺,采取亩制改革,废除井田制,取消奴隶式的劳役剥削制度。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13年),六卿在法律制度上进行了重大改革。铸刑鼎,公布范宣子的刑书,以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并且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这预示了奴隶制的灭亡。
六卿势钧力敌,相互约束,但心怀各异的六卿都在暗中准备扩张。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酝酿已久的六卿之间的兼并战争终于爆发了。赵、魏、韩、智联盟的一方,经过七八年的战争,终将范、中行二氏联盟的一方消灭。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赵、魏、韩又联合将智氏消灭,逐渐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成了与秦、齐、楚、燕一样的政治实体。从此,晋公室成了三家的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这篇三家分晋讲的是这个故事。
“三家分晋”是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圉七雄中的韩、赵、魏二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也由此揭开。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③。
【注释】
①周威烈王:亦称周威王,名午,周王之子,公元前425年―前402年在位。②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魏的祖先与周同姓,其苗裔始封于魏,到了魏舒,开始为晋正卿,历经三世传到魏斯这一代。赵的祖先为造父后,到了赵盾这一代开始为晋正卿。韩的祖先出于周武王,到了韩虔这一代六世皆为晋正卿。魏、赵、韩三家几代既是晋大夫,又是周的陪臣。周朝已经衰败,一个称霸的――晋国国君作为盟主,应“以尊王室”,所以周朝封晋国国君为伯。魏斯、赵籍、韩虔三卿三分晋国,按照此时周朝的王法是当诛杀的。而此时,周威烈王不但不诛杀他们,反而分封这三家为诸侯,是鼓励褒奖犯奸乱臣。所以,胡三省作注说:“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③坏:毁;自怀,自毁。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姬午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这时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藐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仅不派兵征讨,反而还对他们加封赐爵,使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也不能再守定,而放弃了。周朝先王创下的礼教到此丧失殆尽!
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了,而晋国三家强盛起来,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接近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如果他们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公然侵犯礼义的话,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国君,那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会尊奉周朝的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是奉天子之命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僭位成为诸侯,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而是周天子自己毁坏了周朝的礼教啊!
【原文】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伯鲁,幼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注释】
①瑶:即荀瑶,又称知襄子、知瑶(智瑶),后世多称知伯(智伯)、知伯瑶(智伯瑶),由于智氏出于荀氏,故左传又称之荀瑶。姬姓,知(智)氏。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领主,于公元前475年在晋国执政,此后欲灭同列卿位的赵、魏、韩三家并取代晋国。公元前455年,智氏与魏、韩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此后赵襄子派人向魏、韩陈说利害,魏、韩因而与赵氏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智氏此衰落。②美鬓:通鉴俗传写者多作“美须”。胡三省注作“美鬓”。③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译文】
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伯为继承人,族入智果说:“立智伯不如立智宵好。因为智伯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不如别人的地方有一点。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刚毅,果断勇敢,是五贤。虽然他有如此的贤能,但唯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做恶事,谁能拥戴他呢?如果立智伯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定要遭灭门之灾。”智宣子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避灾,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筒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筒子将要确立继承人,却不知道立哪一个更好,于是他把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上面的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却早已丢失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无恤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来;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来奉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