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间刻本《东观奏记》上中下三卷一厚册,大开本。
¥
1735
八品
仅1件
作者不详
出版人不详
年代万历 (1573-1620)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线装
尺寸25.1 × 16.2 cm
册数1册
上书时间2024-10-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尾缺三页,品如图
- 商品描述
-
东观奏记
唐代裴庭裕撰作品
《东观奏记》三卷,唐裴庭裕撰。体裁为文言文。庭裕一作廷裕,字膺馀,闻喜人,官右补阙。其名见《新书。宰相世系表》,所谓裴氏东眷者也。
王定保《摭言》,称其乾宁中在内廷,文书敏捷,号下水船。其事迹则无可考焉。其书专记宣宗一朝之事。前有《自序》,称上自寿邸即位二年,监修国史丞相晋国公杜让能,奏选硕学之士十五人,分修《三圣实录》。
中文名
东观奏记
作者
裴庭裕
年代
唐代
体裁
文言文

词条内容贡献者
共15个贡献者:百大湾区、下个转角的相遇、w_ou、qinxianzhi小溪
作品内容作者介绍背景及价值版本内容详解TA说参考资料
作品内容
以吏部侍郎柳玭、右补阙裴庭裕、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允、太常博士郑光庭专修《宣宗实录》。自宣宗至今垂四十载,中原大乱,日历、起居注不存一字。谨采耳目闻睹,撰成三卷,奏记於晋国公,藏之於阁,以备讨论。盖其在史局时所上监修稿本也。《序》末不署成书年月。考杜让能以龙纪元年三月兼门下侍郎,十二月为司徒,景福元年守太尉,二年贬死。昭宗之二年,即大顺元年。
此《序》云奏记於监国史晋国公,则当在大顺、景福之间。其云自宣宗至是垂四十年,盖由大中以来约计之辞。若以宣宗末年计至光化初年始为四十载,则杜让能之死已久,无从奏记矣。书中记事颇具首尾。司马光作《通鉴》,多采其说,而亦不尽信之。盖闻见所及,记近事者多确。恩怨未尽,记近事者亦多诬。自古而然,不但此书矣。1
作者介绍
裴庭裕(一作廷裕,或误作延裕),字膺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两唐书无传,据《新唐书》卷七一上《宰相世系表》介绍庭裕字膺徐,属唐代有名大族东眷裴氏。裴庭裕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于晚唐武宗会昌(841年-846年)、宣宗大中(847年-859年)之际。僖宗大顺中(890年-891年),官至右补阙,兼史馆修撰。就在这时,他参预了修撰宣宗实录的工作。昭宗时翰林学士,守尚书封郎中,知制诰,迁左散骑常侍。唐末五代初,因事贬官湖南,卒于贬所。
背景及价值
据序称,《东观奏记》系作者与吏部侍郎柳玭、左拾遗孙泰、驾部员外郎李允、太常博士郑光庭等人授命修撰《宣宗实录》时,深感自宣宗以来四十年,“中原大乱,日历与起居注,不存一字”,因此,他“自为儿时,已多记忆,谨采宣宗朝耳闻目睹,撰成三卷,非编年之史,未敢闻于县官,且奏记于监国史晋国公(杜让能)藏之于阁,以备讨论。”
是书编撰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二月,并于景福元年(892年)上奏丞相杜让能。由于此书是为修撰实录作预备,所以撰作态度严肃不苟,内容也多属朝政大事或宫廷秘闻,史料价值颇高。所记如宰相马植与神策中尉马原贽交通事,已为两《唐书》所采用。如宣宗命萧邺为相,遣枢密使询问是否留其史职,宣宗惧有朋党,遽换崔慎为相,亦为《资治通鉴》所取而稍作修饰,反不如此书讲得明白。
书中还有反映宣宗个人品行者,有反映大臣倾轧者,有反映朝章制度者,有关执政人物李德裕、白敏中、令狐绹、崔铉、李钰、韦澳、崔罕、杜琮的事迹,更可补正史中传记资料之不足。
版本
1994年中华书局据田廷柱校点之《东观奏记》是以缪荃孙《藕香零拾》本为底本,校以吴翌凤抄本、《粤雅堂丛书续集》本、宛本《说郛》及《小石山房丛书》本,在校勘中,参酌吸收了缪荃孙的校勘成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