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心理学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法律心理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图书都是8-9成新,少量笔记,不影响阅读使用!光盘、学习卡、附件等默认不带,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6.2 7.7折 34 九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乐国安、李安、杨群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67540903

上书时间2024-11-17

京城图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乐国安、李安、杨群 著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1
  • 版次 1
  • ISBN 9787567540903
  • 定价 3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8页
  • 字数 29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内容简介】
法律心理学是用心理现象来解释法律问题的一种学问或一门科学,它是心理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社会环境下,在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国际学术背景下,“法律心理学”成为了当前“*具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之一。本书是《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中的《法律心理学》分册,其内容包括法律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行为模式、证言、辨认、讯问和供述、犯罪人特征描述、司法决策、测谎、法律相关心理的评估、罪犯心理矫正与治疗、受害人的心理创伤和恢复等议题。本书尽可能*面而深入地阐述法律心理各个方面的*新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心理学的技术方法如何回答法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本书可供高校法学和心理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法律心理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作者简介】
乐国安,男,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guo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心理学、法律心理学。(Email:yuega@126.com)
李安,男,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教授、院长。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访学。主要研究领域:法律心理学、法律方法论、刑事法学。
杨群,女,博士,硕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布朗大学认知与言语科学学院和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访学。研究方向为社会认知和法律心理,当前研究兴趣为法律与道德决策的认知及神经机制。
【目录】
法律心理学——心理学家的自说自话(自序)1
1  绪论——法律与心理学的结合
1.1.1  几个术语的界定
1.1.2  法律心理学的产生
1.1.3  法律心理学的形成
1.1.4  早期法律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1.5  20世纪后的统合——融入法律现实主义
2  行为模式
2.1  行为模式的人性论
2.1.1  精神分析学的人性行为观
2.1.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行为观
2.2  行为模式的外部决定论
2.2.1  个体为什么产生行为
2.2.2  个体行为发生机制
2.3  行为模式的认知观
2.3.1  社会学习理论
2.3.2  社会格式塔
2.3.3  建构主义
2.3.4  信息加工理论
3  证言
3.1  证言形成的心理机制
3.1.1  证言的认识机制
3.1.2  证言的表达机制
3.2  证言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3.2.1  对成年证人的影响
3.2.2  对儿童证言的影响
3.3  儿童证言
3.3.1  儿童证人的资格
3.3.2  儿童证言真实性
3.4  认知询问技术(CIT)
4  辨认
4.1  面孔认知与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
4.1.1  面孔再认模型
4.1.2  面孔记忆的改变
4.1.3  面孔记忆的异族效应
4.2  辨认方法及其应遵循的规则
4.2.1  辨认方法
4.2.2  操作规则
4.3  错误辨认与辨认评估
4.3.1  实践中的错误辨认现象
4.3.2  对辨认的评估
5  讯问与供述
5.1  供述的心理学基础
5.1.1  犯罪嫌疑人的人性假设
5.1.2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拒绝供述的心理原因——态度
5.2  讯问的策略
5.2.1  讯问策略的心理学原理——态度改变
5.2.2  讯问的具体策略设计
5.3  虚假供述与讯问质量的提高
5.3.1  虚假供述的心理原因
5.3.2  讯问质量的提高
6  犯罪人特征描述
6.1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概述
6.1.1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概念与目标
6.1.2  侦查中犯罪人特征描述的两种取向
6.2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方法与程序
6.2.1  犯罪现场分析法
6.2.2  行为证据分析法
6.3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评估与提高
6.3.1  犯罪人特征描述的评估
6.3.2  犯罪人特征描述效果的提高
7  司法决策
7.1  司法决策的理论模型
7.1.1  司法决策的理性模型
7.1.2  司法决策的直觉模型
7.1.3  司法决策的双加工模型
7.2  影响司法决策的因素
7.2.1  经验直觉因素
7.2.2  情绪因素
7.2.3  专业知识和训练以及理性监控
7.3  司法决策的神经机制
7.3.1  司法决策和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比较
7.3.2  刑事司法决策的认知神经模型
8  测谎
8.1  行为心理测谎技术
8.1.1  什么是谎言
8.1.2  行为观察
8.1.3  言语内容效度分析
8.2  心理生理测谎技术
8.2.1  心理生理测谎的常用范式
8.2.2  多导生理记录仪(the polytraph detector)与测谎
8.2.3  ERP技术与测谎
8.2.4  fMRI技术与测谎
8.3  测谎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8.3.1  测谎证据的实际应用
8.3.2  测谎技术的未来发展
9  法律相关心理的评估
9.1  法律能力的评估
9.1.1  刑事责任能力
9.1.2  民事行为能力
9.1.3  其他法定能力
9.2  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常见的精神疾病及其相关法律问题
9.2.1  精神疾病的界定与诊断标准
9.2.2  精神分裂症
9.2.3  妄想障碍
9.2.4  心境障碍
9.2.5  人格障碍
9.2.6  精神发育迟滞
9.3  人身危险性评估
9.3.1  人身危险性定义
9.3.2  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10  罪犯心理矫正与治疗
10.1  罪犯心理矫正概述
10.1.1  罪犯心理矫正的历史发展
10.1.2  罪犯心理矫正的目标
10.2  监禁的心理后果
10.2.1  监禁引起的一般性心理后果
10.2.2  监禁对青少年罪犯的影响
10.3  罪犯的心理学分类
10.3.1  罪犯分类系统的目的
10.3.2  罪犯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10.4  罪犯心理矫正方法
10.4.1  心理动力学治疗
10.4.2  行为治疗
10.4.3  认知治疗
10.4.4  愤怒管理(Anger Treatment)
10.4.5  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
11  受害人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11.1  受害人的心理创伤
11.1.1  典型的犯罪受害者创伤反应
11.1.2  特殊犯罪受害者的创伤反应
11.1.3  影响受害人创伤的风险因素
11.2  受害人的心理恢复
11.2.1  认知行为疗法
11.2.2  应用于儿童受害者的心理恢复技术
索  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