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成无己《伤寒论注》相抗衡之作!赵良仁从朱震亨习医五年,深得丹溪之妙。非怪也。原版出后不久即毁于火灾,很少有人能得到这本书,有此书者秘藏庋中,不轻易肯示人!致使无法没有广泛流传。丁思孔谓“周子之补注洞若观火,烛人心目。世之业是业者不虑入室无门”。《仪顾堂文集》称本书“于仲景立论制方,推阐详晰,具有精义,可与成无己《伤寒论注》相抗衡——金匮玉函经二注。上海科学技术1959年版
赵良仁(约1330~约1396)元末明初医家。浙江浦江人。从朱震亨习医五年,又与其师质疑问难,深明医理。得明太极阴阳消长之理,窥医学奥秘,然后临症视药,切脉处方,治疗多验,曾愈肠外膜原之间结痈及肺痈胸间溃一窍等顽症,名动浙中。著《金匮方衍义》三卷(1368年),为《金匮要略》早期注释本,推阐精详,或可与成无己《伤寒论注》相抗衡。清代周扬俊补注其书,更名《金匮玉函经二注》
¥
399
八品
库存5件
作者元代赵良仁注,清代周扬俊补注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2-05-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要略》注本,22卷。
元代赵良仁(以德)衍义,清代周扬俊(禹载)补注。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周氏于《金匮》注本中,尤服膺于赵氏《金匮要略衍义》,赞誉其书“理明学博,意周虑审”。但因未见刊本传世,而周氏所见之传本,又有遗编、缺注等情况,遂予补注。注文较为详明,立论多采喻嘉言之学术见解予以融会,并结合《内经》等典籍多所阐论发挥。由于此书以赵书为蓝本,另增周注,故名“二注”。周氏亦以原《金匮》整理本23~25卷,“俱有方无论”,故遵赵氏原编而未予注释。
内容简介
本书初刻时,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至“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卷目依旧。原“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果实菜谷禁忌”三篇,因有方无论而删略。后于重刊本中附入补方及《十药神书》各一卷。本书目录,于卷目之下列有方名,如“痉湿暍第二卷栝蒌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麻黄加术汤”;又于正文卷目下注明论、方及脉证之数,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 方一首 脉证二条”。赵氏《衍义》多以《内经》理论注释仲景条文,并屡与《伤寒论》本文或注文互参。周氏则对《衍义》注解不详者加以“补注”,中引《内经》及喻昌之论,且多发挥。如卷六至卷十一注释中“衍义”缺如,悉为“补注”之文。补方一卷凡二十一首,苦参汤(庞安时方)、桂枝汤、小承气汤及附子汤四方,乃本书所缺;天雄散、《千金翼方》炙甘草汤、《肘后》獭肝散等十六方为赵氏所删,因皆补入。另《金匮》苦参汤与庞安时方有异,乃附补并存。《十药神书》十方为周氏所推崇,其后著以方论。
影响评价
本书刊行后使《金匮方论衍义》广传于世。丁思孔谓“周子之补注洞若观火,烛人心目。世之业是业者不虑入室无门”。《仪顾堂文集》称本书“于仲景立论制方,推阐详晰,具有精义,可与成无己《伤寒论注》相抗衡”为研究金匮的重要注释著述。
[1-6]
元·赵良仁(以德)衍义,清·周扬俊(禹载)补注。
成书背景
赵氏注解张仲景《金匮要略》为《金匮方论衍义》,周氏于《金匮》诸家注疏中最为推崇赵注,认为“独赵以德先生《衍义》理明学博,意周虑审,本轩岐诸论相为映照,合体用应变互为参酌,庶几大道之明也。”因《衍义》未有梓本,且抄本流传甚少,又多遗编缺注,故周氏为其补缺加注。周氏注释的学术指导思想,诚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事不师古,其法不立;师古而不师圣人,其理不精。”此论体现了周氏尊古崇圣的倾向。
流传版本
现存版本十余种,最早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白鹿山房刻本(二十二卷),后有同治二年(1863)经义斋刻本(附补方一卷、《十药神书》一卷)等,并收入《中国医学大成》。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作者简介
赵良仁(约1330~约1396)元末明初医家。
字以德,号云居。浦江(今属浙江)人。幼习儒,约至正二年(1342年)后从朱震亨习医,遵嘱先研读《内经》、《本草》、《脉经》等三年,又与其师质疑问难,深明医理,然后临症视药,切脉处方。至正十三年去吴中,从官宪司。又再从朱震亨问难二年,得明太极阴阳消长之理,窥医学奥秘,名动浙中。至正十七年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治疗多验,曾愈肠外膜原之间结痈及肺痈胸间溃一窍等顽症。因见朱震亨门人所录《语录》、《药要》欠精详,乃设为问答,附以己见,撰《丹溪药要或问》(1384年)。又著《金匮方衍义》三卷(1368年),为《金匮要略》早期注释本,推阐精详,或可与成无己《伤寒论注》相抗衡。清代周扬俊补注其书,更名《金匮玉函经二注》。另有《医学宗旨》,今佚。子友同,授御医。
周扬俊,清代医家。
字禹载,苏州府(治今江苏苏州)人。少攻举子业,年近四十时改习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康熙十年(1671年)至京师,有医名。撰《温热暑疫全书》四卷(1679年),依次论温、热、暑、疫诸病,选辑《伤寒论》、《温疫论》原文,详加阐释。尝谓“事不师古,其法不立;师古而不师圣人,其理不精”,故尤潜心于阐发张仲景及前贤精论。康熙十六年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附以己见,编成《伤寒论三注》十六卷。又补注元代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而成《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1687年)。其治血证,视病伤何脏,脉伤何部,时值何季而治疗不同,故每奏效。推崇《十药神书》,康熙二十六年予以加注刊行。
书评、序言
叶序
自来学医者,多讲求伤寒,而杂病则略之。盖伤寒分经论证,蹊径了然,非若杂病之门类繁赜,博综为难也。不思仲景氏祖经方而集其大成,《伤寒论》中一百十三方,皆自杂病方中检入,故无不可以治杂病。其专治杂病之方,则惟《金匮要略》一书。神而明之,足以推阐无余。顾《伤寒论》,自成无己、韩袛和、庞安时以来,注释论辨,代不乏人。厥后吾吴周君禹载,汇为三注,学人益有所钻仰尚已。《金匮》有国朝徐彬论注,虽云明显,要未若宋赵以德之明且详也。乃周禹载又为之补其未备,畅其欲言,名曰《补注》,合《衍义》而成书,为《金匮玉函经二注》。嘉惠后学可谓仲圣之功臣。惜其书风行未广,原版旋毁于火,致使学人不能家置一编,良足慨矣。今春余友春泉,见余案头《叶氏医案存真》,及马元仪方案,怂恿付梓,因论及此,为叹息者久之。访购抄本,苦多鲁鱼之讹。复为遍求初印原本,相与昕夕校雠,醵资重刊,公诸当世,医林不朽之业也,功岂在周氏下哉。既已药观厥成,而积思顿释,故志其简端如此。
道光十二年壬辰仲冬既望长洲叶万青
陈序
汉张仲景医理最精。以伤寒一门,为病中最要,既为《伤寒论》以明治法,复为《金匮玉函经》以为治杂症之矩 。岐伯、秦越人后一人而已。后之注者,以宋赵君以德《衍义》为最精,国朝周扬俊又为之补注于本书,益加融贯。仲景之书,如四子六经;而两君之注,则高密之训诂、紫阳之集义也。康熙二十六年,楚抚丁思孔,梓于楚南,迄今百四十余年,世鲜传本。吴门李君清俊,名医也,于古人载籍,无所不窥,治症神效。即得此本,思以公诸当世,因为重付诸剞劂。余之识君也,在嘉庆丙子。适病后左足短二寸,不能着地,君治之两月而痊,至今将二十年,步履如少壮。道光戊子,余扶病重至汉上,邀君同行。君为人施诊,应手立愈;为余制药施人,亦皆灵验。汉上人至今称之。盖君之造诣渊微,立心诚笃所致。今刊此书。犹前志也。昔余弟鸿庆,亦深于医,与君最契。重刊《伤寒活人书》,未竟而殂。君议为竟之,俾与此书并行于朋友之际,所云笃矣。余素不习医,近以学道,从事三尼。医世功诀,读金碧龙虎灵宝毕法诸书,稍知养生之理。因兼读《素问》《难经》《伤寒论》及是书以相印证,知医家之要,尽此四书之中。君尝谓是书医可通仙,并谓余因学仙而通医理。余谓医与仙皆非余所及,其理则固能言之矣。赵君不着里籍,《金匮要略》又云明人,君因欲去序中宋字。余谓旧本不宜轻改,且其文笔醇浓,语多非近儒明人所及。朴学之士,潜德隐曜,不必以史乘失载为疑也。若夫道家之书,如《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胎息经》云: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南华经》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神将守形,乃可以长生。《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闭子精门可长活。皆身心性命之圭旨,苟能守而行之,风湿寒暑,皆不能侵,留形住世不难,又何杂病之足虑乎?以质李君,知余言之不诬也。
道光癸巳八月钱塘陈文述序于吴门妙香天室
自序
尝思事不师古,其法不立;师古而不师圣人,其理不精。圣人每于礼乐教养之外,凡可以爱护施民者,无所不至,视人疾痛,如在乃身。故仲景既着《伤寒论》垂万世法,而复出其心思,着《金匮玉函经》为杂证矩范。使天下后世有志此者,于此启悟,以拯济斯人。固圣人无已之心,不易之学也。后之学人,若东垣之脾胃、河间之温热、丹溪之湿热、王安道之统论、易思兰之发明、薛立斋之虚弱,莫不各擅其长,要皆得力于此。今之学人,能称述诸家,而不知朔流穷源,上稽圣训,积数十年之敏悟,为百尺竿头之进步,终为浅寡而已矣。然则《要略》为杂病方圆之至也,为方不多,立论殊少。其间推测病由,如六淫之气、七情之感、腑脏之伤,及汤丸之补泄、气味之缓急,罔不毕备。有志之士,苟得其二三,已足名世。及观从来注释诸家,未能久读其书,岂能心知其意,又何从阐发其理。迩者程公云来、徐公忠可,各有疏注行世,已足发挥底蕴,表彰绝业。独赵以德先生《衍义》,理明学博,意周虑审。本轩岐诸论,相为映照;合体用应变,互为参酌,庶几大道之明也。惜乎未有梓本,读者甚少,更有遗编,注递颇缺。余购之二十余载,未得全璧,因不揣疏陋,拟为补注。又大半采嘉言之议,融会成之,而续貂之诮,知不免也。倘海内君子,有志以斯道自任者,如《脉诀》《药性赋》《回春》《入门》等书,决不可读,幸勉力于圣论,无自安于苟且。
康熙二十六年秋月吴门周扬俊识于星沙寓中
章节目录
卷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卷二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卷三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卷四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卷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卷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卷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卷八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卷九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卷十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卷十一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
卷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卷十三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卷十四 水气病脉证第十四
卷十五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卷十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六
卷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第十七
卷十八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卷十九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第十九
卷二十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卷二十一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补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