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治蔡京大肠秘固,医不能通,用紫菀以清肺气而获奇验——史载之方//全生指迷方//洪氏集验方—【 宋】史堪 撰 —《洪氏集验方》书就作者平生用之确有效验、或虽未及用而传闻可信之方,汇辑成编。共录治痢茱连丸、肉豆蔻散、祛疟散、大交感丹等167方;《全生指迷方》:本书原已散佚,清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四卷;《史载之方》商务印书馆参铁琴铜剑楼影宋抄本排印,收入《宋人医方三种》
史堪,宋代医学家。四川眉山)人。政和(1111~1117)年间进士,官至郡守。精医,治病用药,不求怪异;炮炙制剂,必依本法。审证精切,每三四服即愈。若过此不效,则考察病情,审视方药,改用他方,以符病情。尝治蔡京大肠秘固,医不能通,用紫菀以清肺气而获奇验。治朱师古异疾,诊为“食挂”,投药服之三日,宿恙悉除。著有《史载之方》两卷,凡三十一门,论及多种内、妇科等病症,每多新见及临证经验。
¥
399
八品
库存3件
作者【 宋】史堪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2-05-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史载之方》
,方书,2卷。或谓即《指南方》。北宋史堪(载之)撰于元丰八年(1085)。兼收医论、医方。医论有四时正脉、运气生病、脉要精微、伤寒论、为医总论等。其中“伤寒论”篇,详析治疗伤寒“四失”,论述伤寒的病机和诊断,说理轩豁精透。“为医总论”篇阐述为医应认真辨证,谨慎用药,议论平实可取。医方分列大府泄、大府秘、身热、头痛、腹痛、胀满等症,以症系方。方前有论,以治涎、治痢论证最详。本书方证结合,方多出自心裁,论皆阅历有得之言。
流传版本
原书久罕流传,清代嘉庆年间黄丕烈得宋刊本,当时藏书家每有传抄,皆出于黄本。光绪年间陆心源得其本,刊入《十万卷楼丛书》。此外尚辑入《丛书集成》、《周氏医学丛书》。1955年商务印书馆据《十万卷楼丛书》本,并参铁琴铜剑楼影宋抄本排印,收入《宋人医方三种》。
作者简介
史堪,宋代医学家。字载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政和(1111~1117)年间进士,官至郡守。精医,治病用药,不求怪异;炮炙制剂,必依本法。审证精切,每三四服即愈。若过此不效,则考察病情,审视方药,改用他方,以符病情。尝治蔡京大肠秘固,医不能通,用紫菀以清肺气而获奇验。治朱师古异疾,诊为“食挂”,投药服之三日,宿恙悉除。著有《史载之方》两卷,凡三十一门,论及多种内、妇科等病症,每多新见及临证经验。又有《史载之指南方》(即《指南方》),原书未见,或谓即《史载之方》。
章节目录
卷上
四时正脉
厥阴所胜生病
少阴所胜生病
太阴所胜生病
阳明所胜生病
太阳所胜生病
少阳所胜生病
六气复而生病
论六气所生之病
大府泄
大府秘
小府秘
身热
身寒
头痛
腹痛
胀满
喘
脚痛
脉要精微解
明喜脉
伤寒论
诊失血
诊失精
诊疝
诊汗脉
论膈噎
诊室女妇人诸脉
诊黄疸
半产正产论
诊胃脉
卷下
为医总论
涎论
治涎诸方
治风气取涎方
痢论
治痢诸方
内容简介
上下两卷,列病证三十一门。卷上首论四时外感脉证,继则按证列方,主要有大府泄、小府秘、身热、头痛、黄疸、胀满等辨证和治疗;卷下列诊胃脉、为医总论、涎论、痢论等篇。全书载方百余首。行文夹叙夹议,有论有方,随证论脉,按方施药,对证象、病源分析透彻,并提出诊治伤寒病的“四失”,颇有见识。在“为医总论”篇中,叙述为医之道。书末附黄氏、王氏跋文两篇,其中记载了史氏以紫菀疗蔡京大肠秘固之事。
影响评价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谓其于诸病“各推其因证主治之法,精核无遗,较诸空谈医理者,固有别焉”。又此书重视脉诊,颇多发挥。至其论运气,则有失偏执。
《全生指迷方》
,方书,3卷。又名《济世全生指迷方》,简称《指迷方》。宋代王贶撰,约成书于12世纪初。自序称“采古人之绪余,分病证之门类,别其疑似,定其指归”,足以解惑指迷,扶危拯困,故名。原书久佚,清朝乾隆年间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4卷,分为21门。卷1为脉论及诊脉法,卷2~4为寒证、热证、风食、风湿、疟疾、痹证、劳伤、气病、血证、诸积、诸痛、眩晕、厥证、痰饮、消证、疸病、咳嗽、喘证、呕吐及小便等20种病证。每证之前,皆详述病状,推究病源;次列方剂,诸方或采自古方,或录自当时名医的著作。
流传版本
现存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清咸丰四年(1854)新昌庄氏过客轩刻长恩书室丛书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翰香楼陈氏刻求志居从书本、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石印本等。
校注、整理
本书原已散佚,清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四卷。
作者简介
王贶,宋代医学家。字子亨,考城(今河南兰考)人。为南京(今河南商丘)名医宋道方婿,并从宋学。曾用针刺治愈一失惊吐舌不能复入之奇疾,名动京师。后更加意于方书。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以医得幸,人称“王朝奉”。著有《全生指迷方》三卷,每详记病状,论述病源。其脉论及辨脉法诸条,明白通晓,被视为诊家枢要。原书久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内容简介
卷一首列脉论,次述脉法,凡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诊诸病证脉之常规与变化,皆详加剖析,论理精切;卷二至卷四,分二十一种病证论述,说明病象,论其病源,便于辨证索方。每证之下,列方遣药,又列脉证病源,别其疑似,定其指归,制药煎服,无不悉备。全书共载方剂180余首,采自古方及当时名医著作。书中名方指迷茯苓丸,为后世所常用。
影响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于每证之前,非惟具其病状,且一一论其病源,使读者有所据依,易于运用。其脉论及辨脉法诸条,皆明白晓畅,凡三部九候之形,病证变化之象,及脉与病相应不相应之故,无不辨其疑似,辨析微茫,亦可为诊家之枢要。”
《洪氏集验方》
,五卷。宋代洪遵(字景严,号文安)撰。成书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本书收集前人医方和经用效验方共167首,分载于伤寒、中风、痢疟、霍乱、虚损、疮疽、痔漏、癣疥、妇产、小儿,以及口、眼、喉诸病门中,按方说明药品、剂量及用法,间有论证,或附己之实践,或征目睹之事例。既无浮泛之辞,亦无哗众之弊,其效可信,切合临床实用。
流传版本
现存南宋乾道六年(1170)姑孰郡斋刻本、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吴门黄氏士礼居刻本、清光绪元年(1875)杉直槐清之馆刻本、民国上海进业书局石印本等。
作者简介
洪遵(1120~1174 ) 南宋医家。字景严,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任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事。乾道六年(1170年),将生平经验方或传闻有效者,集为《洪氏集验方》五卷,载临床各科病证治方及灸法。另有《泉志》,为现有最早之钱币学著作。
书评、序言
重刊宋本洪氏集验方序
此集验方五卷,南宋·洪文安所手辑。文安名遵字景严,皓之仲子,以博学鸿词中选,起家为秘书省正字,孝宗朝,官至资政殿学士。方遵登制科时,高宗因皓远使,推恩即命遵入馆。词科中选即入馆,盖自遵始,非故事也。宋祖宗之朝,君相以爱民为务,官设惠济局,以医药旋舍贫人,故士大夫亦多留心方书。如世所传《苏沈良方》,许学士《本事方》之类,盖一时风尚使然。夫古人立方各有深义,今世庸医不知其理,妄行增损,遂有学医人费之诮。忆孙渊如先生有言:今世外科每奏奇功,而内科不能者,外科用古方,而内科不用古方之故也。余往日刻新安程氏《易简方论》一书,亦欲世人稍知古方本义,今复翁此书之刻,殆与余有同心也夫。
吴县石韫玉序
内容简介
本书就作者平生用之确有效验、或虽未及用而传闻可信之方,汇辑成编。共录治痢茱连丸、肉豆蔻散、祛疟散、大交感丹等167方,分列于伤寒、中风、痢、疟、霍乱、虚损等病证。每方备述药物、剂量、制法、服法,间附简要论述。方多注明出处来历。所记化毒排脓内补散、发背灸法、生水蛭咂吸脓血治痈疽法,及蜀人史载之用鳖甲丸、常服散子治愈陈侍御宜人等,详述治疗过程,皆可视为医案,其法亦佳。但未分类编次,又无标题。对于病证和治法,缺乏必要的阐述。
影响评价
本书与杨倓《杨氏家藏方》、胡元质《胡氏经验方》在江淮间流行,医家多用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