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游记九种:【蒋师辙:台游日记:1892年2月6日-9月25日】【1892年台修志局池志澂:全台游记】【彰化县志主修吴德功:观光日记】【北洋国务秘书施景琛1912年赴台考察游记:鲲瀛日记】【张遵旭:台湾游记】【台北图书馆藏1916年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台湾修学旅行报告书》含该校学生同名游记三篇:台湾旅行记】【台湾民政局警务日人佐仓孙三:《台风杂记》,据台北图书馆藏1906年东京国光社本刊】
【蒋师辙(1847~1904),江苏人,光绪十七年举人。授安徽知州。因受台湾巡抚邵友濂之邀来到台湾,著《台游日记》记录此行。余如记日与宦台人士交往以及耳目所接,尤为研究当年台湾政情之最佳史料。】--【池志澂(1854—1937)】,【池志澂(1854—1937),书法被誉为“东南第一笔”。随业师孙衣言做幕僚,1892年,池志澂到台湾任抚台及台机器局文案,并应台东修志局聘请编修地方志】
¥
1488
八品
库存5件
作者施景琛(1873——1955年)福建省长乐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举人,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等职。 1912年奉制军松鹤龄之命,赴台湾考察,调查实业。后将行程笔记整理,撰成《鲲瀛曰记》印行,为近代台湾地方史重要参考书之一
出版社大通书局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1-08-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蒋师辙(1847~1904)
,字绍由,一字少颖,号遯庵,亦号颍香,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兄师轼称「金陵二蒋」。 同治十二年(1873年)選拔貢,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順天鄉試副榜。清光绪十八年初,应台湾巡抚邵友濂之聘,于三月二十日抵台,至八月二十一日离去,留台仅六阅月(是年六月加闰);初则襄校台南、台北试务,嗣于四月间受台湾通志局总纂约。惟因与志局提调陈文騄(台北府知府兼)有所龃龉,迟迟未能开局,遂辞归。有谓「台湾通志」系由蒋师辙纂,实非。「日记」起于二月六日启程赴台,迄于九月二十五日返抵家乡。其间记绸缪「通志」事,有拟「采访凡例」、撰「修志八议」等项。余如记日与宦台人士交往以及耳目所接,尤为研究当年台湾政情之最佳史料。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被任为安徽知州,次年署寿州,再次年移凤阳,二十八年(1902年)调桐城,二十九年(1903年)授无为州知州,他在任官之处皆留下不错的名声 。著有《青溪诗选》三卷、《青溪词钞》等,修《临朐县志》、《鹿邑县志》 等。
池志澂(1854—1937),
字云珊,。他少时聪颖好学,颇具天赋,七岁就读私塾,开始涉足书法。清光绪元年(1875年),随业师孙衣言(时任湖北藩司布政使)做幕僚,孙衣言调任江宁后,他也随师到南京。孙衣言的弟弟孙锵鸣当时在南京钟山书院执教主讲,池志澂好学求进,遂入学攻读,同学都是一些硕学之士,相互切磋学问,品诗论文,在南京万春园结诗文社,曾盛极一时。毕业后,赴杭州秋试不第,又转居上海,在上海与同乡好友接触新事物,探讨时事大局,感慨颇多。
回到瑞安后,池志澂于光绪七年(1881年)参加陈虬、许奇畴等组织的“求志社”授徒治学,还持清议,谈新法,颇有名气。后来,在陈虬等人的资助下,到杭州、上海、湖北、安徽等地出游。
光绪十八年(1892年),池志澂到台湾任抚台及台机器局文案,并应台东修志局聘请编修地方志,在台湾当地声望甚高。甲午战败,台湾沦为异域,他愤而归家。
池志澂又精通中医,回到瑞安后,他便以行医授徒为业。光绪廿一年(1895年),他协助陈虬等人创办利济医院,坐堂诊治,在院中设学堂,教讲医学之道。池志澂擅长治疗“伤寒”,名闻当地,每日求医者众。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对贫苦乡民上门求医者,常免费为其诊治,受到乡里人称颂。
池志澂为人豁达开朗,诙谐风趣。在医务闲暇时常和三五知己结伴游历名山,吟诗抒怀,在浙南一带风景名胜地,都留下他大量的诗词、对联和书法手迹。比如,飞云江待渡亭上的对联“少住为佳,看南浦云飞,西山雨卷;请君快渡,趁一帆风正,两岸潮平”,便是他所作。
1929年,在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池志澂一举获得书法优等奖,名声大振,被誉为“东南第一笔”,求字者不断。当时瑞安有民谣:“革命要靠孙中山,看戏要听梅兰芳,写字要请池云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池志澂深痛政府无能,国力薄弱,又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为国上马御敌,曾作诗云:“同文同种起风烟,可恨儿亡缺一边。漫说中原多战事,老身无力着征鞭。”爱国忧患之情溢于言表。
不久后,他即与世长辞,享年84岁。
吴德功(1850~1924)
,字汝能,号立轩。世居彰化,受业于从叔吴子超及柯承晖、陈肇兴、蔡醒甫诸先生,同治十三年(1874)中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省设通志局,受聘主修《彰化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原已完成彰化县采访册,因乙未割台,遂佚失。日军入台北城之初,吴德功曾应台中知府孙传衮之邀,计议防范事宜,并筹设「联甲局」,募练勇、捕盗贼,对彰化社会秩序的维持,贡献颇大。日本领台后,执政者曾多方敦请吴氏出仕,委以职务。在诸多因素的考量下,吴氏接受日人的邀聘。明治三十年(1897)担任参事、明治三十一年(1898)担任台中师范学校教职、明治三十三年(1900)应台湾总督之邀参加「扬文会」,明治三十五年(1902)获颁绅章。《台湾士绅录》评之曰:「忠诚悃笃,急公好义,邑中大小事件,人无不就谋,谋而莫不通」。毕生重视社会福利,彰化育婴堂、忠义祠、节孝祠之筹建,皆由吴氏主其事。 生平著有:《戴施两案纪略》、《让台记》、《瑞桃斋诗话》、《瑞桃斋诗稿》、《瑞桃斋文稿》等。其中,后三部与文学相关。读其诗,将有助于晚清至日治中期台湾中部士绅在政权转移后的心路历程及现实处境之了解。以下以大正十年(1921)吴德功捐给台湾总督府图书馆的《瑞桃斋诗稿》手钞本为底本,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施景琛(1873——1955年),近代文人,福建乡绅,福建省长乐县秀才出身,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举人,后迁居榕城泉山之麓贡院里(今福州鼓楼区中山路)。著有《泉山古物编》等史学著作、编有《鹭江集》等诗稿,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等职。
1903年以观察员身份赴日本大阪,参观世界博览会,后又两次赴日本考察。
1912年加入同盟会。该年2月奉制军松鹤龄之命,赴台湾考察,调查实业。后将行程笔记整理,撰成《鲲瀛曰记》印行,为近代台湾地方史重要参考书之一。1916年应北洋政府之召,赴京任国务院秘书、参议等职。
台湾旅行记,由邱文鸾、刘范征、谢鸣珂撰写,
本书(一册一一○面六六、○○○字)合刊三篇「台湾旅行记」,分由邱文鸾、刘范征、谢鸣珂撰着。按民国四年十二月间,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何缵(系甫)尝率领学生渡台旅行,辑有「台湾修学旅行报告书」一种,内载何氏「绪言」一篇及学生邱文鸾等「台湾旅行记」三篇。卷首并载有「参观要项」,计分农林行政、农林教育、农林制造、农林经营实地状况及渔业等。盖当时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已二十年,在日人殖民政策之下,各项建设发展甚速,颇为国人所注意;来台参观考察,时有其人。本书已略去原报告书之「绪言」以及卷首各项记载,易以今名,亦可谓民初国人来台考察报告书之一;诚如何氏「绪言」有云:「非徒骋游观已也」。 [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