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目前伤寒的最透彻解本!根据明代赵开美复刻宋林意校本做蓝本,去其重复,正其错简,分篇分条,作了整理。每条分“校勘”,“音义”,“句释”,“串解”“语译”等项予以解释,翻译。在每一段落后,将内容重新组织,附以表解——伤寒论语译—用现代语翻译伤寒也是本书的创新!中医教父,已故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 著。 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
¥
189
八品
库存3件
作者任应秋
出版社科技卫生出版社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0-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任应秋,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现已有多部论著
学习
17岁 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其祖父又聘请了当地著名老中医刘有余到家中为其教授中医典籍,并设立济世诊脉所,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同时也积累临床经验。在以后3年时间里,学完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脉决》等中医学理论著作,并有了一定实践经验。
前辈指导
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有幸见到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并一一虚心求教,受益匪浅,开阔了知识领域和学术眼界,使学业大进。翌年,因抗日战争开始,祖国危亡在即,任应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园,自设诊所,行医治病。并凭借其文史知识,执教中学。
出版文章和书籍
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同时从事中医
任应秋
任应秋
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早在1937年,任应秋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同年,为了反对南京国民政府歧视消灭中医的政策,还发表了题为《教育部不准中医学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大声疾呼。到了其任《华西医学杂志》主编期间,更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使其学识才华渐为医界所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应秋受到政府的重视与任用,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于1984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
本人简历
1914年8月5日 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
1931—1934年 江津医学研究社学习。
1936—1938年 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后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毕业。
1938—1942年 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员兼校医。
1941—1949年 任江津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
1946—1949年 任全国中医联合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
1952—1954年 任重庆卫生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
1954—1957年 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
1957—1984年 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社社长。
病逝时间
1984年10月17日 病逝于北京。
治学态度编辑
知识渊博,著述宏富
任应秋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执教30余年,已刊行于世的专著37种,约1300万言,其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
任应秋
任应秋
949年以前,中医一直处在被岐视、排斥的地位,政府采取取缔和废止中医的政策。中医界很多有识之士,为中医事业的生存而努力,为争取中医合法地位而献身,发展中医学术,发展中医教育。任应秋在上海就读期间,曾受诲于“中医科学化”的倡导者陆渊雷先生,对陆氏之谈大加称允,遂效其法,以“中医科学化”为己任,其所著《任氏传染病学》、《仲景脉法学案》、《中医各科精华一集·内科学》、《中医各科精华二集·内科治疗学》均属“中医科学化”观点之代表作。在50年代初期,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脉学批判十讲》等书,仍是致力于“中医科学化”主张,这是任应秋40岁以前学术思想主体。
系统学习,全面掌握
1954年,人民政府对中医提出了“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针,强调了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意义,相继建立和健全了中医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在新形势下,任应秋认真学习领会中医政策的实质精神,深刻认识到“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是继承中医学的问题,“整理提高”是发扬中医学的问题,只有系统全面的继承,才能做到发扬光大中医学。从此,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全力以赴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深入进行中医学术的研究。
为了引起全国中医界对继承发扬工作的重视
1957年他发表了《怎样正确对待祖国医学遗产》一文,1958年又在《中医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从头学起全面继承,打下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坚固基础》一文,提出在全国中医界应认真学习中医政策,广泛开展继承工作,强调要认真学好几部经典著作,真正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从1954年以后至1966年这12年里,他先后著成《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等书,为中医学的普及与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医学术无法进一步发展,任应秋数十年所集的数万册书被查收,数万张学术资料卡片一扫而光,但他坚信发展中医学术无错,中医发展的春天一定会到来。1976年后,中医工作又开始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任应秋夜以继日
任应秋
任应秋
,奋力著书立说,又先后完成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中医各家学说》、《运气学说》、《内经研究论丛》等著作百余万言,校点了金代张元素的绝版书《医学启源》。这些著述,均是其晚年深入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代表作。
任应秋治学态度严谨
钻研学术刻苦,为了练就扎实的中医基本功,白天进行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晚间博览群书,开阔知识眼界,每日工作10余小时,数十年如一日,即使节假日,也从不例外。对于学术问题,引经据典,拨之临床,无不溯本穷源。《内经十讲》一书,对战国至汉代形成的中医第一部理论专著,从成书时代、古代文献、后世研究医家及其学术思想、理论体系诸方面进行探讨,引用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均一一得出结论,被中医理论研究者所称道。《医学流派溯洄论》一文,从大量中医文献资料和史料研究入手,得出医学流派起于战国的观点,成为中医界一家之言。他不囿于旧说,不固执自己的旧论,例如《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先后四版,在一版教材中他不主张划分医学流派;二版划分4个医学流派;至三版又提出7个医学流派,使教材不断充实、提高与完善,充分体现出其严谨的治学精神。
研究中医流派 创立各家学说新学科
任应秋执教北京中医学院后,集前贤及自身研究中医之经验体会,认为欲造就大批高级中医人才,必须师百家之长,集前人理论与经验之大成。经过数年的努力研究,1959年撰写了《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介绍了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并附以验案印证。该书首先在北京中医学院的本科生中使用,受到普遍欢迎,后经卫生部批准将各家学说正式列为高等中医院校本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由他主编了第一版《宋元明清各家学说及医案选》。1964年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补充与修订,又增写了总论部分,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到各家学说的演变与发展作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医发展史上存在四大学术流派,即以刘完素为首的河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宗法张仲景《伤寒论》的伤寒学派和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温热学派。所选医家由原来的22人,增加至39人,并附有原著74篇,更名为《中医各家学说讲义》,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二版
任应秋
任应秋
统编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中医学术流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80年,经20年的潜心研究,他对中医学术流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了医学发展史上存在着7大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和汇通等学派。他认为历史上医学流派的肇始并非在金元,而当断于先秦。指出了医学流派的判定,当以师承授受与学术争鸣为依据。这些新的观点,在中医学界引起了反响,推动了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他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三版,即以7大医学流派为主线,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家学说在内,共分别介绍了上自战国,下至民国时期的11个时期,105位医学家,全书共约60万字,可谓集历代著名医家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之大成。是书出版之后,日本汉医学界立即全文翻译。1984年5月,他在重病中,再次主持了新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编审工作。在“中医各家学说”这一学科领域中,任应秋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学科创立者和带头人。
重视经典医著 精研基础理论
任应秋一生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尤其重视对中医典籍著作的理论研究,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的发掘、整理、提高,并且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他一直坚持认为,中医学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它自身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中医没有理论”,“中医不科学”等观点,他深刻指出,中医学是一门经过了几千年亿万人民实践检验的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过巨大贡献,实践证明,“道经千载更光辉”,中医不单有它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中医理论中包含着深刻的整体观念、唯物论和辩证法,这种自然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有着科学、合理的内涵。这正是中医中最宝贵的部分。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培养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的文章指出:“目前当务之急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并建议首先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骨干队伍。办法是无论中医学院的在校学生,还是西医学习中医班,都必须认真学习几部中医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具备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才能完成发掘整理提高中医理论的艰巨任务。
任应秋一贯倡导学习中医古典著作
打好中医基本功。从1
任应秋
任应秋
961年至1964年,他连续在《中医杂志》及其他医学刊物上发表古典医著学习辅导的文章10余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典籍《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有关温病、方剂、脉法、针灸方面的知识及其学习方法,读者多受教益。这些内容后经重辑,更名为《学习中医典籍七讲》收入《任应秋论医集》中。
任应秋历来重视经典中医著作的学习与研究,而且卓有成就。以对《内经》的研究为例,他综合唐代王冰以下历代研究《内经》医家的研究方法,分为校勘、注释、类分研究和专题发挥诸家,高度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归纳出《内经》的学习思想和理论体系,指出《内经》一书主要包括了脏腑、经络、病机、病证、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养生10个方面,而其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则可以脏腑(包括络经)、病机、诊法(包括四诊)、治则四大方面来概括,并将其研究的10个专题,撰成论文名为《内经十讲》,是其数十年研究《内经》的心血结晶,已成为现代研究《内经》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为了便于研究《内经》,他晚年又组织编写《内经章句索引》,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内经》的大型工具书。
发掘医学编辑
任应秋精通经史
有扎实的文史哲诸方面的基本功。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在同代人中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自述,其学习全靠14年治经学的文字功底,并列举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医家,无不精通经史而治医有成就。因此,他强调指出,要想学好中医必须突破古代语言文字关,他说:“文以载道,各种道,包括医道在内,总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文以治医,医以文传,中医就存在于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早在1962年,任应秋与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陈慎吾共同上书卫生部,提出“对修定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中之一就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教学。这一建议,对中医教育和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尔后,他亲任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使北京中医学院的医古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推动全国中医院校医古文教学研究的开展,在其不断关怀和倡导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任应秋被推举为研究会会长,从而开创了医古文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继承发扬中医学的重要问题
是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亟待整理。任应秋以其远见卓识,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1975年5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医文献亟待整理》一文,指出中医药文献书籍超过万种,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内容,无论从传统应用,还是从现代医学的科学发展来看,对这些文献资料都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具有整理古籍能力的老专家相继谢世,所剩无几,尤其是既具有中医知识又精通训诂学知识的专家目前殆成空白。“卫生领导当局若不重视,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估计10年以后要对中医工作进行整理,那时的难度将是不堪设想的”。他还开诚布公地进言:“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时间至可贵,一失不可再”。建议立即成立中医文献整理出版委员会筹建中医出版机构,制定明确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早在1964年,就从事中医古籍的整理校勘工作。首先校勘了金元名医张元素《医学启源》,1979年又以元版本进行了补校,使这部长期以来鲜为人见的名著刊行于世。1982年主编了大型工具书《内经章句索引》,继而又主持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校刊,以及主编全国合作的《中医名著精华》, 大型类书《中医十大经典类编》等,有的因身体状况而未能完成。
弘扬学术编辑
深入研究仲景之学
任应秋不独是研究《内经》的专家,而且对张仲景的《伤
任应秋
任应秋
寒论》、《金匮要略》也极有研究。晚年更集一生研究之学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仲景之学,为弘扬仲景之学,促进中日学术交流作出贡献。1980年应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之邀东渡日本,以《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为题,进行学术交流。鉴于日本汉方医学界推崇张仲景《伤寒论》,并在仲景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独具特色,任应秋此次日本之行还促成了1981年北京第一届张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1982年,在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市又召开了张仲景学术研讨会。全国研究张仲景学说的专家有300余人云集南阳,日本的两个代表团应邀参加了大会,任应秋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这些活动促进了国内外对仲景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在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市
有一所明代纪念张仲景的医圣祠,1959年,曾进行修复,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坏。1976年以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修复此祠,任应秋对此举大力支持,多方呼吁,促成了1982年医圣祠第一期修复工程胜利竣工,使得首届仲景学说讨论会在医圣祠召开。1981年冬,为庆祝医圣祠重葺并张仲景研究会成立,任应秋以五言古诗纪念张仲景,表达了他对张仲景学术的重视与弘扬精神,诗云:
仲景医中圣,伤寒发宏论
上以疗君亲,下以救万姓。博采众方书,素难为龟镜。皇皇十六卷,言精而意蕴。三阴与三阳,平脉以辨证。三百九七法,足以概诸病。一百十二方,变化无穷尽。汉季兵燹多,文献遭蹂躏。江南秘不传,思邈抱怨恨。幸有王叔和,魏晋太医令。祖述大圣人,殷勤求古训。遗编赖以传,薪火续余烬。远被扶桑国,多纪善考证。矢志崇古方,明辨而笃信。庚申来南阳,宫墙仰万仞。乃见庙倾颓,满目荒凉甚。可钦诸地委,大力为整顿。鸠工以修葺,祠宇复幽峻。研究所建立,规划已订定。绝学赖以彰,循序而渐进。古义与新知,无一非学问。继承斯发扬,攀登勤为径。愿与诸君子,砥砺共驰骋。振兴中医学,且为万世庆。
这篇发自肺腑的诗文,由任应秋手书汉隶镌刻成碑,矗立在南阳市医圣祠群碑之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