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论集:李玫学术自选集 音乐理论 李玫
  • 乐论集:李玫学术自选集 音乐理论 李玫
  • 乐论集:李玫学术自选集 音乐理论 李玫
  • 乐论集:李玫学术自选集 音乐理论 李玫
  • 乐论集:李玫学术自选集 音乐理论 李玫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乐论集:李玫学术自选集 音乐理论 李玫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2.8 1.7折 76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玫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30032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其他

开本16

定价76元

货号504_9787519030032

上书时间2024-09-12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梦溪笔谈》之“燕乐二十八调”文本分析

《词源》中的音乐学雏形

论侧犯、侧弄、侧调

“倍四”“背四”“倍思”

蔡元定《燕乐书》解——“□”与“闰”解释中的王光祈之误

米都知与米嘉荣相关三事

七言句式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

相遇不曾谋面——比较朱载埔与斯台文破解十二均律的方法

从乐律学特征谈□□□族木卡姆的属

曾侯乙编钟铭文中所体现的早期律学实践


第二编

旋律学研究的范式个案——“西北高原汉族音乐区民歌系统化综合研究”前言

“音乐地方学”——区域划分的版本3.0?

《中国民间传谱集成陕西卷》前言

数字技术与音乐

数字化时代遗产的保护和展现——中美论坛上的

主题发言

音乐接受中的两个层次——音乐欣赏、音乐理解

从《4’33”》说开去

对肖鹰《美的典范:帕特农神庙》一文的补正


第三编

回归自然的划时□□拓——为赵宋光先生八十华诞献上的□□

《通用律学新说》序

无缘之缘——私淑于黄公,瓣香于乐问

“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及安波们的筚路蓝缕之功——“纪念安波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蒋祖馨先生周年祭——对蒋先生各时期作品创作风格的分析

对王洛宾歌曲创作价值的认识

后记



内容简介:

本自选集收入乐律学、旋律学、中国汉族宫调理论及音乐等路向的篇目,可以反映本人与以往研究的不同视角与方法。本集还收入音乐杂文若干,是从人类学、美学诸维度讨论音乐的意义,涉及遗产保护议题。还有四篇纪念已故音乐家和理论家的乐评文章,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中国现代音乐学发展的轮廓。

作者简介:

李玫,文学博士,2002年博士奖获得者,首位音乐学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专著)、音乐之河——图说中外音乐史(专著)、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专著)、中国传统律学(专著)、“燕乐二十八调”文献通(专著)、西北高原汉族音乐区民歌系统化综合研究(研究报告)。

精彩内容:

梦溪笔谈之“燕乐二十八调”文本分析现代“音乐学”(muicology)这个概念,其核心是这个术语的后缀一ology,它表明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知识系统,意味着研究方法要遵循学科规范。唐代完形的“二十八调”理论,有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并以律、调、谱、器的制度规定体现。这个理论的实质已经深深沉淀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乐调实践中,但自中古歌舞大曲的艺术形式变化为丰富样态的歌舞、戏曲、说唱和器乐的艺术品种,外在调名、谱式和乐器也发生变化,所以,一直以来“二十八调”被看作是已经失传的理论,并根据文献记载中用调渐少的事实来说明其渐被弃用的观点。前辈王光祈、杨荫浏等先生对这套古代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有些结论被吸纳到音乐基础理论教科书当中。这当然是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他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竖起一个榜样:中国古代音乐研究要与传统学术结合起来。同时,前辈们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文献资料的局限或文献质量不足,甚至应该说,还存在些许文献学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导致有些结论至今仍未能得到普遍共识。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的具体分歧点集中体现在如下四大难题。1.史籍中存在着“七宫四调”和“四宫七调”两种互相盾的记载。明确提出这个争论焦点的,是杨荫浏先生1981年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62年完稿)。他在记述了唐宋以来“七宫二十八调”(即一宫四调,七宫共二十八调)的成说后,提出自己的怀疑:唐代的“宫、商、角、羽”四调会不会是四个不同的宫,宋代的七宫会不会倒是七个调呢?唐代的二十八调可能是四宫,每宫有七调。自此以后,很多学者加入到这个话题中,各自发表“七宫四调”或“四宫七调”的见解,至今仍在讨论,各执其说。2.“为调称谓”还是“之调称谓”。我国古代调名命名方法历来存在“之调”“为调”两种体系。但早明确提出燕乐律调名中有“之调”“为调”两种体系之别者,是本学者田边尚雄,但由于是文著作,并没有在中国学者中产生影响。1936年郭沫若翻译出版了本学者林谦三的著作隋唐燕乐调研究,林氏在书中创用了“为调式”“之调式”两个名词,并用两种称谓方式汇制了两个表格,使每个调名含义有两种可能,但并未做出结论。他的列表方式也不够简单明晰,不能显示燕乐二十八调理论的逻辑结构,因此难以判断孰是孰非。同时,也由于对两种称谓方式的混淆,容易影响到对二十八调结构的理解。3.唐、宋之间的乐调传统是否一致。燕乐二十八调理论在唐宋间的历史传承,本来不存在疑问,清人凌廷堪在其燕乐原中明确做出结论:今南北曲皆唐人俗乐之遗也。而其后的林谦三、岸边成雄也没有涉及这样的疑问,他们的重点在于探寻二十八调理论的历史渊源,解释与印度乐调、龟兹乐调的关系。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提出“七宫四调”还是“四宫七调”之疑问的同时,随之产生了宋燕乐是否和唐燕乐一致的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表达也存在着前后盾之处。在讨论唐代燕乐时,认为可能唐代是“四宫七调”,而到了宋代渐渐被看作是“七宫四调”;但在介绍宋代燕乐时,经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用表格排查分析,后得出结论:“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从唐代直到宋末,燕乐二十八调中任一相同的调名,都代表着相同的宫调的内容,并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前后两代的宫调关系是一致的。黄翔鹏先生则明确表达了唐宋不一致的观点:宋人拟想中的唐代燕乐宫调理论,恰恰背离了唐乐实际。并把这种背离的原因归咎于不知实践的文人理论家,因而得出根据宋代文献记述来理解唐代燕乐是不可靠的这一结论。①黄先生所持观点的核心是:唐燕乐理论是四宫七调,而宋燕乐理论则是七宫四调。这类疑问至今没有解决。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