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心理学 成功学 魏凤莲
  • 借心理学 成功学 魏凤莲
  • 借心理学 成功学 魏凤莲
  • 借心理学 成功学 魏凤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借心理学 成功学 魏凤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1.1 3.2折 35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凤莲

出版社北京日报

ISBN9787547710203

出版时间201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41页

定价35元

货号511_9787547710203

上书时间2024-07-03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章 心理诱因:没有一个借是偶然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论时间、地点、场合,只要一出现问题,人们往往会惯地寻找各种貌似合理的借来为自己开脱。找借的人可能有难言之隐,或是做错了事情,或是想推卸责任,或是想拒绝他人,或是想挤压对手,或是为了避惩罚。之,没有一个借是偶然的,借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诱因。
1.甜头吸引:借如此管用
2.责任面前,自卫心理作祟
3.我没错——“自我宽恕定律”
4.借:弱者的一块遮羞布
5.借:自卑者盖弥彰的行为
6.想要拒绝要找个理由
7.谈判中常用借来搪塞
8.害怕受惩罚,用借庇护
9.从众心理导致的盲目跟风
10.源于内心的懈怠与冷漠

第2章 破损的窗子先被砸烂
——“破窗效应”
心理学中有一个的“破窗效应”,也是如果一幢建筑物的窗户坏了,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补,会以此为进入,会有更多的窗户遭殃,甚至危及整个建筑物。也是说,开始一点点小小的细节过失,如果不及时弥补、修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实,有时候借像一扇一扇破窗,如果不加以注意,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每三省吾身,微杜渐,不以“借”小而为之。

1.不以“借”小而为之
2.破窗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3.下坡定律:下坡比上坡要容易得多
4.细节暗示:小细节误大事
5.从自卑的泥潭中将自己拔出来
6.千万别被心中的毒蛇吓破了胆
7.自信者,多进积极的暗示
8.跳出内心中不衡的牢笼
9.厌恶疗法:讨厌自己也不是坏事

第3章 借与谎言像孪生兄弟
——诚信准则
常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借,借与谎言像孪生兄弟,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会找尽借为自己的信念辩护。在工作和生活中那些喜欢找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再好的借也是借,都暗含着欺骗的成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否则,算你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很多的、能够成功的素质,你也未必会得到他人的尊敬。

1.谎言与借伴随辩解姗姗而来
2.谎言,只需一个合理化的借
3.谎言与借,有被揭穿的
4.如果你真的有错,要及时“割肉”
5.诚实能迸发出坚韧的力量
6.诚实是衡量人的一把尺子
7.诚信,一枚凝重的砝码
8.不欺骗,不隐瞒,不推脱

第4章 借故拖延是对惰的纵容
——行动定律
很多人喜欢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自己享受一下后的安逸。但是在休息之后直到期限已满行动也还未开始。拖延有时候的。克莱门特·斯通说过:“理智无法控制改变情绪。”所以,对付拖延只有一个妙招动!现代生活节奏这么快,每个人都加足马想歇一歇,享受一下,你只能等待被淘汰,此,每个人要具有危机意识,这样才能加快掉队,才能他人。

1.拖延是懒惰之人的重要特征
2.多想?“现在”,而不是“明天”
3.避拖延,立即行动起来
4.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5.拖延不是一种无所谓的耽搁
6.掌控你的行为,计划为你导航
7.守时、惜时,做时间的主人
8.不畏难,做重要的事情
9.现在不想做,以后更不想做
10.成功=计划+行动+坚持不懈
11.克服惰,建立积极心态

第5章 借从来不是“责牌”
——责任定律
很多人找借,是为了不想负责。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不会到处找借的。只有带着责任心自动自发做事,才能让别人信任,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才能打开成功之门;到处找借的人,首先会失去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一个不找借,勇于负责任的人必能担当重任,这样的人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中都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扛着肩上的责任,扛着生命的信念,才能坚强勇敢地到达成功的未来。

1.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承担责任,没有任何借
3.世上无小事,责任无大小
4.心动则行动,全身心投入
5.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6.战胜困难强大精神动力
7.找出内心真切的快乐
8.不只做老板交代的事情
9.责任感: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10.带着责任心自动自发做事
11.责任感比能力更加重要
12.你要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第6章 消除影响自我挫败的借
——改变思维惯
人一旦形成了惯的思维定势,会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找借的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有些人走不出思维定势,所以惯地寻找借;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可不再找借,而是寻找解决的方法。我们无法改变或支配他人,但能改变自己对借的态度——远离借的羁绊,控制借对自己的影响,破除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消除影响自我挫败的借。

1.为什么要跳出思维定势
2.暂时搁置,打破思维定势
3.人人都应该有的应变素质
4.惯成自然,比天还顽固
5.小心“多米诺骨牌效应”
6.改变固执心,莫等撞南墙
7.甩掉爱面子的心理包袱
8.拒绝抱怨,远离借
9.与其找借,不如去改变
10.从心态上让自己强大起来
第7章 不找“借”,要找方法
——利用发散思维
古语云:“你若不想做,会找到一个借;你若想做,会找到一个方法。”管理大师余世雄说过:“生活中只有两种行动,要么是努力地表现,要么是不停地辩解”。当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聪明的人是能够主动找方法,用脑筋思问题,用智慧解决问题,而不会像懒惰者那样用借去逃避困难,用辩解掩盖失败。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这是所有成功者具备的做事态度,只有利用发散思维,抱着不找借,找方法的态度,才能走向成功。

1.利用发散思维寻找方法
2.不找借,方法比问题多
3.不找借,向自己进行挑战
4.制定目标,画好前进蓝图
5.只要想办法有办法
6.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强
7.在合作中去创造佳绩
8.一开始想好,次做对
9.开动脑筋,成为问题解决专家
10.创新:困境中开发出新的思路

第8章 找个“借”攻克办事难关
——利用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其实质而言,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在思维领域的反映。盾的对立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具有同一、统一。做事情爱找借固然不对,但水至清则无鱼,凡事没有,适时找点借,可以攻克办事难关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名正言顺”,需要有个说法,需要有个托辞。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情况下,为了让事件顺利进行,找个“借”也是未尝不可的。

1.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借”
2.寻找合适的借拒绝别人
3.找个借把“不”说出
4.以“善意的谎言”为借
5.谈话时要善于寻找话题借
6.做事情要“名正言顺”
7.送礼中的“借”艺术
8.借找得巧,说法给得妙
9.找个台阶,让对方能下台
10.用自嘲,把脸面捡回来
……

内容简介:

在我们的学、工作和生活中,借无处不在。不论任何时间、地点、场合,只要出现问题,我们往往会惯地寻找各种貌似合理的借来为自己开脱。然而其实,没有一个借是偶然的,所有借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诱因。本书紧密联系实际,把心理学理论和知识与人们的常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帮助大众从心理学角度了解借的诱因,并帮助我们克服这种不良惯!借,像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既是制造失败的根源,也是攻克办事难关的一把利器,怎样为你所用,看你的掌控能力!

作者简介:

魏凤莲从事图书出版行业多年,主要致力于心理学、成功学的研究,著有左脸比右脸诚实、九型人格销售经大全集、闻香识女人:女人全书等书。

精彩内容:

章心理诱因:没有一个借是偶然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论时间、地点、场合,只要一出现问题,人们往往会惯地寻找各种貌似合理的借来为自己开脱。找借的人可能有难言之隐,或是做错了事情,或是想推卸责任,或是想拒绝他人,或是想挤压对手,或是为了避惩罚。之,没有一个借是偶然的,借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诱因。  甜头吸引:借如此管用  人为什么会找借?还不是因为借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甜头,因为一个借,可以去一场灾难,推卸一个责任,拒绝一个要求,挤压一下对手,避一次惩罚,或者化解一场难言之隐,所以人们争相寻找借,把借当作自己的甜点。  “天呢,怎么又睡过头了!”头天晚上喝多了的王强猛然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来不及洗漱,夺门而出。  王强气喘吁吁地推开会议室的门,每周例会已经开始了。  经理正唾沫横飞地说着开场白,看见王强低头往角落里溜,于是问道:“王强,怎么又迟到了?”  王强不好意思地一笑,答道:“真是倒霉,七点半的时候地铁在东单站发生了故障,突然停了,过了半个小时故障排除才开。”(坐在旁边的小丽心里想,我七点半的时候也刚好在东单,怎么不知道地铁停了,一听是找借。)  王强的借听上去是那么的合理,经理也没好意思再说他,只好继续往下讲。  王强知道又逃过一劫,深吸一气,在同事们的暗笑声中,赶紧坐到角落的椅子上。  经理讲完之后,将目光转向王玲:“王玲,把上半年的销售统计报表给我,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啊?”王玲一惊,虽然统计表现在应该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但是她还没有做好。于是,她笑着说:“经理,不好意思,上个星期,我的电脑不知道怎么崩盘了,没办法只能重新安装系统,我重新做销售报告,还差一点,快完了,我下午能给您。”(坐在旁边的周五鼻子哼了一声,明显王玲是在找借,他办公的位置在王玲的旁边,他怎么不知道她的电脑崩盘了,再说了,这么重要的资料难道不进行备份吗?)  经理脸一沉:“时跟你们说过,要定期给电脑检修,你看这一崩盘,耽误多少进度?王玲你抓紧点,下午把上半年的销售统计表给我?”王玲赶紧点头,不再说话。  在这个时候,经理的手机响了。他犹豫了一下,向大家做了一个别出声的手势,接通了电话:“喂,王啊,你好,你好!你说那笔款什么时候到是吧?实在不好意思,我这几天都在外地出差,得过几天才能回去。等我回去了,我时间联系你。对,对,对,你放心吧,我办事你还不放心吗?”  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众人面面相觑。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论时间、地点、场合,只要一出现问题,人们往往会惯地寻找各种合理的借来为自己开脱。找借的人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是做错了事情,可能想推卸责任,可能想拒绝他人,也可能是想挤压对手,但大部分都是为了给自己开脱,逃避惩罚。  从行为主义和社会学流派的角度分析,人从出生开始,像学其他行为一样,逐渐学会找借。犯了错误或为了推卸责任而找借的人逐渐会发现,在用借蒙骗上司或同事,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和训斥,反而会得到同情甚至特殊优待。如此一来,尝到甜头的人,会更努力地找借蒙蔽人,找借的行为会持续出现,并且出现的场合越来越多。  人不是天生会找借的,都是通过学而得来的经验结,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欺骗行为来学如何找借。当一个人看到身边的人因为找借而躲过惩罚,甚至获得同情的时候,清楚了借的好处。满嘴借的同事或上司可以是强有力的“榜样”,让员工们明白知,与其埋头苦干,不如动动脑筋,找找借,借是如此管用。  于是,很多尝到借甜头的人会这样认为:借如此管用,我为何不用?当不想做某事的时候,找个借,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轻松,又可以不得罪对方;当做错了什么的时候,找个借,这样不仅可以逃脱责任,又可以保护自我形象。  找借的人发现,借可以将事情往有利于己的方向推进。如果借找得合适,既显得事出有因,也显得情有可原。即便酿成灾祸,要接受惩罚,有借垫底,也许能得到从轻发落。  在常生活、工作中,适当的借确实能起到删繁简,避麻烦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能让你攻克办事的难关,但前提是你的借要合情合理,不涉及诚信,也不涉及责任,更重要的是,不违背法律,恪守道德底线。

精彩书评:

借心理学是一本帮你快速化解尴尬氛围的沟通对话术,是一种混社会不可不知的另类语言表达规则,一种比fbi更的心理透析法。
  懂得借心理学,能发现别人虚的伎俩,能入骨地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掌握人际交往潜规则。
  借心理学把借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具体指导人的实践,能够给读者切实启发,反观自我,灵活运用。是混社会不可不知的心理指导方略和行动指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