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伯的诗书人生 杂文 陈武
  • 俞伯的诗书人生 杂文 陈武
  • 俞伯的诗书人生 杂文 陈武
  • 俞伯的诗书人生 杂文 陈武
  • 俞伯的诗书人生 杂文 陈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俞伯的诗书人生 杂文 陈武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0.3 3.7折 2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武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43058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10页

字数220千字

定价28元

货号137_9787506843058

上书时间2024-06-28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曲园文脉
山塘光阴
求学北大
陶然亭的雪
苏州好,水调旧家乡
山阴五记游
秦淮桨声寻灯影
白马湖畔
永恒的《忆》
葺芷缭衡
痴爱“红楼”
湖秀山灵杭州忆
“古槐书屋”今安在
古槐梦遇
拍曲
清宫与画
跋《秦妇吟》
和周作人的私信中
中年南游
北京苦雨中
只因“红楼”累终生
主要参书目
后记

内容简介:

俞伯的一生淡泊名利,简单而精彩,在古典文学、红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陈武编著的这本俞伯的诗书人生从俞伯出生书香世家写起,从早年参加五四新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到赴欧游学、浙江一师、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执教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俞伯大半生的学术经历和文学活动,用抒情而简洁的文字,记叙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学问的执着追求。

作者简介:

陈武,196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现任江苏作协理事,连云港市作协驻会副。陆续出版长篇小说连滚带爬、中短篇小说集阳光影楼六月雪一棵树的四季洁白的手帕一路上倒立行走在别处等以及散文随笔集流年书影现为连云港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

精彩内容:

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这是俞伯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话,文中提到的“七里的山塘”,他还曾在多篇诗文中提及,比如在1918年创作的忆江南之二中,说:“江南好,长忆在山塘。迟烘晴花市闹,邻滩打水女砧忙,铃塔动微阳。”词里表现出山塘街花市的热闹和洗衣女的忙碌,民俗风情尽收眼底,也有些波和顽皮。“铃塔动微阳”的一个“动”字,太巧妙了!仿佛使人听到叮当的塔铃声,在晚霞中轻快、悠长地响起。唐代诗人李频在陕州题河上亭中,有“秋和远雨,暮带微阳”一句,此句中的“带”,也有灵,但比之俞伯词句,差一截了。也难怪,生于苏州、长于苏州的俞伯,对于山塘的记忆和感受毕竟是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写起来,也自然而贴切了。多后,俞伯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诗词时,摇头晃脑地背诵一首诗词,然后微闭双眼,沉浸在诗意里,接近忘记了们在等着他的讲解。好半天,才说:好,真好!怎么个好,他没讲。看来,好东西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好诗词的构思,也是在一念之间。如果俞伯缺乏山塘的体验,也绝写不出这样妙境无穷的好词来。收在俞伯旧体诗抄里有一组六十自嗟八首,其五是回忆阊门的:“西望阊门路几条,城河幽折可通桡。移桥三过五踪影,空有儿情阅世遥。”在阊门外,当然是山塘了。六十岁的俞伯,还有这样的记忆,可见山塘风光留给他的印象是多么地深。2013年1月30,我从海边小城连云港动身,专程来姑苏山塘。我是带着“参拜”的心情一路南来的。对于山塘而言,我是个不速之客;对于我而言,山塘又是熟悉的——感觉梦里我已来过多次―全因为俞伯的诗文。可惜我来得似乎不是时候,尽管那天薄雾初散,天气极好,天空透明,微风轻扬,河水清洌而冰凉,荡漾着轻波,两岸的麻石、船埠、驳岸、粉墙、黛瓦,还有河中穿梭的舟楫,也许和一百年前并无二致吧。但,我的潜意识里,感觉并未和俞伯同行。我顽固地认为,俞伯不会在冬天里来山塘划船游玩、唱曲吟诗的。毕竟,江南的冬天也会有刺骨的寒风,不适合户外活动。而且,俞伯和朱自清同游十里秦淮时,是在“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才“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也是说,俞伯记忆深处的山塘美景丽,应该是在春夏之际。俞伯外祖父曾是苏州知府,他小时候常和姐姐去外祖父家玩,他在六十自嗟其四中有诗记之:“姊弟明朝赴外家,同乘笑语路非赊。舆中小有凭阑意,跌下桥西众哗。”俞伯在自注中说,他当时五岁,姊琳长一岁。诗中讲述两个孩子坐在轿子里去外公家玩耍,嘻嘻哈哈地,好不快乐,可不小心,在桥西跌了一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在俞伯走过的山塘街,或乘船游玩过的河道里,也有了我的游迹,当然也赋予了我无尽的想象,对视俞伯为偶像的我来说,应该满足了。再者,俞伯的山塘,是他童年和的山塘,十五岁之后的俞伯,虽然数次来苏州,但是不是到山塘街寻迹访旧,已无从证了。1902年冬天,俞伯和他曾祖父曲园老人,在曲园寓中留下一幅珍贵的合影照片,四岁的俞伯,怯生生地站在疼爱他的曾祖父身边,羞赧地望着镜头。镜头延伸的前方,不仅是曲园老人八十余年的漫漫人生路,也留下他学贯古今的数百万字皇皇巨著。此时的俞伯尚且年幼,还不知道他身上承载的重任,不知道曲园老人对他的期望。但是,老人的殷殷之情,是谁都可以感知得到的。这一时期,老人有多件作品与俞伯有关,如送给俞伯的对子:“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还有记述这次拍照的诗:“衰翁八十雪盈头,多事还将幻相留。杜老布衣原本,谪仙宫锦亦风流。孙曾随侍成家庆,朝野传观到海陬。欲为影堂存一纸,写真更与画工谋。”我猜想,在整个1900年代中期的某个艳阳天里,这位老人,不止一次地带上他的曾孙,逛山塘街,游山塘河,甚至坐在船上,教俞伯对对子,唱昆曲,吟古诗。在俞伯幼小的心灵里,有一颗文学的种子在那时候种下了,为以后的生根萌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做了优选的铺垫。俞伯回忆这段生活的文字很少,我们只能从他的诗中略作猜测。俞伯在1984年8月谈大学的短文中,回忆道:“大学为前代开蒙书四岁初读首篇,尚在光绪甲辰开馆先,原书有先君题记,迄今八十余年矣。”俞伯有三个姐姐,大姐俞佩瑗,二姐俞珉,三姐俞琳,都精通诗文,善于唱曲。大姐也常常教俞伯背唐诗。在他五六岁时,常来曲园玩的,还有表兄许宝驹。这位表兄只比俞伯大几个月,两个小伙伴正好可以结伴玩耍,在曲园里跑来跑去,跟随家人去观前街、山塘街看热闹,也会背诵刚刚学会的唐诗。巧合的是,多年以后,这位表兄也上北大,比俞伯要晚两年,一度和俞伯、朱自清是浙江一师的同事,也能诗能文,有一篇西湖梅品受到俞伯的赞赏。p14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