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杂文 张同道主编
  •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杂文 张同道主编
  •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杂文 张同道主编
  •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杂文 张同道主编
  •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杂文 张同道主编
  •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杂文 张同道主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杂文 张同道主编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3.2 2.6折 88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同道主编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83938

出版时间2020-06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16

页数480页

定价88元

货号700_9787504383938

上书时间2024-06-28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中国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贾凹/阿来/毕飞宇/刘震云/迟子建6人谈如何将生活的故乡变为文学的故乡是难得袒露心扉的幽深精神世界里那些妙不可言的东西。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这本书书名后缀宣传语:这个系列真的是难得袒露心扉的访谈,说的全是人话,是幽深的精神世界里那些妙不可言的东西。

目录:

文学是土地的呐喊——《文学的故乡》导演手记
一、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
  1.故乡·童年
  2.旧居
  3.父亲
  4.母亲
  5.《丰乳肥臀》
  6.高密南关小院·写作《丰乳肥臀》
  7.军营
  8.《春夜雨霏霏》·莫言的诞生
  9.军艺·《透明的红萝卜》·高密东北乡
  10.《红高梁》
  11.《檀香刑》
  12.大江健三郎
  13.《生死疲劳》
  14.《蛙》
  15.话剧《我们的荆轲》
  16.诺奖
二、贾凹和他的商州乡村
  1.秦岭
  2.童年
  3.父亲
  4.
  5.离乡
  6.写作
  7.商州
  8.采风
  9.《鸡窝洼人家》
  10.《浮躁》
  11.《废都》
  12.《秦腔》
  13.母亲
  14.《高兴》
  15.使命
  16.蚕茧
三、刘震云和他的延津世界
  1.回乡
  2.姥娘
  3.小院
  4.写作
  5.《塔铺》
  6.延津
  7.世界
  8.老庄
四、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
  1.梭磨河
  2.村庄
  3.水电站-高
  4.教书-写作
  5.读书-写作
  6.田野调查1989一1994
  7.沃土司官寨
  8.西索民居
  9.大藏寺
  10.《尘埃落定》
  11.来成都
  12.《空山》
  13.人祭杜
  14.爱上植物
  15.植物猎人
  16.故乡的边界
五、迟子建和她的冰雪北国
  1.大兴安岭
  2.手札
  3.【透明的忧伤】《逝川》《亲亲土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4.写作
  5.手稿
  6.
  7.回到北极村
六、毕飞宇和他的苏北水乡
  1.祭祖
  2.孤独
  3.父母
  4.县城
  5.启蒙
  6.写作
  7.《青衣》
  8.《玉米》
  9.《玉秀》
  10.《地球上的王家庄》
  11.《原》
  12.《推拿》
  13.反哺
后记

内容简介:

    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历时两年完成。当年拍摄时,我常常为作家们的精彩言论所感动,而受篇幅所限,纪录片里使用的采访不到十分之一,实在可惜,现将作家们的采访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文学的故乡是作家的故乡,他们把生活的故乡变成文学故乡。
    文学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从作家的故乡回到我的文学故乡。
    文学的故乡更是所有人的故乡,我期待每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学故乡。
    文学的故乡,其实是精神的故乡,美学的故乡。

作者简介:

主编:张同道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制作人,作品有纪录电影小人国与电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零零后电影眼看中国贝家花园往事等曾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大奖、中美电视节金天使奖、卡塔尔半岛纪录片节与家庭特别奖、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很好导演奖等

精彩内容:

    1.故乡童年
    【高密东北乡,它是高密县城的东北方向一片低洼的地方。秋天是望不到边的高粱地,夏天到处都是青纱帐。冬天漫漫的荒原,一眼看不到边的雪。】
    【我想在人的基本的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很多人的东西都会发生严重的扭曲。所以这也让我从小看到了人的底线。】
    张同道:现在您创造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风景。那么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是什么样,尤其在你出生的时候?
    莫言:我出生于1955年,60多年了。我记忆中那个东北乡跟现在的东北乡相比,差别太大了。这60多年的变化,天翻地覆。
    我印象里面,这个村庄非常小。共几十户人家。一出村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田野里面,秋天是望不到边的高粱地,夏天到处都是青纱帐。冬天漫漫的荒原,一眼看不到边的雪。村子里边有一条很窄的土路,然后有那么几十栋破败不堪的、低矮的、茅草的、土墙的房子。在我的记忆中,进这样的房子都要低头弯腰。现在,你想成年人进那样的房子,大概要弯腰90度才能够钻进去吧。里边一团漆黑。我们这个村子是80年代初的时候才有电。那么一种落后的。周边几十个村庄差不多也是这样。
    高密东北乡,是指高密县城的东北方向这片低洼的地方。在民国之前,这里荒无人烟。到了民国之后,县城周围的,或者外地的人生活遇到困难了,或者惹了祸事了,跑到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是三县交界,有很多无主的荒地。人到这里以后,支起个草棚子,开荒种地。从很多的村名,也依稀可见当年的状况。有很多“屋子”,什么陈家屋子、王家屋子,还有什么坡,郭家坡子、李家坡子。像我们这个村,原来叫三份子,是说这个村一份归度县管,一份归胶县管,一份归高密管。我们邻村叫黑天愁,是我姑姑家那个村庄。为什么叫黑天愁?一到黑天来扰,所以发愁。我们那个村河对岸的村叫沙子。胶河每年到了秋天,洪水泛滥,经常决堤,一决堤,大量的泥沙外泄,所以这个村叫沙子。还有很多丘,艾丘,王家丘,杨家丘,说明这些村当时都是洼地里比较高的地方。基本上是这么一种荒凉的状况。
    由于这地方地势低洼,高粱特别多,青纱帐茂盛,猖獗。争时期,这里是游击区。的游击队来了,明天八路军的游击队来了,后天可能是本鬼子跟伪军又一块儿下来扫荡。老百姓深受其扰,所以当时也有很多家境不错的人,一怒之下把自己的房子点火烧了,然后当去了,或者当兵去了,为了受欺负,受欺凌。我的很多小说也都是描述的在那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的,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普通人的生活。
    张同道:童年是你作品反复表现的题材,你的童年是怎样一种生活?
    莫言:我的经历,跟一般的孩子相比有点儿特殊。小学五年级辍学了。辍学以后,大活儿干不了,只能跟在大人后边干一些小的事情,帮人家牵一下牛,割一割草,所以过早地进入了的世界。跟我同龄的孩子们还在学校里面打打闹闹的时候,我已经跟在大人们身后,天天下地劳动,有的时候也独自去放牛放羊。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确实少学了很多书本的知识,但也比同龄孩子更早地接触了民间的,接触了大自然。我曾经对台湾作家说过,当你们用眼睛阅读的时候,我用耳朵阅读。这种阅读是不自觉的,你天天跟大人在一起,大人讲,你听着,听得津津有味,也不是刻意地要记下来,但是记住了。那时候我也想不到将来会成为一名作家,是吧?是感觉到有趣,听过了,记住了,童年时期记忆力好,印象也深刻。
    当后来拿起笔写作的时候,童年时期用耳朵阅读得来的这些素材,在脑海里面,栩栩如生地复活了。所以这一段经历对我来讲非常宝贵,非常重要,直到现在发挥作用。
    张同道:但其实您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那个时候物质比较缺乏。
    莫言:我们这一代人,讲起童年来,都是差不多的:是饥饿,第二是寒冷,第三是炎热,第四是劳累,而言之都跟肉体的感觉有关系。我1955年生,1959年、1960年、1961年,这“三年困难”时期,正是五六岁,记忆深刻的时候。现在说起来当初的事,孩子们可能以为我在胡编乱造,而有一些没有这种经验的人,也认为我的话可信度比较低。在那样一种下,食物,吃的东西,是孩子们关注的,给孩子们留下的深刻的、痛苦的、难以忘怀的印象,是跟食物,跟吃有关系。
    张同道:饿的是什么时候?
    莫言:饿的时候是1960年,我那时候刚刚记事。接近没有粮食吃,是野菜,好的野菜都吃光了。只有一种名叫蕲蕲毛的野菜,刺很多,扎嘴,我大姐跟我二哥,每天背着筐子去割。割回两大筐子蕲蕲毛,我母亲用棒槌,放在一块捶布石上,先把这些野菜砸烂,然后掺上点谷糠什么的,团成团子,放在锅里蒸熟。很难吃,又扎嘴,但也得吃,一边吃一边哭,没法子,这么熬过来了。
    那个时候,真是很奇怪的,我老感觉到这个土地在跟人在闹别扭。现在亩产小麦一千多斤,玉米也是一 

精彩书评:

中国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贾凹/阿来/毕飞宇/刘震云/迟子建6人谈如何将生活的故乡变为文学的故乡是难得袒露心扉的幽深精神世界里那些妙不可言的东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