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圣外王 中国历史 隋思喜
  • 内圣外王 中国历史 隋思喜
  • 内圣外王 中国历史 隋思喜
  • 内圣外王 中国历史 隋思喜
  • 内圣外王 中国历史 隋思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内圣外王 中国历史 隋思喜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8 3.5折 23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隋思喜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6427

出版时间2014-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136页

字数60千字

定价23元

货号719_9787534846427

上书时间2024-06-27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一修己安人――儒家式的自我之圆成
1何谓“修己安人”――从师徒间的一场问答谈起
2学着认识自己
3人者,仁也
二从“修己安人”到“内圣外王”
1“修己安人”即是“内圣外王”
2合内外之道以
三忠恕之道――修己安人的法则
1在忠恕之间求中道
2实现自我的忠道原则
3成他人的恕道原则
四内圣修己何以可能
1成圣需要求诸己
2孟子与荀子的成圣思路
3在发现天命中变化气质
五走上内圣之路的内因功夫
1立志好学
2明诚尽
3无欲主静
4慎独自省
5涵养用敬
6治气养心
六走上内圣之路的外缘助力
1选择好环境
2求良师
3择益友
七由“修己”走向“安人”
1安人之道的“三纲领”
2安人之路始于和睦家庭
3家国同构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八治国天下的基本方略
1为政以正
2仁民济众
3尊贤使能
4隆礼重法尚乐
九君子理想与圣人气象
1夫子眼中的“君子”形象
2知、仁、勇――趋向君子的三达德
3人皆可以至圣人

内容简介:

内圣外王(修己安人)由隋思喜著: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对于西方哲人来说,“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也许是优选的回答。对于他们来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优选目的。对于中国哲人来说,儒家经典大学中的那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或许会成为首要的选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修”字突出的是“实现自我”这一目标。

精彩内容:

1.何谓“修己安人”?――从师徒间的一场问答谈起
人应该如何实现自我?在儒家那里,他们强调的是一种自我的内外之“圆成”,是既实现了个体自我内在的进步,又实现了外在社会整体的和谐有序,这是自孔子以来的儒者所一以贯之的思想,被概括为“修己安人”。
“修己安人”的提出来自于孔子和弟子子路的一段关于如何是“君子”的问答: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修己以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一问答意涵丰富,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儒家修身之学的诸多内容,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首先人们会问:作为一种实现自我的修身之学,它所要成的终目标是什么?孔子曾告诫他的子夏说:“你应该做一名君子儒,而不要成为一名小人儒。”这不仅是对子夏一个人的鼓励和要求,更是对孔门弟子及其后来儒者的殷切期望,所以子路便以成为儒门中的君子来要求自己。成为君子,这是儒家修身主张所要实现的目标,子路问君子正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了这一点。
所以在明了这一目标之后,必然要问如何才能够成君子,事实上也正是所有有志于君子的人想向孔子请教的问题。如何是君子?面对子路之问,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意思是说修养自己,在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等方面都要保持严肃恭敬、认真对待的态度。朱熹在解读这一段问答时说:“‘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尽矣,而子路少之。”也是说,在朱熹看来,孔子说“修己以敬”本身已经完整地告诉了子路什么是君子以及如何成为君子,但是子路没有真正领会,所以有了“难道是这样吗”的进一步追问。孔子便循循善诱,告诉子路,修养自己从而使自己周围的人能够安乐,进而能够使所有的人都获得安乐,这便是君子。从修己、安人到安百姓,层层递进中,孔子告诉了我们成君子应该遵循的基本途径,事实上这也是大学中所概括的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大学之道”,这是古人为学的阶梯次序,孔子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君子成自我需要遵循的简明公式。其中,修己是安人的开始,更是安人的基础,而安人则是修己的外在诉求和客观实现。
2.学着认识自己
公式虽然简单,但每一步的实现却不容易。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使所有人得到安乐,连尧舜这样的圣王也不容易做到,更何况一般人。因此,对于我们这些立志要通过修己安人的途径而实现圆满自我的修行者而言,知道修行的途径固然重要,但如何能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坚持下去,不放弃自己的坚守则更加难能可贵。所以,关键在于一个“学”字,孔子非常强调持之以恒的学态度,论语首章即讲“学而时之”的为学精神,而孔子的一生,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他好学、乐学,正如他自己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与他的生命相始终。受孔子教诲,孔门后学都以刻苦学作为实现修己安人理想的必要态度,孟子如是,荀子亦如是。如荀子其书首先即作劝学一篇,提出“学是不可以停止”的观点,劝勉人们勤奋学,不可堕止。
历代儒者中往往不乏刻苦学的典范,明代大儒王阳明是其中的佼佼者。据说有,王阳明从书上看到了“格物致知”这句话,谈到了从研究客观事物当中能够获取知识的观点。于是王阳明想通过“格”竹子来弄明白竹子的道理,从而获得关于竹子的生长规律等知识。在王阳明的书院里正好有一片翠绿的竹林,于是他便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神情专注,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竹子,要搞清楚竹子是怎么回事。如是过了、两天、三天直到第六天,他一动不动,看得脸苍白,摇摇欲坠,家人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到了第七天,王阳明终于病倒了。虽然到后他也没有悟通竹子的道理,但却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于事事物物上追求具体的知识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中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在于吾心之外,而在于吾心之中,格物致知的工夫需要从人心上做,“心明便是天理”,反对朱熹理学的“支离事业”,倡导易简工夫的心学。可见,发愤忘食的好学精神是古今如一的。
然而学也不是无目的的,“学而不思则罔”,我们需要明确学的目标。对于儒家来说,所谓“学”,简单地说是学做人。而要学做人,首先要认识人,因为在儒者看来,人是所有生命中尊贵的。荀子这样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意思是说,水和火是气构成的,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没有智慧;动物有智慧但是不讲仁义道德;人则是由气构成,有生命,有智慧,也讲仁义道德,所以是天地间尊贵的。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后,有人向他禀报,孔子急问“伤人没有”,而不问马,可见孔子是讲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正因为儒者把人看作是可贵者,所以孔子才说不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而害怕自己不知道人。这里的“人”,既指自己,也指别人。
按照儒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则,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全体,所以,“认识你自己”,便是学的基础,也是实践修己安人思想的出发点。
p2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