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精图治:王安石 中国历史 姜正成编
  • 励精图治:王安石 中国历史 姜正成编
  • 励精图治:王安石 中国历史 姜正成编
  • 励精图治:王安石 中国历史 姜正成编
  • 励精图治:王安石 中国历史 姜正成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励精图治:王安石 中国历史 姜正成编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7.9 1.4折 58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正成编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542375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其他

开本16

定价58元

货号520_9787564542375

上书时间2024-06-24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章 大鹏未起

据王安石自己说, “某生十二年而学”,这句话不是说他十二岁开始读书,而是说他从此时开始真正地汲取知识。王安石读书博杂,才高志大,也有点恃才傲物7,瞧不起那些整天只会吟诗作对、寻章摘句的文人客。他读书,一是为修身养德,二是为治国天下。

天才

神童仲永

志存高远

父亲辞世


第二章 欲展宏图

王安石入仕后个职务是淮南签判,治所在扬州。宋代选派京官充任各州、府的助手,称为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其实,不过是做些文件的收发管理工作,很清闲

王安石是不可能在这个位置上有所作为的,但是又不熊改变什么,只能安心等待机会。于是,王安石除了处理一些常公务,把他的所有心思都用在了读书上,当然他不是死读书,而是耍从中领悟治国之道,这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进士及第

初涉仕途

尝试变革

屡求外任

知音难觅


第二章 振翅翱翔

宋神宗一听王安石到京了,异常兴奋,马上召其进宫面谈。这一的君臣会,标志着王安石变法的序幕缓缓拉开。一个是雄心勃勃的君王一个是满腹经纶的才子贤臣,为了同一个目标坐在一起,问答同时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王安石已经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书生了,面对宋神宗的询问王安石胸有成竹,侃侃而谈。

言辞恳切的万言书

人生失意无南北

神宗亲政

千古革新

“三不足”论


第四章 一波三折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从一开始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在曹太后和岐王赵颢的支持下,对新法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守旧派反对改革,首先制造,阻挠王安石上台参与大政,王安石以身许国,义无反顾,面对流言,毫不畏缩

可是,由于北宋社会的复杂,变法实施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使得变法之路举步维艰。

时世维艰

……

第五章 壮志未酬

第六章 晚年生活

第七章 大家风范

附录一

附录二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天才、神童仲永、志存高远、父亲辞世、进士及第、初涉仕途、尝试变革、屡求外任、知音难觅、言辞恳切的万言书、人生失意无南北等。

精彩内容:

励精图治:王安石/治国良臣系列: 庆历二年(1042年)初,王安石同众举子入了春闱。当时的科举试,通过诗赋选拔人才,而王安石素来认为诗赋多是拿来抒情和玩赏的,对治国安邦并无太大帮助。他并不太赞同用诗赋来选才。他在试院中的五绝之一中写道:“笔坐中庭,子墨文章颇自轻。圣世选才终用赋,白头来此试诸生。”如此关系重大的时刻,王安石还能够坚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流于媚俗,其个可见一斑。 王安石顺利通过礼部的三场试,后一关是殿试,即皇帝亲自出题试。这次殿试共取进士839人,是北宋一朝的一科试,因为本次科举涌现了大批在此后的北宋政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令人惊奇的是本次科举甲科进士前四名中,后来有三人做过宋朝的宰相,这在此前历代都是闻所未闻的奇事。这三个人分别是王珪、韩绛和王安石,而他们三人的名次也正好是从第二至第四排序下来,不能不让世人惊叹世事的巧合。 本来,王安石的卷被礼部评为。但时,当仁宗皇帝阅读王安石的卷时,看到文中有“孺子其朋”一句,心中不喜,说:“这句话犯了忌讳,不能把这个人定为魁首。”再看王珪的卷子,觉得可以,但一查王珪乃是有官职在身,按规定不能做状元。再看韩绛,觉得也可以,但又是一个有官在身的,直到看到杨真的卷子,才终定下杨宾为本科状元。仁宗直接把王安石和杨宾的位置换了一下。这样,本应是状元的王安石连三甲也没有进。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乃是周公对成王说的话,意为“你这年轻的小孩啊,自今以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有长辈教育晚辈的意思。当时仁宗已经30多岁,王安石才22岁,借用周公的话难有些不妥。不过王安石对失去状元这一头衔并没有太在意,终其一生,都不曾用这件事来炫耀自己。他的人品也可见一斑了。 进士及第后,王安石等人需要在京城做短暂的停留,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要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同科友人谈古论今,过得好不惬意。庆历三年(1043年),朝廷的任命状下来了,王安石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简称淮南签判。接到任命后,王安石很快打点好行装,匆匆踏上赴任的旅途,开始了他全新的人生历程。 在此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关于宋朝官制的一些情况。宋沿唐制,官名官品不变,但内容有所不同。 在,中书门下主管行政,一把手是宰相,全称为“同中书门下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简称“执政”;枢密院主管军事,一把手称“枢密使”,副手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两府合称“中枢”。理论上,枢密院与中书级,都算人。但实际上,很多人把当宰相作为自己为官的高目标。 另设三司,包括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主管,一把手称“三司使”,职位仅次于宰相,又称“计相”,副手为“三司副使”或“三司判官”。两府三司互不相干,由皇帝直接。这是当时机构的大致格局,后来神宗自己改过一次,史称元丰改制。 在地方,行路、州、县三级建制。仁宗时设十五路,一路相当于现在一省。王安石当时所在的淮南东路是其中一路。路的主要是节度使和观察使,但这两个官职在宋朝基本上是个名义,并不常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