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中国哲学 张恒寿
  • 孔子 中国哲学 张恒寿
  • 孔子 中国哲学 张恒寿
  • 孔子 中国哲学 张恒寿
  • 孔子 中国哲学 张恒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孔子 中国哲学 张恒寿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8.3 4.6折 18 全新

库存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恒寿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30004166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其他

开本16

页数122页

字数33千字

定价18元

货号704_9787530004166

上书时间2024-06-24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影响几代人的历史入门读物,大家为大家写的小小书。

目录:

一、引言

二、青时期

三、中年时期

四、中年后的政治事业

五、周游列国的十四年

六、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教育事业

七、结束语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我国有名思想家孔子的生和主要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公元前479年4月11),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作者简介:

张恒寿(1902年—1991年),历史学家,山西阳泉郊区官沟村人。193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37年于清华大学中文研究院。本侵华期间,他宁愿在家赋闲,决不与伪共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胜利后,执教于美院、文法学院、辅仁大学,任副教授。1952年起在河北师范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导师、历史系主任、历史系名誉主任等职,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精彩内容:

    一、引言
    春秋战国时的社会质属于什么类型,是有关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长期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但不论是持哪一种分期法,大家都认为这一时期是会历变化巨大的时代,这一点没有大的分歧,所不同的是对于这些变化的分析和解释。任何有关先秦史(包括哲学史)和先秦人物(包括哲学家)的论述必然和这一问题有连带关系。评述孔子当然更不例外。为了叙述的方便,在这个问题上这里采用中国旧籍中有关于或近似于分期的论断,作为起点。商君书中有一段近似于分期的概括,它说:
    上世亲亲而贵私,中世尚贤而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开塞)
    这几句话,很能扼要说明问题。所谓上世,相当于春秋以前,即所谓领主制时期,或奴隶制时期、早期奴隶制时期。下世是指商君书作者生活的战国晚期,相当于所谓新兴地主阶级时期,或说发达的奴隶制开始时期。中世相当于两个社会的过渡阶段,即从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晚期这一阶段。从学说的系统上看,商君书作者还不知道生产方式这一特征,因而有其不科学的地方。但从事实上看,它颇能指出各时代的具体特点,所谓"亲亲而爱私"确实描绘出了"宗族等级所有制"的特点,比仅称之为领主,奴隶主,更贴切些;所谓"贵贵而尊官",也描绘出了战国中、晚期法家一派的政治特点,比称之为发达的奴隶制,更符合事实。特别是以"尚贤而悦仁"描绘过渡时期的中世,更和儒墨兴起,人才竞出的特点相符契。这种把过渡时期特别标为一段的分法,对于说明春秋时的社会变化及其与前后二世的差异,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春秋中期,在经济、政治、各方面都有显著变化:铁工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井田制的破坏,农村公社的后解体,氏族等级制的瓦解,教育的下移,这些现象构成了春秋中期的体变化,它体现在阶级关系中是士阶层从贵族中分离出来而和自由的工、商、农民接近、联合,形成了近似于"民"或"国民"阶级。士本来是贵族的下层,在春秋以前,是宗族占有禄田的"食田"者(大力度优惠的士,其田数相当于一个农夫应授的田)。由于上述各种社会经济变化,和宗族本身发展的必然限度,特别是连年的贵族战争,兵役繁重,这一阶层中的大部分人,趋没落,降为自耕农的庶民(个别的降为皂隶),从贵族中分化出来。所以文献上有两种士的区分。所谓上士、中士、下士者,是有职禄的贵族下层之士;所谓"农士商贾四民交触易作"(管子治国)之士,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子罕)之士,是和农商工贾接近的民之士,自从这一种士,掌握了原为贵族独占的知识,取得了"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地位,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和自由的农工商贾增多了联系后,和自由的工商农民,形成了近于民或国民阶级,并与贵族阶级形成了相对并存的对立形势。虽然他们身上往往打着旧时代的等级烙印,他们后必然归入地主阶级的控制之内,但在刚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段时间内还是生气勃勃的上升阶级,在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约二百余年)稍后,一直是和旧贵族及新兴封建势力相对并存的社会势力。至少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批评现实、提出理想、指导方向的领先势力。这为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局面铺了道路,而开创这个局面的,正是孔子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
    二、青时期
    (一)没落贵族的后裔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先代是宋国的贵族,因宋乱,逃到鲁国,世为鲁人。父亲名纥,字叔,住在陬邑昌乡(山东泗水县东南”),做过鲁国的下级武官,曾参加过鲁晋等国伐倡阳的战役,是当时一位有名的武士,有的书上称他为陬邑大夫,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说法。
    孔子的母亲,传说姓名徵在,与孔的岁数相差较远,大约他们结婚的手续,不合于当时的礼节,因此受到社会的奚落。据说孔子三岁时,父亲死了。母亲连他父亲的葬地也没有告诉他,以后他十七岁时母亲死了,还是问了旁人才找见父亲的墓地和母亲合葬了(礼记檀弓史记孔子世家)。这些传说有种种盾,曾引起一些儒家学者的批驳辨难,可能不全是信史。但它可以说明孔子时已失掉贵族的地位,在社会上受过冷遇。
    (二)幼年时鲁国的空气
    春秋中期,鲁国已不能维持原来的强盛局面,在列强争霸的形势中,像是一个衰败的破落户了。但在方面,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典型旧家。孔子十一岁时(前540年),晋国的韩宣子到鲁国见到易象与鲁春秋,赞叹道:“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前543年,以让国有名的吴公子季札出使到鲁国,听了鲁国特别保存的周朝和各国的乐歌后赞叹不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时孔子虽还年幼,不见得会受直接影响,但他逐渐成长后,对这位有艺术修养的先辈却相当钦佩。他对于诗经的整理,采取了季札的许多看法,而且对季札乐歌中包含的若干观点,如各种事物中具有外貌极似而实质不

精彩书评:

影响几代人的历史入门读物,大家为大家写的小小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