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的人生智慧课 成功学 李文痒,马宁编
  • 三国的人生智慧课 成功学 李文痒,马宁编
  • 三国的人生智慧课 成功学 李文痒,马宁编
  • 三国的人生智慧课 成功学 李文痒,马宁编
  • 三国的人生智慧课 成功学 李文痒,马宁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三国的人生智慧课 成功学 李文痒,马宁编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9.4 1.9折 49.8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文痒,马宁编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2182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其他

开本16

定价49.8元

货号705_9787518022182

上书时间2024-06-23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章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小企业一样有前途——诸葛亮的择业观 002

离开断路——愚忠陈宫 006

选择时机,时机不到莫出手——诸葛亮一气周瑜 009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不是天不灭曹,而是孔明不灭曹 012

大智若愚——司马懿选择示愚 017

选择两全的方案——吕布辕门 021

选择效率高的方案——钟会伐蜀先造船 025

选择的方案必须能做到——陶谦好心办了坏事 029

选择应避知觉偏差——孔明偏见识魏延 032

借力是人的自然选择——火烧博望坡 035

要虚名,还是要实力——玉玺之争 039

第二章 情商比智商更有效

猜疑者作茧自缚——曹多疑杀伯奢 044

怒气乃杀人一把刀——张飞因怒身亡 048

头脑清醒才有正确决策——徐庶糊涂一时 052

急躁、盲动非智者所为

——两个“耐”挫败了一个“急” 055

优柔寡断,机会丧尽——袁绍当决不决 058

必须控制虚荣心——关云长喜戴“高帽” 061

狭隘格的悲剧——曹真、王朗之死 065

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周瑜妒火烧了自己 069

狂妄是一种情绪失常

——祢衡“腐儒舌剑,反矣” 073

动心态,无助于事业——落凤坡庞统中箭 076

消极心态,无大出息——刘琮城丢人忘 079

恐惧心态使人缺乏生命力——阚泽献降书 083

强硬固执,事业之大忌——刘备一意孤行 087

管住自己的舌头——孔明安居五路 090

第三章 忍耐比恃强更强大

忍让的结果是甜蜜的——刘玄德驻扎小沛 096

示弱比逞强更有力——刘备哭拜孙夫人 098

好事多磨——七擒孟获 101

容人之错——破袁绍曹焚信 106

容人之仇——曹容了张绣之仇 111

容人之异——耒阳县凤雏理事 114

容人之短——曹杀蔡、张二将 116

容人之长——徐庶荐诸葛,诸葛荐庞统 119

锋芒勿太露——青梅煮酒论英雄 122

第四章 思维比知识更给力

不去应用,知识变不成力量——张昭自取其辱 128

不正确应用,知识变不成力量——马谡唯书失街亭 131

僵化思维的人不会正确运用知识——曹败走华容 135

肤浅的思维使人愚蠢——张翼德长坂拆桥 139

思路是生存之路——司马懿不想进空城 145

好心未必有好结果——华佗之死 150

仅仅有传承是不够的

——姜维为何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54

求异才能创新——以逸待劳破二袁 158

第五章 适度比过度更如愿

人死了,何谈成大业——诸葛亮累死五丈原 164

管得太多,成效反而不好——诸葛亮事无巨细 168

过犹不及——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171

柔力似弓——关羽强硬过度 174

端架子也须适度——诸葛亮的谈判观 177

话不在多,达意则灵——刘备白门楼十一字言 180

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小聪明过度 184

衡即持度——孙权擅搞衡术 189

批评也须讲分寸——孔明评法正 193

得饶人处且饶人——王允的悲剧 196

嗜好也须有度——典韦贪杯丧生 200

第六章 人格比权势更有气场

气场是怎么形成的——曹孟德励志励胆 206

感召力是如何建立的——孔明守信遣老兵 210

形象凝聚人心——曹爱笑,刘备爱哭 213

没有的品格,没有的人

——关云长单刀赴会 217

榜样的影响力重于言教——甘宁百骑劫魏营 221

肺腑之意深——孙权赞周泰 224

分析透彻才有说服力——孙权决计破曹 227

忠诚为本——关云长挂印封金 231

公正才有威望——斩马谡与奖王 23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242

参文献 244

后记 再读《三国》 245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与其说它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史书、兵书、人生之书,或者说,它是一部智慧之书。读三国演义,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大谋略、大智慧,这种智慧并非事论事,而是通过对三国原著的许多故事分析、综合、升华而成,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大领悟、大道理。三国的人生智慧课深入品读三国演义中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语言生动、见解独特。

作者简介:

 李文庠,马宁,河南大学教师,他们通过对三国原著的许多故事分析、综合、升华生的大智慧、大领悟、大道理,语言生动、见解独特。

精彩内容: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小企业一样有前途——诸葛亮的择业观 人生如棋,虽然每一步都要走好,但开局几步极为重要,择业定位是开局的步,是重要一环。择业定位要有智慧,且看诸葛亮择业定位。 有人道诸葛亮本无意出山,是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他,他才答应辅佐刘备,其实并非如此。虽然诸葛亮在草堂门上也曾书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但是淡泊、宁静隐含着志向致远;虽然诸葛亮也曾作歌“南阳有隐居,高眼卧不足”,其实他心里并不静,他早想入仕,干一番大事业,以实现他修身治国天下、为帝王师的人生价值。不然,他也绝不会自比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名相贤才管仲、乐毅;不然,他也不会密切关注天下大事,从而清醒地判断天下形势作出“隆中对”。 正因为诸葛亮有天下的抱负,所以要为自己择一明主,以展现自己的才华。诸葛亮分析了当代群雄:北方的袁绍、袁术用人一向重名轻才,像诸葛亮这样没有名声、没有官职的年轻人,肯定得不到重用。许昌的曹虽然爱才,但用人如器,又刚愎自用,生多疑,且早有荀彧等人组成的人才群体先入为主,诸葛亮若投曹,绝不可能“人尽其才”。江东孙权爱才惜才,但是江东盛行“地方主义”,孙权所用谋臣多为江东人士,又多是孙坚、孙策留下的旧臣。诸葛亮这位外来的“和尚”在江东这座“庙”里未必念成“好经”,选来选去,刘备那里才是诸葛亮择业的佳定位。 表面看来,三顾茅庐是刘备热、诸葛亮冷,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刘备热在明处,诸葛亮热在暗处罢了,刘备当然需要诸葛亮,苦苦等待见面的机会,心急如火;诸葛亮也需要刘备,但是要适当地端端架子。刘备帐前的关羽、张飞、赵云,都是骁勇无比的将才,但缺乏统帅。诸葛亮这位帅才在刘备那里可以大显身手。刘备待人宽厚,素讲仁义,有一个极好的“人和”环境,诸葛亮到刘备那里无需承担在曹那里的政治风险,也不至于受到江东的“内耗”和“排外”的威胁。况且刘备当时已走投无路,无基无业,所占弹丸之地又危在旦夕,刘备犹如一将死的病人,这更激起诸葛亮这位治国“名医”的兴趣,只有救活垂死的病人,并且使病人身体健康,才能更显出名医回春之妙手。 诸葛亮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首先因为他持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定位观。诸葛亮择业定位不追求大城市,“大企业”,许昌是东汉国都,曹集团是“大企业”,诸葛亮不去,因为那里缺少自己的用武之地,在那里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诸葛亮的择业定位不追求物质待遇,江东乃鱼米之乡,诸葛亮不去,因为那里缺少“人和”的环境,不适合自己。刘表、刘璋、马腾、张鲁这些“中型企业”,诸葛亮也不去,因为这些“企业”病入膏肓,治不好了。刘备那里是个“小企业”,物质待遇低,工作又劳累,又濒临破产,风险大,却偏为诸葛亮所钟情,因为这个“小企业”一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则此“小企业”经过后大有前途,三则诸葛亮有扭亏为盈的“良方”。诸葛亮的择业观显示了他的深谋远虑。 来,求职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有的企业僧多粥少,求职难;有的企业却粥多无人食用。由于的工作稳定,待遇优越些,所以很多人择业时,报公务员的人数增长情况井喷,从区域而言,更多的人愿往大城市里面挤,往京、沪、广、深飞。相当一部分人亮出这样的观点:只要留在大城市,干什么活儿都行,工资少点也行。 广大业者不妨学学诸葛亮的择业定位观。把有利于发挥才智、体现人生价值放在择业的,不要对所谓的“铁饭碗”及户、编制、大城市、待遇看得过重。“物以稀为贵”,永远是价值规律的不变法则,暂时待遇差,不等于永远待遇差,事在人为。诸葛亮奋斗几十年,帮刘备打下一片天地,自己也住上了丞相府。 十年寒窗换得学业有成,谋个体面职业是许多人的憧憬,贫寒人家的孩子希冀“改换门庭”也属情理之中。但是大越来越多,“天子骄子”已风光不再,人人去争做白领,并不现实,于是有:北大学子肉,复旦学子养鸡、蛋,大学高材生从城里辞职回乡做职业农民,他们都可以成功,且可以斐然,他们的行为,为众多求职创业者开启了另一扇门。 离开断路 ——愚忠陈宫 若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路在脚下”这句话固然不错,因为走路靠脚,事业靠干,守株待兔是没有出路的。白天做梦,梦醒之后,依然一无所获。但是,走路并不只靠脚,还要靠眼睛识路,靠脑子找路,才有可能走正确的路,不至于空耗脚力而到不了目的地。 为什么有的人的路是走不通?非脚力不够,非不够勤奋,非缺乏信心,而是缺乏智力,缺乏眼力,陈宫遇到这个问题。他选择了一条断路、死路,纵有天大的本事,还是走不通。 曹刺杀董卓未遂,慌忙出逃,被董卓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逃至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县令陈宫见曹敢于为国除害,决定弃官与曹一道回乡里,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 曹多疑,杀了好心的吕伯奢,又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言作了杀人的理由。曹这样的处世哲学,实在令人不寒而栗,陈宫乃正直之人,不愿与曹为伍,星夜离曹而去。 陈宫后来跟随了吕布,与吕布同时死在白门楼。吕布死于无谋无智,一意孤行,陈宫死于愚忠,明知走了断路仍不改初衷。 吕布偏信陈珪、陈登父子,而陈珪父子正是刘备的旧部,二人是来卧底的。吕布在徐州,每当宾客宴会之际,陈珪父子必盛称吕布之德,陈宫不悦,告吕布曰:“陈珪父子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之。”吕布怒叱陈宫曰:“你无端献谗,欲害好人吗?”陈宫自叹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欲弃吕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闷闷不乐。 吕布乃一勇将,有勇无谋,他不读兵书,不知方略,只凭赤兔马、方天东杀西拼。吕布自己无谋不说,还不肯纳谏,陈宫一而再、再而三地献计出击,吕布是不听,非要坚守,终被曹破城。陈宫有智有勇,又有人品,但跟错了人,又好钻牛角尖,认准了的事头撞南城也不回,明知“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还不肯舍弃吕布,在白门楼临死前还认为跟吕布没有错。其实,凭陈宫的才智,不愿意跟曹可以,那么跟刘备、跟孙权肯定会受到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能充分发挥出来。 陈宫跟吕布,其实走的是一条断路,吕布早晚都得败,只不过是早败晚败而已。断路是走了一段后前方是悬崖峭壁,你不可为之。断路面前,莫钻牛角尖,莫逞“英雄”气概,迅速离开走不通的路。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次一次地头撞南墙。 我们赞扬对事业的执着,但有些时候执着将导致失败,而适时放弃却可能走向成功。这时候我们不能再执着了。再执着那是死心眼儿了,该放手时得放手。我们赞扬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但是要成一番事业,放弃与锲而不舍并不盾,调整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见异思迁,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整个人生事业从此黯淡。人应当拿得起,人也应当放得下。放弃,是为了更好更多地得到。只要果断放弃,才能将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只有果断、迅速地止损,才能及早重打锣鼓另开张,及早把损失的成本补过来。 走不通的路又有两种:一种是真没路了,另一种是只断了一段路。想方设法度过这一段,前方又出现了路。所以,断路当前要认真分析,看看是断了还是虽然断了但过了这一段路还很长。断了,打道回府;虽然断了但过了这一段路还很长,要在败棋中寻找胜招。人生中有时会暂时经历一段坎坷,倘若人们认为断了出路,那可名副其实地成了断路,这同医学上有一种死,形虽同真死一般,却还有救。如果断路只是一段坎坷,那么仍然有路可行。因为坎坷的前面可能有新路,损失中可能隐藏着盈利,黑暗中可能孕育着光亮,灾难中可能隐藏着机会,柔弱中可能孕育着刚强。 倘若遇到的断路,不必留恋过去所付出的努力,早撤比晚撤好。形成断路的原因很多,大多是外部原因,个人单方面的力量无能为力。例如,天时、潮流、趋势,我们挡得住吗? 天时,是一个高度抽象、内涵丰富的概念。天时既包括自然界时光流转、气象万千,也包括诸多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发展规律、前进趋势。天时,既可以为人们开辟许多新路,又可以使人们原先走得好好的一段路成为断路。在天时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天时,犹如浩瀚大海。面对波涛汹涌,个人的自主能力是有限的,选择的余地少得可怜,为了避灭顶之灾,要拼命地游,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大海。在天时面前,人们能够做到并且应当做到的是,顺应天时,走顺天时之路,离开逆天时之路,因为“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逆天时之路才是真正的断路。 我们提倡个人奋斗,但是,个人奋斗要顺应天时,与时俱进。我们只能顺应天时,“见风使舵”,灵活调整,才能适者生存。当我们的路走不通时,与其匆忙地问自己“我们应当做什么”,不如停下来问“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选择时机,时机不到莫出手 ——诸葛亮一气周瑜 赤壁大战以后,周瑜和刘备都想取南郡。周瑜临江下寨,刘备也屯兵油江,诸葛亮先稳住周瑜,声称让周瑜先取,如果东吴取不下城,他们再取。于是,刘备只在油江屯扎,按兵不动。周瑜自信弹指间可得南郡,对刘备屯兵根本不放在心上。诸葛亮对周瑜实际上是散布象,行瞒天过海之计,等待取城的时机。 且说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到底是周瑜计高曹仁一筹,设计将曹仁大军引出南郡,以伏兵大破曹仁。曹仁大败,前、中、后三军皆被冲散,曹仁想带着残兵败将返回南郡,却被东吴大将凌统截住去路,曹仁只得往襄阳而去。 周瑜胸有成竹地率军回攻南郡,以为南郡已无多少曹军守城,取城已成定势。周瑜来到城下,忽见城楼布满旌旗,城楼上一将大声喊道:“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周瑜大怒,急令吴兵攻城,赵云命守城将士乱箭下。 周瑜攻城不下,于是派甘宁率数千军马取荆州,命凌统带数千军马攻襄阳,等这二城取下后再取南郡。周瑜正在调兵遣将,忽然探马来报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守城军马来救,却教张飞袭了荆州。”此报刚毕,又一探马飞来报说:“夏侯惇在襄阳,被诸葛亮差人赍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惇引兵出,却教云长袭了襄阳。”周瑜费尽辛苦,一无所获,却让诸葛亮抓住战机,不费大力,一夜之中得了三城,周瑜如何不气。 诸葛亮一气周瑜,得了南郡、荆州、襄阳三城,一是使用了瞒天过海之计,以按兵不动的象瞒住了周瑜;二是使用了无中生有之计,以曹仁兵符诳荆襄二城曹军出城,以便乘虚而入;三是使用了趁火打劫之计,趁曹和孙权两家大军交战的混乱,以逸待劳,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如果没有抓住时机速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