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素质教育 兰海
  •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素质教育 兰海
  •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素质教育 兰海
  •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素质教育 兰海
  •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素质教育 兰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素质教育 兰海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1.1 3.2折 35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兰海

出版社中央编译

ISBN9787511720054

出版时间2014-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84页

定价35元

货号0_9787511720054

上书时间2024-06-22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教育既要有道,又要有术。兰海,恐怕是能同时驾驭这两点的为数不多的专家了。她优选功力在于,能够在“现在进行时”中,以很敏锐的判断切中教时机,以专业的和丰富的经验贴近孩子的心理,从而达成教育的目的。很好欣赏和珍惜这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她在一段段真实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阐释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实施,可以说,它是一本文字版的、更加透彻和全面展现兰海教育理念的不错育儿师!

目录:

再版自序: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原版序言:她让快乐与成长相伴

部分 爱你没商量
1.为孩子来咨询的家长
2.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
3.和静静的次见面
4.这不是真正的爱
5.早恋:爱情影响力
6.受伤的海希
7.大雨中孩子暴露出的问题
8.九点综合征
9.一份特殊的生礼物
10.学会认输,正视失败
11.学会给孩子爱与自由

第二部分 爱孩子也需要懂得和明白
1.丢失的林业
2.留守行为的背后
3.一分钟后,我们结束了演出
4.不写保证的子庄
5.面对老师父母该如何说
6.面对胆小沉默的浩浩
7.对浩浩之事的结
8.开修的作文比赛
9.的三大憾事
10.格迥然的两个小女孩
11.爱出风头的帅哥毅然儿
12.理想

第三部分 视野有多宽,世界有多大
1.如何赏识你的孩子
2.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
3.胆怯的希希露出了笑容
4.活书阅读——十分钟年华老去
5.翅膀的命运是迎风
……
第四部分 孩子进入世界的秘密通道
第五部分 未来——我们要去创造的地方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兰海教育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一段段生动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兰海透彻而全面地阐释了她专业的教育理念,并展示出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实施和丰富经验,为您带来观察的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作者简介:

兰海,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学系,2002年回国创办上濒教育机构。在个人成长规律和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兰海将西方优选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方法融会贯通,探索兼具中西特的“新教育法”,推出了“无痕教育”、青“通识教育”、青拓展训练等教育项目,并针对教育现状,开发出了青成长顾问项目、父母成长课程和教师培训课程。十多年来,因着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互相促进,这些项目和课程均取得良好效果,她引导家长积极面对孩子的成长,陪伴和带领上千名孩子走上自信、快乐的成长之路。兰海担任多家杂志、机构和专家顾问,2013年出任电视台不错育儿师节目中的育儿师。出版有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和孩子需要什么。

精彩内容:

一个全职妈故事走出地铁站,重返阳光,我加快脚步朝着电视台的方向走去,回忆起靠前次录节目的紧张,不由而笑。“兰老师来了,真准时。”成长在线的编导李阳从录播间走出来和我招呼,穿着依旧没有改变风格,还是那么瘦弱的身躯,还有那豪放的笑声,这个男化的电视人。“当然,这是我的良好惯,都这么久了,你怎么还是不直接叫我的名字呢?又不是不知道我不惯名字之外的称呼。”我观望四周,找了个座位来安慰我那被高跟鞋压迫的双脚。李阳凑了过来,和我闲聊起来。星座、美食、打折信息,女人们共有的话题,聊得不亦乐乎。看了看手表,她把录制策划文案拿了出来,开始进入正经事,“兰海,我们讨论上周发给您的那个案例,听听你的想法。”李阳对我的称呼改得倒挺快。我表情瞬间也变得严肃起来,“嗯,这个案例选得很有代表,也很有意思,我已经与那孩子和他妈妈见过面了,不过事情并非像案子本身看上去那么简单,你们做好心理准备吧。”案例来自北京一个家庭,从妈妈打来的求助电话中记录到:她觉得自己十岁的儿子格太内向,每天回到家一句话也不说,对她说的话也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而这段时间,她意外发现儿子常偷拿家里的钱,却只拿5毛、1毛的小钱,在家也常偷偷摸摸地找东西、藏东西。为此,爸爸打过他。但妈妈抱怨丈夫只会打儿子,根本不会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在家才什么话也不说。对孩子的行为,妈妈很苦恼,而对丈夫的的沟通,妈妈又很无奈。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妈烦恼,而实际上孩子的反常行为更彰显出其很好态、复杂的内心,现象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原因。果不其然,在我约见完毕之后,事情一步步明朗起来。我继续在录播间里滔滔不绝,“上周当我约见这家人时,发现情况和案例记录接近不同。这个“沉默内向”的孩子在我面前却是个话痨!我出于礼貌,略表现出对他生活、朋友上的关心之后,他毫无节制地狂侃了20分钟,其间内容涉及了朋友、老师,爱好,还有自己发明的课间游戏,等等。谈话期间,排除我特别准备的“招数”,我从任何一个角度都看不出他的内向。”我喝了水,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不解和吃惊,于是我放慢了语气,“一个人在两个环境下的表现不一样,那只能证明一件事情,那是“家”的环境有问题,“妈妈”塑造的环境让他没法表达。”[通常会设计两个不同环境和孩子进行同样的活动,以便得知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需进一步探求环境的哪些因素进行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导致孩子行为不同的原因。]“环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李阳已经按捺不住了。当我结束和“话痨孩子”对话后,他妈妈带着一脸不解推开我房间的门,虽然她在外面听不到我和孩子的具体交谈,但房间里传出的笑声足以震撼她。[我们尽可能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其它场合的表现,这样才能让父母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才能相信自己孩子的另外一面。]而随之,我要讨论的话题也不再是孩子内向、拿钱的问题,而是这个家庭到底给了孩子怎样的环境。“这是一个全职妈家庭。”我回答。“全职妈妈?这很正常啊,难道是问题的关键吗?”李阳略有失望。“对,这正是关键!全职妈妈放弃了工作,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父亲们则承担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但在中国目前状况是,谁挣钱谁牛,而全职顾家的人似乎会低一等。”从大家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我的观点大为认同,我自顾继续,“问题在于,赚钱养家的那一方和全职顾家的那一方都认为相夫教子是件很简单的事,如果这都弄不好,那有效没有价值了。”“所以,她会觉得有压力而很好紧张,是吗?”另一个年轻编导问到。“对,因为全职妈妈[个体的社会角和家庭角影响了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态,也随之造成了行为的变化。]的安全感来自家庭,孩子是否出是她的单,于是她们会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将孩子行动都锁定在眼中,生怕出任何差错。但对孩子来说,家本是放松的地方,而回家后却有一种被监视的感受,自己任何一种情绪的表露都会受到强烈的反应,所以他们选择了不表态而沉默。”“我似乎能理解他妈感受了,可他爸爸呢?为什么他也会老打孩子呢?”李阳越发好奇,凑到我身边来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很好清楚自己在家庭中所需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已为人父的男人。而事实上,忙到无法顾家的爸爸内心其实是愧疚的。当他回到家后,希望听到孩子的好消息,结果妻子却在诉苦和抱怨孩子这些在他耳中变成了妻子对他时不顾家、不管孩子的一种埋怨。对他而言,很直接的‘管’是‘打’,这是很简单的方法。可这其中的‘打’很大部分是打给妻子看的。”“天啊,这孩子简直成为了个道具,还肩负着爸妈双重压力。”李阳一边做着记录,一边愤愤抱怨。“对,这是孩子不说话的症结所在。”我还没有来得及说下去,李阳立即打断了我,“那拿钱和这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他每次都只拿5毛、1毛,能买什么呢?而且频率都不高,他只是想通过这方法引起父母注意。一般来说,现在钱包里多几毛、少几毛谁会发现呢?可这妈妈多么细心啊,,你可以想象她时‘监督感’多强了。”[孩子的行为不会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要结合父母行为来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你是说孩子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分析孩子行为的靠前步是需要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行为本身,应该是行为背后的原因。]他妈妈这样一心扑在他身上,他还觉得不被关心吗?”李阳一脸狐疑望着我。“关心,什么是真正的关心?”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这段时间对此思而带来的难受、偶尔的愤怒都被再次触发,“是的,独生子女的现状让父母对他们显示出强烈的爱和关心。但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和学校表现,有人关心过孩子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吗?会和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痛苦吗?没有!”我一时有些情绪激动,声音大了起来,“父母举着一面大旗,‘为你好、为你将来好’,可以接近不顾孩子现在的感受吗?如果你的上司每天只关注你的业绩和工作成果,其他什么都不过问,你会认为他在关心你吗?”“遇到这样的,我早不干了。”编导们不屑地回答。“你们可以不干,可孩子们能‘不干’吗?能‘跳槽’吗?不能,他们只能承受,别无他法!”“那你说父母该怎么办呢?”李阳试图把我从蔓延的情绪中拉回来。“首先,父母要先问问自己,每次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更要明白这是孩子一时的物质或心理需要,还是成长的需要。”[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或者是孩子的需要,但却遗忘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这三者的差别导致了教育行为的偏差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收获。]我开始案例结。“请举个例子。”编导提出要求。“比如说在我们营地活动中,任务有难度,但我对孩子们都挺‘狠’,绝不手软。”李阳打断我,开始调侃,“兰海,我可看见你和孩子们在一起,那叫一个乐啊,你还狠?”“我是该闹时闹,该严时严。”我笑了起来,“因为任务难度大,孩子们身体上受了点苦,但他们自己并没嚷嚷,可父母心疼了,看不下去了,想让孩子退出任务。这个‘退出’行为是满足父母内心需要,而不是孩子需要。如果是孩子忍,要求退出,这才是孩子的需要。但如果这强度的锻炼对他的成长是种需要,那作为父母,你是看到孩子一时的需要,还是成长的需要呢?”“那现在有大量的全职妈妈,你有什么好建议呢?”李阳紧跟话题发问。讨论到了尾声,我摆正了身子:“的确如此,特别是在发达城市,全职妈妈数量直线上升,由此引发出系列教育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全职妈妈需要保持和社会接触,积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处理和孩子之间和丈夫之间的关系。]:首先意识上,双方应达成共识,在家照顾孩子和在外获取经济来源,二者对于家庭的贡献是等的,只是分工不同罢了,这样双方心理才会和。其次,即使在家相夫教子也不能忘了和社会联系,需要关注了解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学和进步。只有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召唤,才能传递给孩子同样的情绪。孩子回到家,希望看到的也是生活积极的妈妈、了解社会的妈妈、一个在学进步的妈妈。而这个案例里的妈妈,她的紧张带给了丈夫紧迫感,而本来开朗的孩子在这压迫感极强的环境中也不得不封闭自己。”讨论完毕后,李阳八卦起我,“兰海,那你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啊?这个突发问题,让我大笑起来,“我,我是懂得什么是‘爱’的妈妈!”p7-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