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岳川品大学中庸 中国哲学 王岳川
  • 王岳川品大学中庸 中国哲学 王岳川
  • 王岳川品大学中庸 中国哲学 王岳川
  • 王岳川品大学中庸 中国哲学 王岳川
  • 王岳川品大学中庸 中国哲学 王岳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岳川品大学中庸 中国哲学 王岳川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36.1 4.1折 88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岳川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16227732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404页

字数356千字

定价88元

货号702_9787516227732

上书时间2024-06-22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言

上编品读《大学》

讲作为经典的《大学》及其当代价值

一、由“记”上升到“经”

二、《大学》的作者

三、《大学》的心理整合的当代意义

四、《大学》的当代精神生态价值

第二讲《大学》“三纲”的精神高度

一、大学之道纲“明明德”

二、大学之道第二纲“亲民”

三、大学之道第三纲“止于至善”

四、“止定静安虑得”为《大学》六法

五、“本末始终先后”是固本强根门径

第三讲《大学》的“八目”方问题

一、格致诚正、修齐治的人格升华

二、“内圣外王”式的制度和灵魂互动模式

三、格物的穷极观照与精神指向

四、修身为本是上下关系的人伦大本

第四讲“明明德”与“亲民”的纲举目张

一、光明大德的人光辉

二、君子维新的社会启蒙

第五讲“止于至善”的精神高地

一、“知止”的主体自觉与多元取向

二、人伦所止的仁敬孝慈信

三、止于至善的切磋琢磨

第六讲内本外末的人格提升

一、求真知本的“听讼”与“无讼”

二、君子慎独而诚中形外

三、以诚为本而无愧天地

四、诚意修身与面对本真

第七讲身心公正的理意识

一、修身正心规避“不得其正”

二、清心出尘的澄明境界

三、身心端正的道德修为

第八讲家国相连的社会伦理

一、公正合度的人际交往

二、由家及国的伦理扩展

三、人己相系的道德力量

第九讲天下太的社会理念

一、絮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三、德本财末的体用意识

四、仁善保民的道德关注

第十讲以义为先的行动原则

一、仁人爱恶的理判断

二、身本财末的价值关怀

三、以义为利的治国纲领

中编品读《中庸》

第十一讲《中庸》的作者及其成书过程辨

一、关于《中庸》的作者

二、《中庸》成书的大体过程

第十二讲中庸思想的实践难度及中西中庸观

一、中庸的内在含义及其是否可能

二、中庸思想的当代与世界

第十三讲天人合一的儒家之道

一、中庸的形而上学根据

二、中庸的自我情修养实践

三、中和的精神意义在于心怀谨慎

四、中庸之路的正与反

第十四讲中庸的精神高度与实践价值

一、中庸境界的高度与难度

二、过与不及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行中庸之道的思想意义

四、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难题的中庸之道

第十五讲中庸之难与君子之强

一、须臾不离的中庸之道

二、中庸不可能的深层原因

三、君子之强的精神向度与价值守

四、君子遵道而行的中庸实践

第十六讲君子之道的广大与隐微

一、儒家对君子的多重规定

二、实践君子之道的张力结构

三、道不远人的人文立场

四、用规范中的中庸实践要求

第十七讲中庸实践的主体自觉与积极功效

一、自我定位的“素位”意识

二、循序渐进的君子之道

三、敬畏神灵的当代思想启示

四、大德受命的中庸功效

第十八讲礼治规范与伦理政治话语

一、圣人续接的礼治规范

二、中庸之政的人文关怀

三、达道达德的社会公共价值

第十九讲诚:修治天下的内在根据

一、治国九经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的预见与行使的合法

三、知行合一的为道功夫

四、至诚之道的天地境界

第二十讲至诚无息的精神生态意义

一、致曲有诚的精神跃升

二、至诚如神的精神投注

三、成己成物的内外一体

四、至诚无息的精神

第二十一讲德合天人的理念

一、至诚之道的实践路径

二、与时俱进的意识

三、治理天下的优选境界

四、天人相喻的意义

第二十二讲中庸之德的社会伦理价值

一、至圣之道的五种美德

二、简淡谨微的道德境界

三、内省慎独的内修价值

第二十三讲《大学》《中庸》的思想内涵与当代意义

一、“三纲八目”将凡夫俗子铸为君子贤人

二、君子清贫自守的四种美好品格

三、中庸标举和谐观是世界和的愿景

四、中庸中和思想的历史命运与当代价值

下编品读经典

第二十四讲孔子“仁”学思想与中庸诉求

一、原始儒家思想的中心范式

二、儒道思想的内在历史关联

三、从“礼”中心到“仁”中心

四、作为道德理想的“君子”境界

五、孔子思想的启迪意义

第二十五讲东方大哲老子《道德经》辩证法

一、老子其人其书之谜

二、老子反“仁义”说质疑

三、本体论与宇宙论

四、认识论与辩证论

五、人生论与政治论

六、语言论与审美论

七、老子思想智慧的意义

第二十六讲中庸美学与古典诗词境界

一、意境理论的话语生成

二、艺术美意境的三个层次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央视国学讲座内容及北京大学“中国经典解读”博士课程讲义内容精选而成。大学中庸是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逐渐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试的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内容而言,在儒家经典“四书”当中,大学是入门之作;论语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论述;而说到集儒家学说之大成的结晶之作,则非中庸莫属。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本书以“经典细读”为特质,结出中国以原典为基本的特点,梳理出中国主流深层次的精神,为灾难迭起的世界重新“发现东方”精神生态价值做出了开拓工作。

作者简介:

王岳川,四川省安岳县人(原籍重庆合川市)。1977年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职于教育科学研究院。1985年入北京大学,1988年留校执教于北大中文系。1993年以来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院特殊津贴专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原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原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南大学等十所大学双聘教授。
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主编十几部大型丛书;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500余篇。

精彩内容:

    进入中国思想经典研究,不是对古典的膜拜,而是通过对“经典”全新解释,使我们这一代在穿透经典文本“意义”中,不断阐释延伸着经典的新意义。中国学者必须在人类遭遇共同命运时刻,发出自己独特而明确的东方声音!
    南宋朱熹编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浓缩了儒家精神智慧。其中,大学中庸是对儒家思想的集中阐释和归纳升华,是南宋朱熹以来中国思想经典的表达。元朝开始将儒家“四书”纳入试科目,对稳定和息民族影响深远。明代朱元璋非常看重程朱理学,将儒学钦定为立国之本。从此,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士人案前阅读之书。而科八股取士的题目基本来自“四书”,并以程朱大儒的解释为准绳,从而促使士人对论语集注烂熟于胸,甚至倒背如流,才能在试时准确理解其中每一句子甚至每个字的精深含义,引经据典答完关系一生命运的卷。
    那么,作为中国主干的儒家,其思想渊源和发展呈现怎样的路径?学术界对儒家思想源流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大抵说,学术界关于儒家思想渊源有几种不同观点:其一,司马迁儒学渊源于“六经说”;其二,刘安儒学渊源于“文武周公之道”说;其三,胡适儒学渊源于“殷之遗民说”;其四,班固儒学“出于司徒之官”说;其五,冯友兰儒学渊源于“教书相礼”之职业说;等等。
    以上诸说,有的道理,并给他人以启发。但我认为,渊源溯源问题非常幽暗复杂,加之圣人无常师,如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孟苏夔、靖叔。孔子晚年集中精力研究易经而有“韦编三绝”之说。因此,我认为,在多种渊源的可能中,优选的可能在于儒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因此,我们在品读大学中庸时,必须重视儒家和易经的关系问题,分梳儒家与易经思想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从微言大义中寻绎思想踪迹而综合治经。诸如,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内圣与外王相统一思想以及和合精神等,皆可在易经中找到初端。换言之,儒家与易经的内在精神渊源,已经浮出历史表面。
    易经位居中国儒学“六经”之首,又是道家“三玄”之一,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今文家认为易经为孔子所作(六经皆是孔子所作),而古文家则认为六经是周公所作(孔子只是删改一番)。古文家的看法被今文家驳倒,而今文家的看法自宋代以来也不断遭到质疑。因此,孔子与易经的关系成为易学研究的一个极重要问题。
    应该说,易经在西周初期已经出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大致说,早初具规模的易经所应用的史实是公元前672年,比孔子(前551前479)早了一百多年。因而孔子不可能作易经,但是又因为易经与诗经和春秋的形成年代相差不远,孔子统一编订则是可能的。然而,这一问题却在历引起了持久不息的争论,值得学界深加分析。    回顾历史,孔子与易经有密切关系。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论语中可看到,孔子早年致力于诗书礼乐的研究,到晚年才全力进行易经研究。这一点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吾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同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肝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可见,易经的研究已然成为儒学相传的重要内容。
    孔子家语则有多条孔子论易的引述,值得重视。“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子家语问玉),又说:“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正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孔子家语本姓解)。这里,已经将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相并列,只是尚未成为“六经之首”而已。而且,易经系辞传引有“子曰”20余条之多,尽管可能并非接近是孔子的原话,但是其思想与孔子思想无疑具有相近和互通。
    疑古派否定孔子整理删改易经说,称经不住历史追问。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揭证系辞文言诸篇非孔子所作。其后,明清学者对系辞质疑多。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尤其是章太炎更是极力反对“孔子删易说”,他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