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 中国历史 冯贤亮
  • 清史 中国历史 冯贤亮
  • 清史 中国历史 冯贤亮
  • 清史 中国历史 冯贤亮
  • 清史 中国历史 冯贤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史 中国历史 冯贤亮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5.2 3.2折 48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贤亮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6312

出版时间2014-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90000页

字数255千字

定价48元

货号412_9787208126312

上书时间2024-06-14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冯贤亮编著的清史系“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主要从1644年至1912年细述清朝的建立、兴盛、衰落与终结,对清朝的政治、社会、生活、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解析,既重视重要史实的还原与细节的描画,又注意历史叙事的详略把握。全书呈现出了清代政治历史与社会变化的复杂,并为人们理解清代提供生动而丰富的史事依据。全书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以及历史地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语
章 顺治开国
节 山外
第二节 李白成进京
第三节 王朝更替
第四节 顺治十八年
第二章 康熙大帝
节 康熙继位
第二节 三藩之乱
第三节 收复台湾
第四节 开明治世
第三章 盛世景象的“另一面”
节 庄廷罐与戴名世
第二节 奏销和哭庙
第三节 社会控制
第四节 李煦奏折
第五节 民生的艰辛
第四章 雍正朝的政治
节 雍正即位之谜
第二节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三节 年羹尧被杀
第四节 田文镜的发迹
第五节 李卫与鄂尔泰
第五章 雍正的思想与信仰
节 汪景祺与查嗣庭的悲剧
第二节 吕留良案
第三节 齐周华和谢济世
第四节 雍正的信仰
第六章 乾隆盛世
节 乾隆鼎盛局面的形成
第二节 之狱
第三节 科举兴盛下的儒林人生
第四节 政以贿成
第七章 和珅及其时代
节 和珅的荣耀之路
第二节 抄家清单
第三节 马戛尔尼使华
第四节 天朝自大
第八章 战争
节 之祸
第二节 林则徐禁烟
第三节 火烧圆明园
第九章 太天国运动
节 洪秀全的故事
第二节 东进江南
第三节 天国的陨落
第四节 咸丰帝之死
第五节 同治并未中兴
第十章 傀儡皇帝
节 垂帘听政
第二节 中战争
第三节 议行新政
第四节 庚子西狩
第五节 夕阳下的瀛台
第十一章 后的帝王
节 宣统皇帝
第二节 宫廷生活
第三节 帝国的终结
附录
附录一 清大事记
附录朝世系表
附录三 主要参书目
清时期形势图
结束语

内容简介:

清朝前后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康乾之世为鼎盛时期,乾隆晚期自诩是“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天朝上国”,实已盛极而衰。嗣后,列强人侵,民族危亡,志士仁人提出了诸多救亡图存的主张。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的失败,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救国热情,在汹涌的浪潮中腐朽的清王朝终被推翻。

作者简介:

冯贤亮,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江南区域史、明清史、会经济史等方面的和研究,曾被评为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人才,获得中国出版奖等。著有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岁时节令:中国古代节、太湖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等。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学勤,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享受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清华大学教授,文史研究馆馆员。

郭志坤,历史学家,出版家,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获得者。享受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精彩内容:

第二节奏销和哭庙
奏销案是清初发生于江南地区的政治事件。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予以黜革,史称“奏销案”。除了文字狱外,对江南知识分子打击优选的,应属“奏销案”了,差不多发生在庄氏史案期间。
从顺治二年(1645)江南定后开始,下令废除沉重的苛捐杂税,赋税只照旧额的二分之一征收。这让江南人十分高兴。当时上海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说,“一时人心,翕然向风”,此后又“裁不急之征,减可缓之税,节可缓之用”,比较下来,民众的负担远较明末天启、崇祯年间为轻。到顺治末年,地方税收拖欠的情况多起来了,地方官常因积逋太重而被罢官。每个人都要向省里上缴钱粮,有的地方想用新征的方法来推补积欠。一些县在新旧县令交接之际,出现了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
江宁巡抚朱国治无法向交差,将责任推到了地方士绅和衙门官吏身上,要求进行严惩。当时提出首先要这样整治的地方,是在常州府的无锡县和苏州府的嘉定县。了这样的条例:凡绅衿欠八九分者,革去名,枷两个月,责四十板,仍追未完钱粮;即至三四分以下,亦责二十板,革去名,但枷号。这导致了江南地方士绅的强烈不满。
在此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插曲,也发生在顺治十八年,是苏州府首县吴县的“哭庙案”。此案的发生,与奏销钱粮政策的推行有莫大关系。新任吴县知县任维初为了执行政策、加紧征收地方欠税,制定了颇为苛刻的措施,引起地方士人的极大愤慨。
二月初二,顺治的遗诏到达苏州府,地方们准备“哭临”。初三,生员倪用宾等人向巡抚朱国治上书,揭露知县任维初指使粮仓管吴行之私粜漕粮七百石、贪污受贿、滥用酷刑等罪。二月初四,一批文人聚集到神圣的文庙中,参加哀悼顺治皇帝的活动,实际目的是要发泄对时事的不满。同时,任维初已被摘掉官印,看押在土地庙中。任维初见人说,是巡抚朱国治“要我银子,故此粜粮”。朱国治也很紧张,认为问题的症结在那些读书人,按“诸生惊扰哭临,意在谋叛”的说法,上疏朝廷。朝廷认同了朱的意见,五月份即在江宁府(即今)举行初审,将领头的倪用宾、沈琅、顾伟业、薛尔张、姚刚、丁澜、金人瑞、王重儒八人判成死罪,家产充公,妻孥流放;另外,张韩、来献祺、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玢、叶琪、唐尧治、冯郅十人也被判死刑,所谓“太身典刑”,到八月七一起执行。至于其他受株连而被害的,更多了。其中,的人物,当属金人瑞,也是金圣叹,是有名的文艺批评家。作为当时的文人代表,他被处死给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也因为“哭庙案”的发生,使决定,本来限于嘉定、无锡两县推行的奏销措施,到五月份后,推广到整个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和镇江府地区,统一要求“陈明钱粮拖欠之由补入年终奏销之例”。到年底,以嘉定县乡绅生员拖欠粮额为由,兵备道“擒拿”了数十人作为典型,锁押在尊经阁中。
这件事使地方备受震惊。顺治十八年原来也要照常规进行追索欠额,但顺治帝于当年驾崩,地方暂得幸。不料康熙登基后,将康熙元年视为顺治十八年,不到一月时间,即下令仍要催纳顺治十七年的奏销钱粮,地方上顿时紧张起来。胆小怕事的,很快在正月内结清,但大多数坚持对抗的姿态。这些人的拖欠数占了数的十分之八。七月间,再次下达正式文件:凡在二月份以后输纳钱粮的士绅,一律革职。
当时,地方官吏和士绅们当中,确有拖欠钱粮的,民欠的则更多。大家认为开国之时的法令推行,只是试试而已,并不认真对待。所以官衙里造统计册时,“只照当尾欠,草草申报”。这里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为有的已完成钱粮的被写成“欠”,有的拖欠数量不多的被误作“多”,有的即将完成上交任务在预填册上全被写作“欠”。问题被揭出来后,部门经过讨论,确定了解决措施:“不问大僚,不分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现在缙绅,概行降调。”这是直接针对地方士绅的惩罚措施,对江南士绅的打击是很大的。
这次奏销过程中,江南乡绅张玉治等2171人、生员史顺哲等11346名,都列在降革名单中。起初,只要求将他们提解到北京,严加议处。江南人心惶惶。但是不久又下规定,凡后通牒下达之前已经完成税粮任务,可以于被解送入京,又使人们松了一气。不过,苏、松、常、镇四府地区被提解入京的士绅还有不少。当时只有江宁府没有受到惩治,据说是知府提前将逋欠补足,应付了的任务,然后再向地方士绅追缴,这样让地方士绅受罚责。
经过此次奏销案后,地方官借机实行十年征收计划,做好税粮征收的准备工作;士绅们看到了的态度,没有人再想拖欠了。从此,在江南经常可以看到“或一而应数限,或一人而对数官”的景象。地方衙吏乘机作威作福,势同虎狼。交不足钱粮的人家只好告债,高利贷行业兴盛起来,“每月利息加二加三,稍迟一,则利上又复起利”。士绅百姓又有什么办法呢?说是借十两,扣除利息之类,到手只有九两,估足纹银不过八两几钱。这样的情况,所在多有。有的不能及时上缴钱粮的,哪怕是拥有百亩之产的大户人家,终也会落得家产、房屋、人被籍没的悲惨结果。很多老百姓眼看无法支撑下来,索弃田出逃,得过且过。所以当时人说:“赋税之惨,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康熙元年十一月十五,江南地方讹传,说康熙皇帝已经下谕,要求各年拖欠的钱粮都要在这完足,否则“欠者籍没,全家流徙绝域”。谁都不想被抄家产、被发配边疆,所以有办法的都争先恐后地在这当中,到衙门去交钱粮,衙门胥吏们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奏销一案,据苏、松、常、镇四府和溧阳一县的统计,共欠有条银五万多两,被黜革的士绅达一万三千多人。由于康熙并未亲政,事事由四位辅佐大臣决断,江南是汉人强势集居之地,他们处理起来自然绝不手软。比如,探花、编修官叶芳蔼只欠一厘,被降职,时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松江府程兆璧的粮册上开明只欠七丝,一厘都不到,被革除了功名。哪怕是欠一毫,也与欠千金同罪,政令可谓严苛。
康熙六年五月,康熙有了亲政的机会,曾让臣下进言,有人要求对士绅采取宽宥的措施,特别是江南地区。譬如,在初六,兵部尚书龚鼎孳上疏请求宽奏销。他说:“臣伏读康熙四年三月初五恩诏,凡顺治十八年以前拖欠钱粮及官吏侵欺偷盗库银者,一概宽,大恩溥遍,薄海欢呼矣。乃顺治十八年内各省奏销十七年绅衿欠粮等案,该抚不论多寡,一概指参,该部未经查核,一概降革,以致三吴财赋重,故明三百年来从不能完之地,而年来俱报全完,虽惕息于功令,不敢不勉力输将,然该抚朝夜拮据及地方剜肉医疮之状,可以想见。”他提出,朝廷提出奏销措施后,地方推行中常常一刀切,不论轻重,士绅都被参革,地方被迫剜肉医疮,以弥补拖欠钱粮,实在有不妥之处;奏销之中要分别情形,酌情开复士绅功名职位,以减轻民困,这样才更能体现皇上的恩泽。结果,和其他奏请宽的奏疏一样,都未被批准。这可能与康熙无关,因为真正主政的,还不是康熙本人。
p363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