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理学(第二版)
  • 药理学(第二版)
  • 药理学(第二版)
  • 药理学(第二版)
  • 药理学(第二版)
  • 药理学(第二版)
  • 药理学(第二版)
  • 药理学(第二版)
  • 药理学(第二版)
  • 药理学(第二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药理学(第二版)

130 6.6折 198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建文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2

装帧其他

货号k09一06一3

上书时间2024-11-20

朝花夕拾二手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建文
  •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1
  • 版次 2
  • ISBN 9787562861379
  • 定价 19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20页
  • 字数 572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制药类专业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为14章,主要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做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药理学概论、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心血管系统药理学、激素类药物药理学、消化系统药理学、呼吸系统药理学、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理学、抗病原微生物药理学、寄生虫病与病毒药理学、肿瘤药理学、免疫系统药理学的内容。 该书可供普通高等院校制药类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药理学概论 1

 1.1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 1

1.1.1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

1.1.2 药理学的研究任务… 2

 1.2 药物发现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2

 1.3 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药理学研究 3

1.3.1 临床前研究 4

1.3.2 新药临床试验 4

1.3.3 潜在有效药物的发现 5

 1.4 药理学基础理论 6

1.4.1 药物的基本作用 6

1.4.2 药物的构效关系与剂量—效应关系 6

1.4.3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7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0

 2.1 药物的体内过程 10

2.1.1 药物的跨膜转运 11

2.1.2 药物的吸收 14

2.1.3 药物的分布及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16

2.1.4 药物的代谢 17

2.1.5 药物的排泄 21

 2.2 体内药量变化过程的速率 22

2.2.1 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 22

2.2.2 药代动力学模型 23

2.2.3 药物消除动力学模型 23

2.2.4 药动学的重要参数 25

2.2.5 连续多次给药的代谢动力学 27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30

 3.1 药物作用概述 30

3.1.1 药物的基本作用 30

3.1.2 构效关系 31

3.1.3 量效关系 32

 3.2 影响药效的因素 33

3.2.1 药物方面 33

3.2.2 机体方面 34

3.2.3 合理用药原则 37

 3.3 受体与药物效应 37

3.3.1 受体的概念和特征 37

3.3.2 受体的类型及调节 39

3.3.3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41

3.3.4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43

3.3.5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44

 3.4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现状 45

3.4.1 分子细胞水平 45

3.4.2 组织器官水平 52

3.4.3 整体动物水平 52

第4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 56

 4.1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56

4.1.1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56

4.1.2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受体 58

4.1.3 传出神经系统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61

 4.2 拟胆碱药 62

4.2.1 胆碱受体激动药 62

4.2.2 胆碱酯酶抑制剂 65

 4.3 胆碱受体阻断药 67

4.3.1 M胆碱受体阻断药 68

4.3.2 N胆碱受体阻断药 71

 4.4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4

4.4.1 α受体激动药 75

4.4.2 β受体激动药 77

4.4.3 α、β受体激动药 78

 4.5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1

4.5.1 α受体阻断药 81

4.5.2 β受体阻断药 83

第5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87

 5.1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87

5.1.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87

5.1.2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89

5.1.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基本方式 93

 5.2 局部麻醉药 94

5.2.1 局部麻醉药的药理作用 94

5.2.2 局部麻醉的方法 95

5.2.3 常用的局麻药 96

5.2.4 影响局部麻醉药作用的因素 97

 5.3 全身麻醉药 98

5.3.1 吸入麻醉药 98

5.3.2 静脉麻醉药 100

5.3.3 复合麻醉 101

 5.4 抗焦虑药和催眠药 102

5.4.1 苯二氮?类 103

5.4.2 巴比妥类 107

5.4.3 新型抗焦虑药和催眠药 109

 5.5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110

5.5.1 抗癫痫药概述 110

5.5.2 常用的抗癫痫药 113

5.5.3 抗惊厥药 118

 5.6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118

5.6.1 治疗帕金森病药 119

5.6.2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122

 5.7 抗精神失常药 126

5.7.1 抗精神失常药概述 126

5.7.2 抗精神病药 129

5.7.3 抗躁狂抑郁症药 134

5.7.4 抗焦虑药 137

 5.8 镇痛药 137

5.8.1 痛觉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37

5.8.2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39

5.8.3 人工合成镇痛药 147

5.8.4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和激动—拮抗药 149

 5.9 解热镇痛抗炎药 151

5.9.1 概述 151

5.9.2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作用机制 152

5.9.3 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157

5.9.4 抗痛风药 165

第6章 心血管系统药理学 167

 6.1 抗心律失常药 167

6.1.1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167

6.1.2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170

6.1.3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70

 6.2 利尿药和脱水药 176

6.2.1 利尿药 176

6.2.2 常用利尿药 177

6.2.3 脱水药 180

 6.3 抗高血压药 182

6.3.1 血压调控机制 182

6.3.2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183

 6.4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89

6.4.1 正性肌力药 190

6.4.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193

6.4.3 利尿药 194

6.4.4 血管扩张药 194

6.4.5 β受体阻断药 194

 6.5 抗心绞痛药 194

6.5.1 硝酸酯类 195

6.5.2 β受体阻断药 197

6.5.3 钙拮抗药 198

 6.6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98

6.6.1 调血脂药 198

6.6.2 抗氧化药 200

6.6.3 多烯脂肪酸类 201

第7章 激素类药物药理学 202

 7.1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02

7.1.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03

7.1.2 盐皮质激素 207

7.1.3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207

 7.2 性激素类药物与避孕药 208

7.2.1 性激素 208

7.2.2 性激素类药物 209

7.2.3 避孕药 212

7.2.4 治疗ED的药物 215

 7.3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16

7.3.1 甲状腺激素概述 216

7.3.2 抗甲状腺药 220

 7.4 胰岛素及经口降血糖药 222

7.4.1 胰岛素 223

7.4.2 经口降血糖药 225

第8章 消化系统药理学 230

 8.1 抗消化性溃疡药 230

8.1.1 抗酸药 230

8.1.2 胃酸分泌抑制药 231

8.1.3 黏膜保护药 235

8.1.4 抗幽门螺杆菌药 236

 8.2 消化功能调节药 237

8.2.1 助消化药 237

8.2.2 泻药 237

8.2.3 止泻药 239

8.2.4 止吐药及胃肠促动力药 239

 8.3 用于胆道、肝脏疾病的药物 241

8.3.1 胆石溶解药和利胆药 241

8.3.2 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 242

8.3.3 肝炎辅助用药 243

第9章 呼吸系统药理学 244

 9.1 平喘药 244

9.1.1 支气管扩张药物 244

9.1.2 抗炎平喘药 248

9.1.3 抗过敏平喘药 249

 9.2 镇咳药 251

9.2.1 中枢性镇咳药 251

9.2.2 外周性镇咳药 252

 9.3 祛痰药 253

9.3.1 恶心性祛痰药 253

9.3.2 黏痰溶解药 253

9.3.3 黏液稀释药 254

第10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理学 255

 10.1 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255

10.1.1 血液凝固 255

10.1.2 抗凝系统 257

10.1.3 纤维蛋白溶解与纤溶抑制物 257

 10.2 抗凝血药 260

10.2.1 肝素 260

10.2.2 低分子量肝素 263

10.2.3 香豆素类 263

 10.3 抗血小板药 264

10.3.1 阿司匹林 264

10.3.2 双嘧达莫 265

10.3.3 前列环素 265

10.3.4 噻氯匹定 265

 10.4 纤维蛋白溶解药 265

10.4.1 链激酶 265

10.4.2 尿激酶 266

10.4.3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266

 10.5 促凝血药 266

10.5.1 维生素K 266

10.5.2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267

10.5.3 凝血因子制剂 267

 10.6 抗贫血药 268

10.6.1 铁剂 268

10.6.2 叶酸类 269

10.6.3 维生素B12 270

10.7 生血药 270

10.7.1 造血生长因子 270

10.7.2 促血液成分生成的辅助性药物 272

 10.8 血容量扩充药 273

10.8.1 右旋糖酐 273

10.8.2 人血清白蛋白 274

第11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理学 275

 11.1 概述 275

 11.2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276

 11.3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77

11.3.1 抑制病原微生物细胞壁的合成 277

11.3.2 改变病原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 279

11.3.3 干扰病原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280

11.3.4 抑制病原微生物核酸代谢 282

11.3.5 其他作用机理 282

 11.4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283

11.4.1 细菌耐药性的种类 283

11.4.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283

11.4.3 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284

 11.5 抗生素及其常用药物 284

11.5.1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284

11.5.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90

11.5.3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291

11.5.4 四环素类抗生素 292

11.5.5 氯霉素类抗生素 294

11.5.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95

11.5.7 其他抗生素 297

 11.6 人工合成抗菌药 298

11.6.1 喹诺酮类抗菌药 299

11.6.2 磺胺类抗菌药 305

11.6.3 甲氧苄啶 308

11.6.4 硝基咪唑类 309

11.6.5 硝基呋喃类 309

 11.7 抗结核病药 310

11.7.1 常用的抗结核病药 310

11.7.2 其他抗结核病药 313

 11.8 抗真菌药 314

11.8.1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314

11.8.2 唑类抗真菌药 316

11.8.3 其他类抗真菌药 317

第12章 寄生虫病与病毒药理学 319

 12.1 抗寄生虫药物的发展简史 319

 12.2 抗寄生虫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320

12.2.1 影响寄生虫能量代谢类抗寄生虫药物 320

12.2.2 影响寄生虫膜功能类抗寄生虫药物 321

12.2.3 影响寄生虫蛋白质代谢类抗寄生虫药物 321

12.2.4 影响寄生虫核酸代谢类抗寄生虫药物 321

12.2.5 影响寄生虫体内自由基变化类抗寄生虫药物 322

12.2.6 影响寄生虫微管类抗寄生虫药物 322

12.2.7 影响寄生虫神经系统抗寄生虫药物 322

12.2.8 其他类抗寄生虫药物 323

 12.3 主要抗寄生虫药物的介绍 323

12.3.1 抗疟药 323

12.3.2 抗阿米巴病药 326

12.3.3 抗滴虫药 327

12.3.4 抗血吸虫病药 327

12.3.5 抗丝虫病药 328

12.3.6 驱肠虫药 329

 12.4 病毒性疾病及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史 330

 12.5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331

12.5.1 抗流感及呼吸道病毒药物 332

12.5.2 抗疱疹病毒药物 335

12.5.3 抗肝炎病毒药物 338

12.5.4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 341

第13章 肿瘤药理学 345

 13.1 肿瘤治疗的病理药理学基础和研究概况 345

13.1.1 肿瘤性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345

13.1.2 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346

13.1.3 抗肿瘤新药的研究概况 347

13.1.4 展望 348

 13.2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348

13.2.1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来源分类 348

13.2.2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 351

13.2.3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分子靶点分类 355

第14章 免疫系统药理学 370

 14.1 免疫反应 370

14.1.1 免疫应答 370

14.1.2 免疫病理反应 371

 14.2 免疫抑制剂 373

14.2.1 免疫抑制剂分类 373

14.2.2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374

 14.3 免疫调节剂 383

14.3.1 免疫调节剂分类 383

14.3.2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 383

 14.4 肿瘤免疫治疗 386

14.4.1 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原理 386

14.4.2 肿瘤细胞免疫疗法研究现状 388

参考文献 398

第1章 药理学概论 1

 1.1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 1

1.1.1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

1.1.2 药理学的研究任务… 2

 1.2 药物发现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2

 1.3 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药理学研究 3

1.3.1 临床前研究 4

1.3.2 新药临床试验 4

1.3.3 潜在有效药物的发现 5

 1.4 药理学基础理论 6

1.4.1 药物的基本作用 6

1.4.2 药物的构效关系与剂量—效应关系 6

1.4.3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7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0

 2.1 药物的体内过程 10

2.1.1 药物的跨膜转运 11

2.1.2 药物的吸收 14

2.1.3 药物的分布及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16

2.1.4 药物的代谢 17

2.1.5 药物的排泄 21

 2.2 体内药量变化过程的速率 22

2.2.1 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 22

2.2.2 药代动力学模型 23

2.2.3 药物消除动力学模型 23

2.2.4 药动学的重要参数 25

2.2.5 连续多次给药的代谢动力学 27

第3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30

 3.1 药物作用概述 30

3.1.1 药物的基本作用 30

3.1.2 构效关系 31

3.1.3 量效关系 32

 3.2 影响药效的因素 33

3.2.1 药物方面 33

3.2.2 机体方面 34

3.2.3 合理用药原则 37

 3.3 受体与药物效应 37

3.3.1 受体的概念和特征 37

3.3.2 受体的类型及调节 39

3.3.3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41

3.3.4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43

3.3.5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44

 3.4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现状 45

3.4.1 分子细胞水平 45

3.4.2 组织器官水平 52

3.4.3 整体动物水平 52

第4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 56

 4.1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56

4.1.1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56

4.1.2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受体 58

4.1.3 传出神经系统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61

 4.2 拟胆碱药 62

4.2.1 胆碱受体激动药 62

4.2.2 胆碱酯酶抑制剂 65

 4.3 胆碱受体阻断药 67

4.3.1 M胆碱受体阻断药 68

4.3.2 N胆碱受体阻断药 71

 4.4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4

4.4.1 α受体激动药 75

4.4.2 β受体激动药 77

4.4.3 α、β受体激动药 78

 4.5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1

4.5.1 α受体阻断药 81

4.5.2 β受体阻断药 83

第5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 87

 5.1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87

5.1.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87

5.1.2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89

5.1.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基本方式 93

 5.2 局部麻醉药 94

5.2.1 局部麻醉药的药理作用 94

5.2.2 局部麻醉的方法 95

5.2.3 常用的局麻药 96

5.2.4 影响局部麻醉药作用的因素 97

 5.3 全身麻醉药 98

5.3.1 吸入麻醉药 98

5.3.2 静脉麻醉药 100

5.3.3 复合麻醉 101

 5.4 抗焦虑药和催眠药 102

5.4.1 苯二氮?类 103

5.4.2 巴比妥类 107

5.4.3 新型抗焦虑药和催眠药 109

 5.5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110

5.5.1 抗癫痫药概述 110

5.5.2 常用的抗癫痫药 113

5.5.3 抗惊厥药 118

 5.6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118

5.6.1 治疗帕金森病药 119

5.6.2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 122

 5.7 抗精神失常药 126

5.7.1 抗精神失常药概述 126

5.7.2 抗精神病药 129

5.7.3 抗躁狂抑郁症药 134

5.7.4 抗焦虑药 137

 5.8 镇痛药 137

5.8.1 痛觉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37

5.8.2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39

5.8.3 人工合成镇痛药 147

5.8.4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和激动—拮抗药 149

 5.9 解热镇痛抗炎药 151

5.9.1 概述 151

5.9.2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作用机制 152

5.9.3 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157

5.9.4 抗痛风药 165

第6章 心血管系统药理学 167

 6.1 抗心律失常药 167

6.1.1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167

6.1.2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170

6.1.3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70

 6.2 利尿药和脱水药 176

6.2.1 利尿药 176

6.2.2 常用利尿药 177

6.2.3 脱水药 180

 6.3 抗高血压药 182

6.3.1 血压调控机制 182

6.3.2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183

 6.4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89

6.4.1 正性肌力药 190

6.4.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193

6.4.3 利尿药 194

6.4.4 血管扩张药 194

6.4.5 β受体阻断药 194

 6.5 抗心绞痛药 194

6.5.1 硝酸酯类 195

6.5.2 β受体阻断药 197

6.5.3 钙拮抗药 198

 6.6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98

6.6.1 调血脂药 198

6.6.2 抗氧化药 200

6.6.3 多烯脂肪酸类 201

第7章 激素类药物药理学 202

 7.1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02

7.1.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03

7.1.2 盐皮质激素 207

7.1.3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207

 7.2 性激素类药物与避孕药 208

7.2.1 性激素 208

7.2.2 性激素类药物 209

7.2.3 避孕药 212

7.2.4 治疗ED的药物 215

 7.3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216

7.3.1 甲状腺激素概述 216

7.3.2 抗甲状腺药 220

 7.4 胰岛素及经口降血糖药 222

7.4.1 胰岛素 223

7.4.2 经口降血糖药 225

第8章 消化系统药理学 230

 8.1 抗消化性溃疡药 230

8.1.1 抗酸药 230

8.1.2 胃酸分泌抑制药 231

8.1.3 黏膜保护药 235

8.1.4 抗幽门螺杆菌药 236

 8.2 消化功能调节药 237

8.2.1 助消化药 237

8.2.2 泻药 237

8.2.3 止泻药 239

8.2.4 止吐药及胃肠促动力药 239

 8.3 用于胆道、肝脏疾病的药物 241

8.3.1 胆石溶解药和利胆药 241

8.3.2 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 242

8.3.3 肝炎辅助用药 243

第9章 呼吸系统药理学 244

 9.1 平喘药 244

9.1.1 支气管扩张药物 244

9.1.2 抗炎平喘药 248

9.1.3 抗过敏平喘药 249

 9.2 镇咳药 251

9.2.1 中枢性镇咳药 251

9.2.2 外周性镇咳药 252

 9.3 祛痰药 253

9.3.1 恶心性祛痰药 253

9.3.2 黏痰溶解药 253

9.3.3 黏液稀释药 254

第10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理学 255

 10.1 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255

10.1.1 血液凝固 255

10.1.2 抗凝系统 257

10.1.3 纤维蛋白溶解与纤溶抑制物 257

 10.2 抗凝血药 260

10.2.1 肝素 260

10.2.2 低分子量肝素 263

10.2.3 香豆素类 263

 10.3 抗血小板药 264

10.3.1 阿司匹林 264

10.3.2 双嘧达莫 265

10.3.3 前列环素 265

10.3.4 噻氯匹定 265

 10.4 纤维蛋白溶解药 265

10.4.1 链激酶 265

10.4.2 尿激酶 266

10.4.3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266

 10.5 促凝血药 266

10.5.1 维生素K 266

10.5.2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267

10.5.3 凝血因子制剂 267

 10.6 抗贫血药 268

10.6.1 铁剂 268

10.6.2 叶酸类 269

10.6.3 维生素B12 270

10.7 生血药 270

10.7.1 造血生长因子 270

10.7.2 促血液成分生成的辅助性药物 272

 10.8 血容量扩充药 273

10.8.1 右旋糖酐 273

10.8.2 人血清白蛋白 274

第11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理学 275

 11.1 概述 275

 11.2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276

 11.3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77

11.3.1 抑制病原微生物细胞壁的合成 277

11.3.2 改变病原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 279

11.3.3 干扰病原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280

11.3.4 抑制病原微生物核酸代谢 282

11.3.5 其他作用机理 282

 11.4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283

11.4.1 细菌耐药性的种类 283

11.4.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283

11.4.3 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284

 11.5 抗生素及其常用药物 284

11.5.1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284

11.5.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90

11.5.3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291

11.5.4 四环素类抗生素 292

11.5.5 氯霉素类抗生素 294

11.5.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95

11.5.7 其他抗生素 297

 11.6 人工合成抗菌药 298

11.6.1 喹诺酮类抗菌药 299

11.6.2 磺胺类抗菌药 305

11.6.3 甲氧苄啶 308

11.6.4 硝基咪唑类 309

11.6.5 硝基呋喃类 309

 11.7 抗结核病药 310

11.7.1 常用的抗结核病药 310

11.7.2 其他抗结核病药 313

 11.8 抗真菌药 314

11.8.1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314

11.8.2 唑类抗真菌药 316

11.8.3 其他类抗真菌药 317

第12章 寄生虫病与病毒药理学 319

 12.1 抗寄生虫药物的发展简史 319

 12.2 抗寄生虫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320

12.2.1 影响寄生虫能量代谢类抗寄生虫药物 320

12.2.2 影响寄生虫膜功能类抗寄生虫药物 321

12.2.3 影响寄生虫蛋白质代谢类抗寄生虫药物 321

12.2.4 影响寄生虫核酸代谢类抗寄生虫药物 321

12.2.5 影响寄生虫体内自由基变化类抗寄生虫药物 322

12.2.6 影响寄生虫微管类抗寄生虫药物 322

12.2.7 影响寄生虫神经系统抗寄生虫药物 322

12.2.8 其他类抗寄生虫药物 323

 12.3 主要抗寄生虫药物的介绍 323

12.3.1 抗疟药 323

12.3.2 抗阿米巴病药 326

12.3.3 抗滴虫药 327

12.3.4 抗血吸虫病药 327

12.3.5 抗丝虫病药 328

12.3.6 驱肠虫药 329

 12.4 病毒性疾病及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史 330

 12.5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331

12.5.1 抗流感及呼吸道病毒药物 332

12.5.2 抗疱疹病毒药物 335

12.5.3 抗肝炎病毒药物 338

12.5.4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 341

第13章 肿瘤药理学 345

 13.1 肿瘤治疗的病理药理学基础和研究概况 345

13.1.1 肿瘤性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345

13.1.2 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346

13.1.3 抗肿瘤新药的研究概况 347

13.1.4 展望 348

 13.2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348

13.2.1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来源分类 348

13.2.2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 351

13.2.3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分子靶点分类 355

第14章 免疫系统药理学 370

 14.1 免疫反应 370

14.1.1 免疫应答 370

14.1.2 免疫病理反应 371

 14.2 免疫抑制剂 373

14.2.1 免疫抑制剂分类 373

14.2.2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374

 14.3 免疫调节剂 383

14.3.1 免疫调节剂分类 383

14.3.2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 383

 14.4 肿瘤免疫治疗 386

14.4.1 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原理 386

14.4.2 肿瘤细胞免疫疗法研究现状 388

参考文献 39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