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 6.0折 ¥ 27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主编邱振中 陈政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25900
出版时间2014-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定价27元
货号104342
上书时间2017-11-18
吴昌硕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他的篆书书法,是“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他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于1927年,原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等,号缶庐、缶道人、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他早年随晚清经学大事俞樾学习辞章、训诂,又在书法家杨蚬门下学习金石学和书法,而他与金石收藏大家、学者、篆书名家吴大澂的交往更帮助他打开了眼界,在诗词、篆刻、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晚年住在上海,以鬻书、画、印为生,在这三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成就,是开宗立派的大家。
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成就最高。他30多岁时就开始临习《石鼓文》,此后竟终身不辍。他的成就在于将《石鼓文》写出自己的独特面貌,浑厚华滋,苍茫雄强,成为篆书的一个新境界。《石鼓文》是先秦大篆书法的代表作,它的风格是古朴典雅,严整大方。自从唐代此作出土,历代不断有人师法,而尤以篆隶复兴的清代为盛。但是,若论将《石鼓文》写出自我面貌,卓然自成一体,成就一代宗师,则无人能望吴昌硕之项背。吴昌硕的成功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专注。他穷一生的精力临习《石鼓文》,前后50余年,孜孜不倦,心无旁骛,这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年累月地练习,这篇范本的文字内容、笔法规律、结体特征、章法布局全都烂熟于胸。到了晚年,动作的熟练已经内化为他的第二天性,行笔完全没有刻意的控制都合规中矩,进入到了“无意于书”的境界,这才锻造出他独有的既轻松随意,又凝重坚实的笔画。其次是求变。长年的学习并非述而不作,复制古人的简单模仿,而是古为今用、借古开今的创造性学习。他将《石鼓文》的笔画线条加粗,同时将原作严谨单纯的笔画转化为变化丰富的笔法,起笔、收笔的动作微妙变化形成丰富的趣味,偶尔出现的涨墨、枯笔更加强了这一特点。他还将《石鼓文》方正严密的结构改造为舒展生动,他伸展了字的高度,提高了字的重心,加强了上紧下松的对比,加强了字左右结构的高低错落,笔画穿插借让的地方也更巧妙安排。他还将《石鼓文》疏朗的字距挤压紧密,形成了茂密峥嵘的章法布局特点。所有这些变化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吴昌硕自己的《石鼓文》,这是一种宏伟风格的篆书。
本书为吴昌硕篆书《心经》十二条屏,正文篆书263字(不含重文6字),行书款46字,每屏高132.5厘米,宽30.2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可称《心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这部经是佛教三藏中的核心,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8册。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5蕴、3科、12因缘、4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心经》在中国流传的有多个译本,此作书写的是最为流行的唐僧玄奘译本。这件作品作于1917年吴昌硕74岁时,是他书法风格成熟时期的晚年佳作。这幅作品是吴昌硕以自创的《石鼓文》风格进行书法创作的典型实例。作品中有很多字是《石鼓文》原文中没有的,但他能以自己对《石鼓文》结字规律的理解,将这些字安排得妥贴安稳,整幅字体天衣无缝。他在款识中提到邓石如的篆书用笔“刚柔兼施,虚实并到”,这是吴昌硕自己孜孜追求的境界,其实他这幅作品恰好能以这8个字来形容。此作品笔法苍劲老辣,笔画厚重坚实,这是“刚”的一面,而细察笔画起笔收笔处,又随机变化,丰富多样,行笔也全无凝滞,而是舒展轻松,这是“柔”的一面。稳重厚实的笔触是“实”,偶尔出现的枯笔飞白是“虚”。这种“刚柔兼施,虚实并到”正是吴昌硕篆书的典型特征。在结构上,大篆书体不像小篆那么严格平整,偏旁部件的搭配自由度较高。吴昌硕把左侧部件降低,右侧部件抬高,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此外,每个字结构中间较紧密,部件交界处交错挪让,四周外向的笔画引长伸展,形成中宫紧凑、外围舒展的姿态。这使得吴昌硕篆书结构姿态丰满,生动活泼,但又不失严谨端庄。章法上此作压缩字间距离,字势整齐,上下贯通,而适当加大行距,形成单行顶天立地的状态,更加强了条幅作品纵向一泻千里的气势。总之,这件作品是学习吴昌硕篆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吴昌硕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他的篆书书法,是“一座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他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于1927年,原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等,号缶庐、缶道人、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他早年随晚清经学大事俞樾学习辞章、训诂,又在书法家杨蚬门下学习金石学和书法,而他与金石收藏大家、学者、篆书名家吴大澂的交往更帮助他打开了眼界,在诗词、篆刻、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晚年住在上海,以鬻书、画、印为生,在这三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成就,是开宗立派的大家。
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成就最高。他30多岁时就开始临习《石鼓文》,此后竟终身不辍。他的成就在于将《石鼓文》写出自己的独特面貌,浑厚华滋,苍茫雄强,成为篆书的一个新境界。《石鼓文》是先秦大篆书法的代表作,它的风格是古朴典雅,严整大方。自从唐代此作出土,历代不断有人师法,而尤以篆隶复兴的清代为盛。但是,若论将《石鼓文》写出自我面貌,卓然自成一体,成就一代宗师,则无人能望吴昌硕之项背。吴昌硕的成功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专注。他穷一生的精力临习《石鼓文》,前后50余年,孜孜不倦,心无旁骛,这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年累月地练习,这篇范本的文字内容、笔法规律、结体特征、章法布局全都烂熟于胸。到了晚年,动作的熟练已经内化为他的第二天性,行笔完全没有刻意的控制都合规中矩,进入到了“无意于书”的境界,这才锻造出他独有的既轻松随意,又凝重坚实的笔画。其次是求变。长年的学习并非述而不作,复制古人的简单模仿,而是古为今用、借古开今的创造性学习。他将《石鼓文》的笔画线条加粗,同时将原作严谨单纯的笔画转化为变化丰富的笔法,起笔、收笔的动作微妙变化形成丰富的趣味,偶尔出现的涨墨、枯笔更加强了这一特点。他还将《石鼓文》方正严密的结构改造为舒展生动,他伸展了字的高度,提高了字的重心,加强了上紧下松的对比,加强了字左右结构的高低错落,笔画穿插借让的地方也更巧妙安排。他还将《石鼓文》疏朗的字距挤压紧密,形成了茂密峥嵘的章法布局特点。所有这些变化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吴昌硕自己的《石鼓文》,这是一种宏伟风格的篆书。
本书为吴昌硕篆书《心经》十二条屏,正文篆书263字(不含重文6字),行书款46字,每屏高132.5厘米,宽30.2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可称《心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这部经是佛教三藏中的核心,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8册。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5蕴、3科、12因缘、4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心经》在中国流传的有多个译本,此作书写的是最为流行的唐僧玄奘译本。这件作品作于1917年吴昌硕74岁时,是他书法风格成熟时期的晚年佳作。这幅作品是吴昌硕以自创的《石鼓文》风格进行书法创作的典型实例。作品中有很多字是《石鼓文》原文中没有的,但他能以自己对《石鼓文》结字规律的理解,将这些字安排得妥贴安稳,整幅字体天衣无缝。他在款识中提到邓石如的篆书用笔“刚柔兼施,虚实并到”,这是吴昌硕自己孜孜追求的境界,其实他这幅作品恰好能以这8个字来形容。此作品笔法苍劲老辣,笔画厚重坚实,这是“刚”的一面,而细察笔画起笔收笔处,又随机变化,丰富多样,行笔也全无凝滞,而是舒展轻松,这是“柔”的一面。稳重厚实的笔触是“实”,偶尔出现的枯笔飞白是“虚”。这种“刚柔兼施,虚实并到”正是吴昌硕篆书的典型特征。在结构上,大篆书体不像小篆那么严格平整,偏旁部件的搭配自由度较高。吴昌硕把左侧部件降低,右侧部件抬高,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此外,每个字结构中间较紧密,部件交界处交错挪让,四周外向的笔画引长伸展,形成中宫紧凑、外围舒展的姿态。这使得吴昌硕篆书结构姿态丰满,生动活泼,但又不失严谨端庄。章法上此作压缩字间距离,字势整齐,上下贯通,而适当加大行距,形成单行顶天立地的状态,更加强了条幅作品纵向一泻千里的气势。总之,这件作品是学习吴昌硕篆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