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编印版画全集(套装共12册) 平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鲁迅编印版画全集(套装共12册) 平装

鲁迅编印版画全集(套装共12册) 平装

360 5.0折 720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北京鲁迅博物馆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2533

出版时间2019-03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03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20元

货号810057

上书时间2019-04-26

成都文汇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鲁迅编印版画全集》收录了鲁迅编印的12册中外版画集,除他主编的书之外,还有他参与编辑和未编成出版的画册,体现出鲁迅卓越的审美趣味和开阔的艺术视野,而简约、精悍的版画风格更是鲁迅文学风格的自然延伸。本套书是反映我国文艺界介绍国外木刻艺术、探索中国新兴版画之历程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编者: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负责鲁迅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有关实物、资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宣传展示等工作。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藏品主要有鲁迅的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大量中外版画的名家名作,以及吴冠中、李可染、蒋兆和等一批大师级的作品。

目录
1 艺苑朝华
2 小说士敏土之图、你的姊妹、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3 引玉集
4 木刻纪程
5 死魂灵一百图
6 苏联版画集
7 拈花集
8 城与年
9 一个人的受难
10 光明的追求
11 没有字的故事
12 我的忏悔

序言
编选说明(北京鲁迅博物馆/文)
1934 年 1 月的一个夜晚,鲁迅编完《引玉集》后写道:“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作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倡导者,鲁迅主张木刻艺术须两翼并重:一是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现代创作别开生面,他因此编印、翻刻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等传统木刻,收集、研究汉代石刻画像等古代美术遗存;一是引进外国作品,供青年美术工作者参考,使本土创作更加丰满,他因此编辑出版了多种外国版画集,如《小说士敏土之图》《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死魂灵一百图》《苏联版画集》等。鲁迅悉心提携青年木刻家,为其发表作品、举办展览,并将他们的成果编辑出版。80多年后,摩挲这些形态各异、古色古香的图册,我们仍能感受到先贤心灵的脉动。
为纪念鲁迅对中国现代版画艺术发展的杰出贡献,让普通读者欣赏珍贵的历史文献,我们将鲁迅生前编印的有关书籍重编为《鲁迅编印版画全集》12册:
第一册为 1929 年至 1930 年朝花社选印的《艺苑朝华》的合编,含《近代木刻选集(一)》《蕗谷虹儿画选》《近代木刻选集(二)》《比亚兹莱画选》《新俄画选》,每辑收作品 12 幅,共 60 幅。
第二册为《小说士敏土之图》《你的姊妹》《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合编,均为德国木刻家的作品。《小说士敏土之图》收作品10幅,上海三闲书屋1931年2月版;《你的姊妹》收作品 7 幅,鲁迅生前已经有出版计划,但因故未能实现;《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收作品21 幅,上海三闲书屋1936年5月版。
第三册为《引玉集》,上海三闲书屋1934年3月版,收苏联版画59 幅。
第四册为《木刻纪程》,上海铁木艺术社1934年6月版,收中国木刻家作品24幅。
第五册为《死魂灵一百图》,上海三闲书屋1936年5月翻印,文化生活出版社发行,收作品116幅。
第六册为《苏联版画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7月版,收作品159幅;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9年4月重版。
第七册为《拈花集》,鲁迅生前已开始编订,计划收录苏联版60幅,但因故未能出版。1986年,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辑《拈花集》,收录作品120幅。此次将鲁迅有出版计划的《城与年》析出,收录作品92幅。
第八册为《城与年》,收亚力克舍夫所作木刻作品28幅,鲁迅生前已经编订,写了《小引》,画了扉页图样,并为每幅作品写了文字说明,但因故未能出版。
第九到第十二册为《木刻连环图画故事》,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9月版,是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所作《一个人的受难》《光明的追求》《没有字的故事》《我的忏悔》。其中,鲁迅为《一个人的受难》写了序言,其他三种,分别由叶灵凤、赵家璧和郁达夫作序。除《苏联版画集》外,本丛书依据初版本编辑,竭力保持原样。
考虑到印刷技术的进步,部分作品用博物馆藏品重新制版,使画面更为清晰。每册插入鲁迅像、鲁迅编印版画集初版书影,书末附题解,简略介绍该书编辑过程和原作者的信息。

文摘
《近代木刻选集(一)》小引(鲁迅/文)
中国古人所发明,而现在用以做爆竹和看风水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他们就应用在枪炮和航海上,给本师吃了许多亏。还有一件小公案,因为没有害,倒几乎忘却了。那便是木刻。
虽然还没有十分的确证,但欧洲的木刻,已经很有几个人都说是从中国学去的,其时是十四世纪初,即一三二○年顷。那先驱者,大约是印着极粗的木版图画的纸牌;这类纸牌,我们至今在乡下还可看见。然而这博徒的道具,却走进欧洲大陆,成了他们文明的利器的印刷术的祖师了。
木版画恐怕也是这样传去的;十五世纪初,德国已有木版的圣母像,原画尚存比利时的勃吕舍勒博物馆中,但至今还未发见过更早的印本。十六世纪初,是木刻的大家调垒尔(A. Dürer)和荷勒巴因(H. Holbein)出现了,而调垒尔尤有名,后世几乎将他当作木版画的始祖。到十七八世纪,都沿着他们的波流。
木版画之用,单幅而外,是作书籍的插图。然则巧致的铜版图术一兴,这就突然中衰,也正是必然之势。惟英国输入铜版术较晚,还在保存旧法,且视此为义务和光荣。一七七一年,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谓“白线雕版法”而出现的,是毕维克(Th. Bewick)。这新法进入欧洲大陆,又成了木刻复兴的动机。
但精巧的雕镌,后又渐偏于别种版式的模仿,如拟水彩画,蚀铜版,网铜版等,或则将照相移在木面上,再加绣雕,技术固然极精熟了,但已成为复制底木版。至十九世纪中叶,遂大转变,而创作底木刻兴。所谓创作底木刻者,不模仿,不复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记得宋人,大约是苏东坡罢,有请人画梅诗,有句云:“我有一匹好东绢,请君放笔为直干!”这放刀直干,便是创作底版画首先所必须,和绘画的不同,就在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中国的刻图,虽是所谓“绣梓”,也早已望尘莫及,那精神,惟以铁笔刻石章者,仿佛近之。
因为是创作底,所以风韵技巧,因人不同,已和复制木刻离开,成了纯正的艺术,现今的画家,几乎是大半要试作的了。
在这里所绍介的,便都是现今作家的作品;但只这几枚,还不足以见种种的作风,倘为事情所许,我们逐渐来输运罢。木刻的回国,想来决不至于像别两样的给本师吃苦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