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 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内圣外王王阳明: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2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家三郎 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

上书时间2024-05-10

晗蕊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赵家三郎 著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6
  • 版次 1
  • ISBN 9787513914956
  • 定价 3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3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写的是王阳明的经历以及心学的来龙去脉。心学在王阳明之前已经有,只是王阳明将心学集大成;“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创立了自成一体的“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概念,影响此后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五百年。这和王阳明自己的经历,以及对心学的不断深入地研究密不可分。本书即是将王阳明的历史经历以及心学的不断发展穿插叙述和分析,深入浅出,让人读来能更清楚地知道王阳明到底是什么样的神人,心学到底有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赵家三郎,黑龙江海伦人,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阳明心学研究学者。因“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心向往之,因此又有笔名赵心姚。电视剧《王阳明》编剧,著有《王阳明正传》等。

【目录】
第一章?知昼夜,即知死生

一日。

学生萧惠问死生之道。

王阳明答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一、陨落 / 2

二、死亡 / 5

三、从祀 / 7

第二章?圣人者,生知安行

人的才有高低之分,但人的心没有轻重之别。

王阳明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一、阳明降世 / 12

二、生知安行 / 14

三、琅琊王氏 / 16

第三章?持志如心痛

持志如心痛。

王阳明对立志有一个经典比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不能像死猪肉一样,不知痛痒。

一、蔽月山房 / 22

二、第一等事 / 24

三、凭吊英烈 / 28

第四章?圣人必可学而至

忽然,王阳明开口问道:“如何能成为圣贤?”

这让娄谅猝不及防,好在他是大师,只见他微微一笑,漫不经心地说:“圣人必可学而至。”

“如何做到?”

娄谅说:“格物。”

一、阳明婚姻 / 32

二、中国主流思想变迁 / 36

三、姚江之学,娄谅为发端 / 43

第五章?格物只在心上做

少年王阳明错误地理解了“格物”,却得出了正确的“天理”。

晚年始悟:“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

所以,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一、守仁格竹 / 46

二、格物致知 / 48

三、两次落榜 / 51

第六章?做圣贤,先科举

“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

王阳明认为科举与做学问两者并不冲突,不通过科举而求官,与不尽人事而怨天尤人,皆是错误的。

一、明代科举制度简述 / 56

二、弘治科举泄题案 / 59

三、《陈言边务疏》 / 62

第七章?为学大病在好名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做给他人看。

所以,王阳明说:“为学大病在好名。”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一、江北决狱 / 66

二、求仙访道 / 68

三、文学运动 / 71

四、复思用世 / 73

五、山东乡试 / 76

第八章?正德元年“大地震”

事情进入了僵局。

为了打破新君与朝臣之间的僵局,户部议出了折中办法,即一万两千盐引中,拨给一半盐引,另一半支给价银。

然而,朱厚照坚持全给盐引。

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位顾命大臣只好递上辞职书。

明武宗倒吸一口冷气,只得同意按照户部的意见办,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顾命大臣还有更猛烈的后招。

一、郑旺妖言案 / 80

二、督造龙衣事件 / 84

三、“八虎”的逆袭 / 87

第九章?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蒋钦被打死了,还有谁敢上来?

在暴力面前永远有不屈的灵魂,有一种力量专为正义而生。

这回出场的是浙江余姚人王阳明。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一、《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 / 92

二、月明飞锡下天风 / 96

三、明代驿站小考 / 99

四、《瘗旅文》无悲以恫 / 101

第十章?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面对龙场的恶劣环境,王阳明不由得发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王阳明凿石为椁,昼夜端坐其中,勘破生死一念。

忽一夜,王阳明大叫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龙场悟道”,中国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阳明悟出“心即理”,后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

一、龙场悟道 / 108

二、陆王心学 / 113

三、心即理 / 116

四、知行合一 / 118

五、心学影响 / 122

六、龙场教化 / 123

第十一章?心外无物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安化王之乱 / 130

二、天诛刘瑾 / 133

三、晓谕诸生 / 136

四、明代的公文与报纸 / 139

五、《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 / 142

第十二章?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

朱陆异同,激辩几百年,问题又摆在了王阳明面前。

王阳明解释说,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陆九渊的“尊德性”岂能是空洞地去“尊”,不去做学问吗?反过来说,朱熹的“道问学”岂能是空洞地去做学问,与“尊德性”无关吗?

这样说,大家并不信服,学术问题已经升级为政治斗争。

王阳明必须选择站队……

一、京城讲学 / 146

二、道统道学与内圣外王 / 148

三、“万物一体”论和“变化气质”论 / 150

四、“尊德性”与“道问学” / 153

五、赶出北京 / 155

第十三章?心学的实战应用

王阳明与学生讲学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说大道理口若悬河,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却一事无成。宁在键盘上做英雄,也不去实实在在做事。

一、君子素位 / 158

二、赣南巡抚 / 160

三、心学的实战应用 / 163

第十四章?精一之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儒家十六字心传,学者将其概括为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

也就是王阳明常说的“精一之训”。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说到底就是“精一之训”。

精一,就能穷尽事理,就能洞察万机,就能知晓天理,就能明白万物运行的规律,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十家牌法 / 168

二、变革兵制 / 172

三、奋怯为勇 / 177

四、削平漳寇 / 179

第十五章?圣人之心如明镜

王阳明用兵之道即“以正合,以奇胜”,逆向思维,出奇制胜,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益。

史春感慨道:“我等花费一年之时备战,尤恐不足迎敌。王都堂竟如秋风扫落叶,早晨出战,傍晚告捷,真乃神人也。”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

“圣人不是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圣人不是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圣人之心如明镜是一种境界,是以念念存天理,物来顺应,方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克敌。

一、《告谕巢贼书》 / 186

二、古者赏不逾时 / 189

三、奇招迭出 / 192

四、擒斩巨寇 / 195

五、偷袭桶冈 / 197

第十六章?善恶只是一物

善恶只是一物。

学生不明所以:善恶两端,如冰火相对,如何只是一物?

王阳明解释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稍有闪失就是恶了。并不是有了一个善,就有一个恶来与它相对立。所以说善恶只一物。”

善与恶本是长久以来人们不约而同达成的认知共识,就好像池仲容反对官府的欺压,成就了他个人的“小善”,为了自己生存壮大,劫掠州府,骚扰百姓,又与社会的“大善”发生了龃龉,变成了“大恶”。

善与恶就这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物上相互转化。

一、群盗祸根 / 202

二、互为博弈 / 203

三、引君入瓮 / 205

四、诱杀巨寇 / 208

第十七章?心无私欲即天理

王阳明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朱宸濠对皇位有觊觎之心,说到底还是私欲盛而天理蔽。

在朱宸濠看来,皇位才是天理。

一、宁王履历 / 212

二、明代藩王制度 / 213

三、政治神棍 / 216

四、明武宗执政盘点 / 219

五、宁王的逻辑 / 225

第十八章?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者,天地之心,理性之源,是每个人活在世上的根本。识善恶、明是非、知对错,纯乎天理,问心无愧,无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一念向善,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宸濠之乱”给王阳明造成了很大刺激,他认为“天下纷乱”的根本原因是“良知之学”不明。

一、孙许抗争 / 230

二、北上讲学 / 231

三、武宗警觉 / 233

四、宸濠起事 / 235

五、良知及致良知 / 238

第十九章?千古一圣

只用了十四天,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

成百世之功,明理明知明教,千古一圣。

扬万载之名,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一、安庆保卫战 / 242

二、攻陷南昌 / 245

三、宁王致命的弱点 / 250

四、鄱阳湖决战 / 252

第二十章?天地之心是灵明

王阳明说:“尔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

学生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王阳明说:“人又什么叫作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王阳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一人之心即天下之心。

此时的王阳明经过百死千难,超凡入圣,万物一体,世俗羁绊逃不出他的心。

所以,他能无往不胜。

一、武宗南下 / 258

二、南昌博弈 / 259

三、群小乱国 / 262

第二十一章?心向光明

你用阴暗去看待世界,这世界就没有光明。

你用光明去看待世界,这世界就是美好人间。

王阳明知道,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内心的良知。

一、治理江西 / 266

二、武宗殒命 / 268

三、嘉靖风暴 / 271

四、立诚及独知说 / 275

五、“事上磨练”说 / 276

六、《尊经阁记》 / 278

第二十二章?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尽人事,知天命。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个人一旦知天命,会用一生去躬行践履,完成毕生之事业,实现存在之价值。

一、天泉证道 / 284

二、王门学派 / 286

三、思、田之乱 / 288

四、知天命,死何可惧? / 290

五、要烧好纸钱 / 292

六、尽人事,知天命 / 294

王阳明年谱 / 297

参考资料 / 30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