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法制现代化
¥
11.6
2.6折
¥
44
九品
仅1件
作者公丕祥 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公丕祥 著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11
-
版次
1
-
ISBN
9787562026167
-
定价
4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79页
-
字数
790千字
- 【内容简介】
-
“法制现代化”日益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学术话语系统之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法学学术现象,也是当代中国法律的变革进程在法学领域中的理论回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开始涉足中国法制现代化研究领域,相继发表或出版了一些著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上卷》(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试图运用法制现代化的分析工具,考察从1840年到1949年这百余年间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艰难历程,藉以揭示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规律。《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以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为历史向度,探讨中国现代法律的成长与西方法律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勾勒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脉络。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在对法制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之阐释过程中,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而《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 (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的下卷),则概览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法律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分析了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革命性进程及其意义。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有关中国法制现代化问题探索的一次初步总结。本书以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法律革命为叙述主线,着力研究了中国法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转变过程及其本质性趋势,旨在把握中国法制变革进程的特殊逻辑,认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特征。
全书由六编构成。第一编意在为本书的主题研讨确立基本的分析架构,不仅概述了马克思的东方法律文化理论及其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指导意义,而且从总体上统摄了20世纪中国法律发展的内在属性及其模式化表征。
第二编考察了作为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历史基础的传统中国法律制度之基本特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斯·韦伯(这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界研究中国问题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是怎样从“类型学”原则出发解构中国法律的“实质正义”特性的,也进一步把握了传统中国法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及其形式结构上的与价值层面上的诸多品格。
第三编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域因素,主要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问题。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19世纪以前中外法律交往中中国法律的自主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和法律构成挑战的近代西方法律文化之基本状况,影响近代以来中国法律变迁过程的域外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如何估量近代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的冲击等问题。
第四编的主题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法律发展及其诸种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行程中,1911年辛亥革命所引发的第一次法律革命,实现了从封建专制主义法律秩序向近代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历史转变,法律的现代性思潮激荡在法律生活世界之中,近代化的法律结构系统开始形成;然而,这一时期法律发展依旧在传统与现代的两极之中徘徊,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改造(从清末到民国)表现为形式与实体的“二律背反”。
第五编则反映了从1949年到1978年这大约三十年间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基本状况。1949年、截至1956年的第二次法律革命,标志着中国法律发展历史的伟大转折,因为这一革命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创设了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与法律系统,实现了由半封建半殖民地法律秩序向新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的历史更替。但是,从1957年开始,法律虚无主义逐步蔓延,直至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遂使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第六编重述了20世纪中国第三次法律革命的理论基础、内在动力、立法和司法领域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革命的发展走向。毫无疑问,与1978年12月以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生的第三次法律革命,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治型法律秩序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型法律秩序的历史性变革,推动国家治理方式的历史性转换,建设体现中国国情特点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革命性的伟大进程与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走进21世纪的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绚丽画卷。
- 【目录】
-
序言
第一编 理论工具
第一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东方法律文化的固有逻辑
三、东方社会的土地所有权系统
四、西方法律文化对东方的冲击
五、深刻的时代启示
第二章 中国法律发展的模式特征
一、问题的重要性
二、中国法律发展的现代性
三、中国法律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中国法律发展进程中的革命与改良
第二编 传统中国的法律遗产
第三章 韦伯论传统中国社会与法律
一、理论背景
二、家产制国家
三、宗族组织
四、法律结构
五、儒教伦理
六、简要的评价
第四章 传统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
一、传统中国法律的经济条件
二、传统中国法律的社会机理
三、传统中国法律的政治基础
四、传统中国法律的意识形态
第五章 传统中国法律的结构与价值
一、传统中国的法律结构及其法典化运动
二、中国古代民法的不发达问题
三、传统中国法律的价值基础
第三编 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
第六章 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一、中国法律文化的自主成长
二、中国法律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
三、近代欧洲学者的中国法律形象
第七章 近代中国所遭遇的西方法律文化
一、近代中国所遭遇的西方法学思潮
二、近代中国所遭遇的西方法律制度
三、中国法律变革中域外因素的多元性
第八章 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及其评价
一、从朝贡制度到条约制度
二、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冲击的广度和深度
三、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冲击的性质估定
第四编 第一次法律革命及其流产
第九章 世纪初叶的中国法律文化思潮
一、问题的设定
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激荡
三、早期的法律与现代化理论架构
四、若干思考
第十章 清末法制改革运动
一、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社会与政治变动
二、领事裁判权与清末法制改革
三、传统法律结构的现代化改造(上)
四、传统法律结构的现代化改造(下)
五、清末法制改革的价值变向
第十一章 共和革命与法律进步
一、概述
二、近代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三、关于五权宪法的问题
四、民权主义的高扬
五、法治原则的确立及其运用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法律发展
一、概要
二、民初的国体之争
三、新旧法律系统的纷然杂陈
第十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制实践
一、“三民主义法制”的实质
二、“六法全书”体系分析
三、司法制度的基本架构
四、形式与实体的“二律背反”
第五编 第二次法律革命及其挫折
第十四章 新民主主义法制的建构
一、新民主主义法律发展概述
二、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架构
三、新民主主义的司法功能
第十五章 建国之初的法律发展
一、废除“六法全书”的法统
二、新型的国家制度
三、新型法律的建构
第十六章 社会改造的法律机制
一、土地改革运动的法律机理
二、婚姻家庭关系革命的法律基础
三、司法改革运动
四、简单的小结
第十七章 建国之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与行政的关系
二、关于司法独立原则与机制
三、司法制度的重建
第十八章 法律虚无主义年代
一、法律发展的历史厄运
二、群众运动的“法律秩序”
三、司法运作的特殊方式
第六编 第三次法律革命
第十九章 东方社会主义的法律发展
一、社会主义与东方法律发展
二、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法律发展
三、中国法律革命的现实基础
四、从人治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第二十章 当代中国法律革命的内在动力
一、法律革命的经济机理
二、作为一种法理型经济的市场经济
三、权利、利益与市场经济
四、市场经济秩序与法律调整
第二十一章 立法革命的时代
一、宪政与行政立法的进展
二、民商立法的进展
三、刑事立法的进展
四、诉讼立法的进展
第二十二章 司法革命的新时代
一、司法权威与司法法治化
二、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
三、司法组织体系的完善
四、法院改革的推进与前景
第二十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制现代化
一、引言
二、通行的观念及其问题
三、外来冲击与内部取向
四、中心与边缘
五、国家与社会
六、同构与异质
七、小结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