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鉴定,古陶瓷鉴定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和技能。耿先生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看”。当然这个看字是指的器物必须上手后,耳、目、手三者并用。用眼来观其造型和纹饰,辩其胎釉色泽与厚薄,审其器足及款识,又要将其摩挲以别粗细,用指叩敲以察音响。这五方面要素缺一不可,切不可偏执一方,谨据局部或偶然巧合而妄断时代。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这样说:造型为根本,胎釉是关键,纹饰辩时代,款识察真伪。
¥
20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耿宝昌
出版社中国文物商店总店编
出版时间1993-01
装帧平装
货号50
上书时间2019-04-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瓷器鉴定第⼀⼈耿宝昌:鉴定明清瓷器真赝的四条重要依据
耿宝昌先⽣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四条重要依据
⼀、造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多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明清各朝当时的⽣活习俗、审美标准、社会风貌和技术条件。在鉴别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详细了解,分析对⽐,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不难掌握其规律,对低劣的赝品就不难识破。仔细观察、经常测量,细致地识别胎质、釉⾯,随时收存历代瓷⽚标本,勤加观察和⽐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也只有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逐步掌握器型的主要特点。
⼆、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重要的是观察、⽐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它⼯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举⼀反三,互相印证,即可发现时代的特征和共同的规律。作⼤量细致的对⽐分析,了解其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把握纹饰施彩⽅⾯的时代特征。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鉴定还需结合其他⽅⾯的特征,正视侧视,仔细观察,研究辨析。
三、胎釉
就瓷器⽽论,胎为⾻,釉是⾐。细致观察胎体和釉⾯,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胎釉成分和烧造⼯艺上都有⽐较显著的差别,可资代表当时的时代风格。鉴别胎质时,可从器⾜的⽆釉处观察,注意胎⼟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以各个时期所具典型⾜形来断代和辩伪也是⼀种切实可⾏的途径。研究并类⽐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特点,找出其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研究造型、纹饰⼀样⾄关重要。对于明清两代各品种釉⾯的观察,除以双眼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镜。从釉⾯的新旧光泽上,可以辨别真伪。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的莹润与乾⾊,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也是鉴定真伪的⼀个重要依据。对于明、清瓷器胎和釉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必须联系考察,不可偏执⼀⽅,并需结合其他⽅⾯来共同判断。若能经过长期实践和切磋,总结它们的发展规律,甚⾄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加以研究更佳。造型、纹饰、款识、釉⾊、胎质等鉴定⽅法必须同时并⽤,⽅能收到殊途同归、全⾯⼀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辩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先可以从研究书法⼊⼿,然后将真假实物款式相互⽐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明清瓷器鉴定》
1956 年北京故宫博物馆院长吴仲超想将古玩行内最负声望的人邀集到故宫,孙瀛洲先生在捐献大批文物后也被请来,吴院长还要孙瀛洲荐人,孙先生马上将最得意的弟子耿宝昌推上了前台。于是 1956 年,耿宝昌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院藏古陶瓷文物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近 60 年来经手过目的历代陶瓷精品数百万件,其足迹更是遍及全国文博单位及各大古窑址,国内绝大部分博物馆的一、二级瓷器文物都经过耿宝昌的鉴定,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古陶瓷鉴定人才,对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与文博系统人才培养的贡献都功不可没。
1993 年,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这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明清瓷鉴别方法的专著。全书 60 余万言,近 6 万幅图,是耿老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的精华结晶。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都首屈一指,被誉为“20 世纪中国文物鉴定界的一个里程碑”。《明清瓷器鉴定》辑录了耿宝昌几十年来过目的明清各代官窑瓷器。特别是对“明代洪武瓷的判定”“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瓷器的识别”“明末清初瓷器分期断代”等长久以来陶瓷研究界普遍关注并棘手讨论问题予以了系统论证。为了便于研究者检索与参考,《明清瓷器鉴定》罗列了大量款识和堂名款,对各朝品种、造型、纹饰等也详细列表,不但是文博系统工作者和古陶瓷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更是目前中国陶瓷研究界,特别是陶瓷鉴定界最被推崇的经典范本之一,而对于艺术市场参与者,特别是陶瓷爱好者与收藏者而言,《明清瓷器鉴定》是“首要基础”“最高标准”“收藏圣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