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与回归-苏东坡与他的时代
不依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
128
¥
6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洪亮 著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ISBN9787549370825
出版时间201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纸张轻型纸
定价69元
上书时间2024-0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塑封全新正版现货
- 商品描述
-
[本书简介]
豆瓣评分:9.2
作者: 洪亮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01
页数: 408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放逐与回归——苏东坡与他的时代》一书,立足于北宋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书写了以苏东坡为首的北宋文人风骨。本书以纪传体间杂纪事本末体的手法,编织了上承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下启公元1127年靖康之耻的几乎整个北宋历史脉络,史料详尽、考据严谨、文化底蕴厚重。在对苏东坡的描写与发阐方面,作者继承并提升了前人的论述,形成了自己的理论高度,具有相当的史料和人文价值。
本书以苏东坡的人生命运为主线,以北宋时代的人文历史为横轴,以上自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下至千年之后作者、读者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为纵轴,群像式地展现了他与其同时代人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苏辙、曾巩、王安石、司马光、“苏门四学士”等的悲欢。气势恢宏、架构精密,全面立体地呈现了苏东坡所处的北宋中后期时代气象。正如书名“放逐与回归”所示,历史共振着他们的命运琴弦,也折射出了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还原了以苏东坡为主的这一时代人物的绝代风流。
[本书书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幢幢魔影(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712482/
相较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洪亮的《放逐与回归》更加学术化,引经据典,采用了许多出自苏轼本人的相关文字,诗词文章、书信、奏折等等,也采用了不同时代涉及苏轼的文字,包括但不限于时人及后人的评论,同时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内容辐射苏轼及其身处的整个时代,再适当掩映当代。学术化的另一面,仍兼及文采斐然,热情洋溢,既让人看到了苏轼如何用生命书写了一个大字的“人”字,也让人感受到了学者和学术的魅力。
要说两本传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就是彻底暴露了两位作者完完全全的迷弟本色。事实上,在洪亮引用的大量他人评论中,我几乎看到了所有研究苏轼的学者眼中闪现的光芒。想要不被苏东坡所折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放逐与回归》开篇花了不少篇幅讲述苏轼出生之前的北宋,社会风气摆脱了晚唐五代的卑弱,文学上也被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风气之先,既有自由开放的盛唐遗韵,又有始自朝代之初文臣践行理想主义的振奋士风。而庆历新政的失败,挤下了保守和改革两派中各自的温和派,这是埋藏在“士大夫矫厉尚风节”之下的隐忧,几乎也是苏轼一生命途多舛的根源——时代容不下将事实致于立场之上的独立个体,这是苏轼的不幸。悖谬的是,这等不幸某种程度上滋养着苏轼,几乎使他的人格魅力被无穷激发,反成了健朗的北宋之光。
苏轼之所以是苏轼,横溢的才华、健朗的人格是一切的起点。他的文学风格与人格一致,豪迈洒脱,兴之所至,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在他之前,词是小词,人们一般用诗写大的东西,词写小的东西,是他将更深一层的东西注入词中,整个开拓了词世界的宽广,他文学成就更高的领域在词。他也写了很多诗和文章,特别是哲理诗,很多诗用字都很白,按洪亮的观点,这些诗胜在立意,对理解苏轼的很多价值观念很重要。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他几乎以一己之力给陶潜的诗歌翻了案,直接拔高了淡泊宁静、出世守志的诗格,至今影响着我们对陶潜的理解。
而洪亮对《桃花源记》的进一步解读亦让我印象深刻,可以更加理解苏轼为何执着于和陶诗,一首都不要落下。如果桃花源是一个消逝的理想,过去仍有人欣然规往,寻觅至病终,而今,竟尔连寻觅之人都不复存在了。新旧党反复上台,朝堂中不同党派的人反复遭到放逐又回归,回归又放逐,越逐越远,“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渡海远隔京师之际,回忆自小饱读史书时激昂肆荡的忠君报国、为民请命之志,想必有一种理想远逝的人生空漠之感。
苏轼极可爱的一点在于,尽管命运反复鞭挞着他,他对时世人生的观念有所流变,但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永远如一。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从不以事小位卑而懈,永远实事求是,不为己而为民谋事,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在徐州任太守时抗洪灾,与在杭州任通判时疏浚河井、筑堤去湖淤,这类艰难困苦、费时繁多的任务,他总是亲赴现场,与民同淋大水、同晒太阳,还不忘亲授红烧肉的做法,与民同乐。他奉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好准备的成本要低于救灾救难,洪水退去之后随即着手加筑堤坝,以待来年;二赴杭州时完成了好几件着眼未来、惠及现在的民生工程,像疏浚西湖就是恐“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今谁人不知苏堤春晓?哪怕投职边荒,抑或几乎挂的是闲职,他仍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奔走以促成一些民生事项,如知密州时组织官府救助弃婴,贬居儋州三年期间开辟学府,推动了当地的文化教育,同时推广了开凿井水、务农活、在彼时相对科学的药物等等。
这东坡居士,显然是一个精力充沛,闲不下来的人,简直让人仰天长叹,他是怎么做到的,写了这么多的诗词文章,又做了那么多的事?他促进过不少水利工程,也有的工程因被政敌阻挠而未能推进,不晓得是否启发了意图谋取名声的政治家,也想东施效颦,把认真研究过水利工程的苏轼吓坏了,上书直陈利弊,实干家与政治家的角色之别赫然可见。他的支持和反对都是基于就事论事,而与意识形态无关,直立的身影奈何容不进歪斜的眼里。这一点反倒是苏辙看得很透彻,盖哥哥名声太高,与朝廷争胜耳。可是苏轼能有什么办法呢?不做事,是不可能的;不写诗,是不可能的。乌台诗案几乎开创了因诗入狱的先例,他却从未真正放弃过从心所欲地写出所见所思,新法带来的凋敝惨淡,他要写,全盘推翻回归旧法,他也要反对。
多数时候,人是时代的产物,而苏轼,是越于时代之上的。
而家庭,倒是每个人都难以脱离影响的。家庭是苏轼和苏辙一切精神养分的源头。祖父苏序薄于己厚于人,乐善好施,洪亮称其一生是“一首豪迈质朴的诗”,并通过曾巩的一处文献,反对林语堂认为苏序是个不识字的智慧老汉。
父亲苏洵,应该说是一个一生不太如意的读书人,尽管声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始终纠结于朝廷未赐他免试策论,“用倨傲包裹着自卑”。不由感慨每个人一生的主体是自己,培养了两个“储相之才”的苏洵,并不能摆脱自己心所系之的遗憾。
这一点又让人想到朝云,因为“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聪慧相知,既印在苏轼心头,也印在了浩荡的历史名册上。据闻在惠州时,她每次唱到苏轼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便哽咽不能继续,染病逝世前一阵更是日日念诵这两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她所为之感到的伤痛,当然不仅仅源于与苏轼所共担的连绵厄运,也源于自己作为女性所受到的局限,她清苦一生的相许相知,不过只占苏子一生逾四百页的传记中,很薄很薄的三四页。
回到苏洵,他对二子的期许一开始便表现在命名上。轼,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暴露于化,字子瞻,取登轼而望之意。辙,车轮碾过的印迹,平实扎地,“既无行车之功,亦免翻车之祸”。从后来二苏的性格、人生来看,可以说是一名成谶了。洪亮还细腻地提及照顾苏轼和二女八娘、以及照顾苏辙的两位奶妈任采莲和杨氏的不同性情,旧时奶妈日夜陪伴顾料在侧,对二苏的成长无疑会带来影响。
母亲程夫人,出身富家,又在苏家一生安贫守节,可以在丈夫外出游学期间担起教书育子的重担,在苏轼读到范滂而激动不已时,能凛然表示,你能成为范滂,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范滂的母亲居然宽慰选择就义而不能顾及孝道的儿子,让他放心去进行自己的选择。
兄弟二人又因仕途变迁而辗转多地,聚少离多,日常交流方式和频率受制于时代,距离给情谊添砖加瓦。这点在古时倒不罕见,古诗词中也有很多思念亲人的动人作品,本书后面提到的黄庭坚思念哥哥的诗也令人十分感动,而二苏名声更盛,被人提及得多罢了。
本书大体以编年方式,每章用四字作为标题,串联成苏轼的一生。在相应时节提及相关重要人物时,洪亮往往不惜笔墨将其一生及诗文成就概括一下,与苏轼的一生相形对应,时人的丰富多姿展现了时代的立体风貌,故本书副标题是“苏东坡与他的时代”。所以千万小心,在读此书时,你不仅会爱上苏轼,也会爱上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秦观、黄庭坚等等等等一大串人物,历史能有几多娇,还不是因为有这些可爱的人用生命书写了动人的章节?
-东德书局
用心为您描述每件宝贝
只有精品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