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闪电发货】段姓史话
9787210025825
¥
13.6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段祖群,廖承良编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25825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货号569324208438
上书时间2023-05-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中华姓氏文化丛书》以正史为纲,以宗谱为辅,以野史为补,以碑辱兴衰,宗族文化特色,历代名人和历史胜迹,以史说话,以话说史,文史并茂,娓娓而谈,贵姓何来,根在何处始祖何人,郡望何方,聚散何如,有何名人,往昔如何,今日怎样……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姓氏出现最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子孙繁衍出一万二干余姓氏。他们跨地域、跨国界,甚至渗入异族而形成新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之一。 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段姓古今史事。内容介绍了段姓古今史事。内容包括段姓的寻根、源起、流布、盛事、文化、名人和胜迹。段姓受姓两千多年来,演绎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兴衰事,涌现了众多令人景仰的著名人物,成为中华姓氏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姓氏之一。
序 第一章 段姓寻根 一 姓氏字源 二 黄帝的后裔 三 郑伯护周 四 受姓前的世系 第二章 段姓源起 一 天涯共祖 一姓多源 二 共叔段史事 三 段干复姓改单姓 四 段姓演变转入他族 第三章 段姓流布 一 避乱沛郡 随汉起兵 二 守边御敌 建功武威 三 晋至隋唐 流播迁徙 四 江南江北 衍派分支 五 鲜卑段姓 发迹辽西 六 白族段姓 大理建国 七 华夏望族 瓜瓞绵绵 八 地以段名 散布各处 第四章 段姓盛事 一 志业功勋 二 品节德行 三 传奇轶事 四 显贵尊荣 第五章 段姓文化 一 隆盛孝思的宗祠祀典 二 表识姓氏家族的堂号 三 浓缩宗族文化的堂联 四 旨在敬宗收族的谱牒 五 绵延世次的辈字派语 六 严于管教的族规家训 七 独具特色的姓氏风俗 八 古今流传的诗文著述 第六章 段姓名人 一 古代名人 二 现代名人 三 当代名人 四 港台名人 五 城外名人 第七章 段姓胜迹 轩辕故里祠 郑韩故城 望母台与凤台寺塔 八百里泰川 苍山洱海 晋宁盘龙寺 …… 附录 段姓谱牒寻踪 后记
序 中国的家文化和宗族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战争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家文化和宗族文化虽屡经破坏,但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究摧而不毁。段姓文化与其他姓氏的宗族文化一样,由于人口众多,而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与社会同步前进。段姓这个群体有着很强的社会适应性,所以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能不断得到发展。 同姓问祖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国人相互见面时,首先是问“贵姓”,然后是问“何来”。同姓同宗,籍贯相同,这就是所谓“共祖亲”、“同乡情”。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追溯渊源,段姓自然是炎黄子孙。具体而言,段姓较早的祖源是黄帝十四子,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共叔段;周族本姬姓,周的先祖是黄帝第五代孙后稷,由此下传,段姓发展的脉络是相当清晰的。公元2000年笔者作《寻根》诗寄往全国各地广征和诗,江西查治平先生赐函和诗云: 鼻祖同根共戴天,炎黄远播九州烟。 上宗叔段传三代,下及儿孙接七弦。 学博酉阳窥广世,忠留丹笏喜连绵。 生涯已付凌云志,不羡蓬莱寂寞仙。 诗中讲到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段姓的受姓始祖是共叔段;并列举著有《酉阳杂俎》的唐末著名文学家、诗人段成式和唐代中期以忠烈著称的泾源节度使段秀实作为段姓杰出人物的代表。可见,段姓是一个有影响的姓氏,它的历史是广为人知的。 段姓散居的地域很广。早期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甘肃、山东、山西;后繁衍迁徙到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云南、四川、辽宁、天津、北京、重庆、广西、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目前,台湾以至海外也有段姓宗亲会。近年来,海内外再次掀起寻根热,炎黄二帝陵园每年接待数以千万计前往祭拜瞻仰的华夏子孙。特别是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寻根问祖的日益增多,反映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不仅不泯,而且随着国门的敞开,经济的腾飞,而与日俱增。 段姓发展史,因各种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和适当的宣传,多在族谱中封存而已。水流千里,当知其源;枝伸千丈,实系于根。进行姓氏文化研究,了解姓氏发展的历史,培养爱国、爱乡、爱家的感情,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段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具有优良家族传统的姓氏,今天,继承祖德宗功,使之发扬光大,为国家、民族共创繁荣作出贡献,意义深远。 段姓的郡望是京兆、武威和河南三郡。段姓的家祠和供奉先祖神位的殿堂多冠以“京兆段氏”。东汉时期因镇边的需要,段贞在武威定居,后来子孙繁衍,在天水、张掖、武威、敦煌一带发展成为巨族。段姓在历史上,为安定西北边境,加强民族团结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两晋、两宋时期,中原段姓族人曾经大量南迁,分布全国各地。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云南白族段姓,为古代滇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二、共叔段史事 就全国段姓而言,大多数地方的段姓是以共步段为受姓始祖的。古代以名或字为氏的现象曾被清代有的学者所否定。但是,湖南、湖北、云南以及其他地方的明代、清代段姓族谱、谱序,在叙说段姓源流时都着重指出,共叔段的子孙以王父名为姓。《辞源》“段”字条也释段姓以共叔段为始祖,以名为氏。其实在我国古代以先祖名为姓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春秋时期晋国毕万的后裔,以“万”为姓;宋国公子鱼的后人,以“鱼”为姓;宋平公的儿子御戎,字子边,他的子孙以“边”为姓;战国郑穆公的儿子丰,他的后人以“丰”为姓。 段姓受姓始祖共叔段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死于囚所。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王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故城 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一直不喜欢。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人们称他“叔段”。叔段仪表堂堂,勇武善射。姜氏偏爱叔段,曾向武公要求让叔段继位,武公不同意,认为寤生无过,不可废长立幼。武公死后,寤生继位,就是郑庄公。姜氏为叔段向庄公请求封地,于是庄公便封叔段于京(今河南荥阳县)。故叔段又称京城太叔。 共叔段到京城以后,大力加强武备,不断扩充势力。郑国大臣认为太叔内恃母后的宠信,外仗京城的险固,加紧练兵习武,势力日益强大,已露夺位反叛的苗头,将会对庄公构成威胁,危及郑国。劝庄公及早采取措施,除掉叔段,消除后患。庄公认为时候未到,处心积虑要让他充分暴露,多行不义,自取灭亡。 公元前722年,当郑庄公掌握了共叔段将要出兵袭郑的日期以及武姜将在都城作为内应的情况之后,认为动手的时候已到,一举发兵击败叔段。叔段逃奔至鄢,继续遭到追杀,流亡死于共国。因叔段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庄公怨恨母亲,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并把母亲发落到城颍安置。直到后来为颍考叔孝敬母亲的行为所感动,产生悔悟之心,才设法挖掘隧道,下及黄泉,彼此相见,重新恢复了母子关系。 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于周趋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 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公孙滑,定叔回郑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 共叔段的事迹,详见《左传·隐公元年》有关“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此外,《诗·郑风》有《叔于田》《大叔于田》二篇,所写均为田猎之事,或与叔段有关。诗中称赞叔段英俊勇武,“洵美且好”、“洵美且武”。《毛诗·小序》认为所写的是“叔段处于京,缮甲兵以出于田,国人悦而归之”。可见当时人们对叔段是爱戴的。 对于郑庄公诛弟囚母,后人颇多非议。清人蔡元评点《东周列国志》时说:“郑国君臣俱是一班奸险之人,所谓方以类聚,只得颍考叔略正道一些,却又孤掌难鸣。”他称庄公是“千 古奸雄”。认为“庄公誓母一事,自是灭理败伦,不须多费辞说。亦幸姜氏能忍,庄公旋亦悔悟,考叔乘机进言设策,遂为母子如初耳。使其不幸姜氏以羞愤交迫之故,竟有不虞,吾不知 庄公何以自解于天下万世,又何以自解于其心也。怒发于中,不加详慎,一语之误,遂为千古罪人,可不戒哉!”又说:“郑伯无道,诛弟囚母,公孙滑亡命敝邑,又不能容,惨刻少恩。”叔段恃宠争位,郑伯克段于鄢,本属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而武姜的偏心,对郑庄公来说自然是很不公平。但郑庄公挟愤积怨,一心图谋报复,全然不顾母子、兄弟之间的亲情,说他阴险狠毒,实不为过。庄公存心加害叔段,作为兄长,难辞其咎。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囚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丈不昵,厚将崩。”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三、段干复姓改单姓 “段干”是我国罕见的一个古老的复姓。始祖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发祥于魏国的西河地区。 段干氏演变成单姓,一般依据郑樵引《三辅决录》中的说法。说是段干木的儿子叫隐如,进关以后去掉了“干”字,使复姓变成了单姓“段”。《姓氏词典》注引《新纂氏族笺释》:“魏有段干木,子孙去干为段氏。”这句话说明段干木的子孙已改姓段,不再姓“段干”了。历史上的段干氏名人有段干木、段干明、段干纶、段干越,他们都是汉代以前的人。由此可以推知段干复姓改单姓当在汉代之前。 那么,段干氏是不是都改姓“段”了呢?据历代学者考证,段干氏后来大致上分为了五种姓氏:一是段姓,其次是干姓、木姓、沐姓,当时也还有人保留了“段干”复姓。除此之外,段干氏的后人有的还有可能恢复了李姓。因为受封于段地的干木大夫老子之子李宗本姓李。而在以上几种情况中,无疑是以改段姓为主。如果加上后一种,应当是六姓。 四、段姓演变转入他族 段姓位列占全国人口87%的前100姓之内,在它的发展史上,与其他姓氏一样,都有一个受姓、繁衍、流布的历史过程。由于时代久远,沧桑变化,在段姓繁衍迁徙的过程中,既有 其他族姓转入段姓,也有段姓转入其他族姓的。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的民族融合,许多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使用汉姓的情况相当普遍。 …… '
段姓史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