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科学心理学
  • 【正版】科学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科学心理学

⊙正版图书,库存10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21.16 4.4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马斯洛|责编:李保华//王倩|译者:纪尚晓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ISBN9787513936361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779486

上书时间2024-04-11

书读纵横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共分为14章,被马斯洛视为《动机与人格》的续篇。主要内容有人本主义科学介绍、认识人性、认知需求、成长科学、预测人、经验知识与旁观者知识、抽象与理论、经验与抽象、本真主义与抽象主义、控制科学、人际关系、价值观、知识的阶段、科学的奇观等。马斯洛指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人类情感需要、认知需要、表达需要以及审美需要,则赋予了科学起因和目标。本书对科学进行了历史与心理向度的探索与还原,并且以他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为理论资源,对经验知识与旁观者知识、动机、需求等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做了心理学的说明。马斯洛试图将科学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在国外,科学心理学已经成为继科学社会学、科学人类学之后的研究新取向,我国的心理学也受到了一定启示。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 1908—1970)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代表作品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科学心理学》《人类价值的新知识》,等等。

 


【媒体评论】

一个人除非在生命的每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地选择生活。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纽约时报》

 

在改变我们对人性和人类可能性的看法方面,马斯洛所做的比过去50年中其他任何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都要多。他的影响力仍在继续直接或间接地增长,特别是在健康、教育和管理理论领域,以及在几百万美国人的私人和社会生活中。

——美国知名作家、教育家乔治·伦纳德



目录
第一章  机能主义科学与人本主义科学
第二章  科学家的工作——认识人
  共性认知与个性认知
  整体论的研究
  主题报告
  接受,不要过度干预科学
  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心
  畏惧认知:畏惧个人和社会真相
  希望被理解,害怕被理解
  动机、目的、结果
  有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
第三章  受恐惧与勇气影响的认知需求
  认知病理学:认知中的焦虑缓解机制
  其他认知病态
  谨慎认识与勇敢认识的统一
第四章  安全科学与成长科学:以科学作为防御手段
  成熟和不成熟的科学家
第五章  预测人还是控制人
  以可预测性为目标
第六章  经验知识与旁观者知识
  卓越的知者
  旁观者对事物的了解
  体验的某些性质和特征
  主观上主动或被动的人
  从辛那侬学到的教训
  知识的盲目性
  经验的“证明”
第七章  抽象与理论
第八章  综合科学与单一科学
  经验理论与抽象理论
  系统属性
  经验和润色
第九章  本真主义与抽象主义
  两种理解和解释
  生命的原本意义
  法律解释与法律理解
第十章  道家科学与控制科学
  结构接受度
  沉思
第十一章  作为科学典范的人际(我-你)知识
  “爱”的研究对象
  人际关系中的真理建构
  情感与真理
  融合知识
  两种客观性
第十二章   无价值的科学
  科学价值观
  科学作为一种价值体系
第十三章  知识的阶段、水平与程度
  知识的可靠性程度
  作为探险家的科学家
  经验主义的态度
第十四章  科学的去神圣化和再神圣化
  幽默的科学家
  天真的奇迹,科学和复杂的奇迹

内容摘要
 本书共分为14章,被马斯洛视为《动机与人格
》的续篇。主要内容有人本主义科学介绍、认识人性、认知需求、成长科学、预测人、经验知识与旁
观者知识、抽象与理论、
经验与抽象、本真主义与抽象主义、控制科学、人际关系、价值观、知识的阶段、科学的奇观等。马斯洛指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人类情感
需要、认知需要、表达需
要以及审美需要,则赋予了科学起因和目标。本书对科学进行了历史与心理向度的探索与还原,并且以他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为理论资源,对经验知识与旁观者知识、动机、需求
等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做了心理学的说明。马斯洛试图将科学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在国外,科学心理学已经成为继科学社会学、科学人类学之后的研究新取向,我国的心理学也受到了一定启示。

主编推荐

☆马斯洛——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第三代心理学的领导者

 

☆心理学家马斯洛zui容易被忽视的著作,《动机与人格》的续篇,颠覆传统科学,建立一种全新的积极心理学。从根本上肯定人性的价值,指引人性的美好境界。

☆心理学史上三大经典之一,告别行为主义的机械和弗洛伊德的病态,拥抱人性的光辉,展现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

☆源于心理学又超于心理学,是大胆的、具有突破性的革命性成果,最早研究科学心理学的文本之一。

☆马斯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强调人性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科学是一种人的事业,非人格模式的科学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从根本上肯定人性的价值,指引人性的美好境界。

*揭示需要、动机、焦虑解除的内在规律,科学呈现人类心理活动全貌。

 

☆本书适于心理学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更是咨询、营销、管理等领域工作者的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这本书没有遵循传统
科学的观点,而是对传统
科学做批判(像哥德尔那样),对传统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做批判,对其未经证实的信条做批判,对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定义、
公理和概念做批判。本书是对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哲学在其他哲学中地位的检
验,它拒绝传统且未经证
实的信条—传统科学是通往知识的道路,甚至是唯一可靠的道路。我认为这种传统观点在哲学、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上都是十分幼稚的。
作为一种哲学学说,传统科学是以种族为中心的,是西方的,而不是普遍的。它没有意识到它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也没有意识到它不是一个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不容置疑的真理。它不仅与时间、空间和当地文化相关,而且在某些特征上也是关联的。我认为,相较于一
种更成熟、更普遍、更全面的生活观,它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狭隘的、谨小慎微的、强迫偏执的世界观
。这些弱点在心理学领域
尤其凸显,因为心理学的目标是了解人及其行为和工作。
尽管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避免了此类错误,还写出了许多论著来支持他们对科学更广泛的观点—一科学几乎囊括了一切知识,不仅仅是令人尊崇的知识,但他们并没有取得成功。
正如库恩所述,“普通科学”的行为方式并不是由科学巨匠——范式制定者、发现者、革命者所确立的,而是由大多数“普通科学家”所确立的,他们就像那些微小的海洋生
物一样共同建造了一片珊瑚礁。因此,科学已经逐渐被以为是耐心、谨慎、
细致的艺术,而不是靠勇气、莽撞和冒险的孤注一
掷。或者换一种说法,传统的科学观是机械化和非人性化的,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对机械化和非人性化更广泛、更包容的世界观的部分声明或表达。(在弗劳德·马森的《残破的形象》的前三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一发展过程的精彩阐述。)但在19世纪,随着对机械论和非人性化的人生
观和世界观的强烈反抗,一种反哲学的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或许可以被称作对人类及其能力、
需求和愿望的重新发现。
这些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正在政治、工业、宗教、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得到恢复。我可以这样说:尽管使行星、岩石和动物拟人化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我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没有必要使人类丧失人性,也没有必要
否定人类的成果。
然而,正如马森所指出的,即使是在非人类和非人格的科学中,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再人性化。
这种变化是更广泛、更包容、更“人本主义”的世界观的一部分。目前,这两大哲学趋势——机械论和人文主义是同时存在的,就像广泛普及的两党制一
样①。
我认为,我重新赋予科学和知识人性化的努力(尤其在心理学领域),正是这个宏大的社会发展和理性发展的一部分。正如贝塔朗菲在1949年所
指出的那样,这必定是符合时代精神的。
科学的演变不是在智力的真空中的运动,而是历史进程的一种表现和驱动力。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械论的观点是如何投射到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的,它的基本概念——严格的因果关系、自然事件的相加性和偶然性、现实的最
终要素的超然性等——不仅支撑着物理理论,而且也统治着生物学的分析观
、相加观、机器理论观和传统心理学的原子论与社会学的“个体与全体的反对论”。接受将生物看作机器、用技术来统治现代世界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机械化,不过是物理学机械论概念的延伸和实际应用罢了。近期科学的发展表明了智力结构的全面改变,这足以和人类思想历史中的伟大革命并驾齐驱。
或者,我可以引用自己曾在1943年表述的内容,以另一种方式说明:(在心理学中)对基本数据的探索本身就是对整个世界观的反映,这是一种科学哲学,它假定一个原
子论的世界——一个由简
单元素构成复杂事物的世界。科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所谓的复杂简化为所
谓的简单。这可以通过分析法来完成,通过越来越精细的分离,直到我们得到不能再简化的结果。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这项任务在其他科学领域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心理学领域则不然。
这一结论揭示了整个还原作用的理论本质。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一结论并不涉及普通科学的本质。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只是原子论的、机械论的世界观在科学上的反映或暗示。因此,抨击这种还原作用并不是抨击普通科学,而是抨击对科学的一种可能的态度。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