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民俗卷上)
⊙正版图书,库存10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
21.76
5.1折
¥
43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编者:李国琳
出版社济南
ISBN9787548830078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3元
货号30099157
上书时间2024-04-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周戈庄上网节
海云庵糖球会
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
渔灯节
祭孔大典
宁阳端午彩粽习俗
泰山石敢当习俗
桃木雕刻民俗
泰山东岳庙会
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
渔民开洋、谢洋节
渔民节
胡集书会
千佛山庙会
章丘铁匠习俗
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
淄博花灯会
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
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
宁阳斗蟋
胶东花饽饽习俗(文登)
转秋千会
仿山山会
桃源花供
四四席食俗
内容摘要
李国琳编的《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本(民俗卷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书中收录了《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仿山山会》、《四四席食俗》等故事。
精彩内容
周戈庄的上网节是渔民在每年出海作业前祭祀海神,向海神祈求平安丰收的一个盛大节日,又称“祭海节”。这个节Et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一个祭祀
海神的活动,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经过不断演变,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盛大的民俗活动。
据专家对田横镇境内古文化遗址的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田横镇所在的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息;到元末,因为连年征战,附近的人们走的走,逃的逃,这里几乎变成一片荒芜之地;明永乐年间,因当地受倭寇侵袭,朝廷从云南、陕西等地征调移民,到现在的田横镇境内生活。
明清时期,人们的渔业生产能力非常低,在出海捕捞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海难发生,恐惧自然灾害的渔民们只能祈求海神的保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海神的崇信和祭海民俗文化。
最初,祭海活动主要是渔民一户一船零散地进行,没有固定的日期,但因当地有“谷雨百鱼上岸”的说法,许多渔民会在这期间挑选一个吉日祭海,以此祈盼丰收季节能有更多收获,出海人能平安归来,这便是周戈庄上网节的前身。g_go零散简单的祭海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直到民国时期,才初见田横祭海的规模,形成了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活动,并在沿海各渔业村庄越传越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49年以后,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祭海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4年,祭海活动重新恢复,称为“周戈庄上网节”;1996年,“周戈庄上网节”固定为每年公历的3月18Et。
2004年,即墨市(现改为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局、
田横镇政府共同策划,将“周戈庄上网节”命名为“周戈庄祭海民俗文化节”,并增加了巨书表演、威风锣鼓、扭秧歌等民间文化活动;2005年,又更名为“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时间定为每年公历3月18日前后三天,并增添了喝壮行酒、吴桥杂技、斗鸡等民俗表演以及祭海民俗摄影大赛、香饽饽面塑大赛、民俗研讨等内容;2006年,正式定名为“田横祭海节”,并首次提出了“人海相谐,兴我家邦”的主题口号,增加了仿古祭海表演、开船仪式等新的内容。而“周戈庄上网节”的名称因家喻户晓,也被保留下来。
仅仅三年时间,周戈庄上网节已发展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
大的民俗盛会,成为青岛市最受市民欢迎的十大文化活动品牌之一。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周戈庄上网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前期筹备工作和正式仪式。像过年一样,在节日开始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为的就是过一个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上网节。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准备吃的工作,要选“三牲”。“三牲”是猪、鸡和鱼三种,猪最好是黑毛公猪,越大越好,宰杀后拔毛,只留猪脖子上的一撮黑毛,然后把红绸布打结,做成的红花带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最后把杀后的猪充气,充得胖鼓鼓的,绑在一只四短腿红漆长方矮桌上,这样猪就能呈现一个昂首站立的姿势。同样,鸡和鱼也要有讲究,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鱼要用大个儿的鲈鱼。
肉备好了就得备面食,要蒸面馍。这蒸面馍可是渔家媳妇大显身手的好时机,每每祭海之前,渔家媳妇便开始蒸面馍,以备祭祀时用。祭海用的面馍个头大,一般每个在四斤左右,这些面馍造型多样,色彩丰富,每一个都独具特色。渔家媳妇们个个冥思苦想,都想蒸出形状最独特,颜色最好看的面馍。P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