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人生论(精)/大家小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人生论(精)/大家小书

⊙正版图书,库存10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21.7 4.8折 45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友兰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44826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1544764

上书时间2024-04-06

书读纵横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 录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大人物之分析
势力之分析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人生术
青年的修养问题
论信念
“贫穷的哲学”
论救国道德
论主客
论知行
再论知行
论悲观
乐观与戒惧
论命运
论信仰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论风流
关于真善美
一个新人生论(上)
一个新人生论(下)
人生成功之因素
新旧道德问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内容摘要
本书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之一种,是“思想文化类”的重点产品,作者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本书作为哲学大家的文集,集合冯友兰先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散在的哲学和哲学史文章,既包括了作者对哲学史上各理论派别尤其是人生哲学的概括,也包括对具体情境及自身人生哲学问题的思考。本书行文生动、切近而有理论高度,对于读者在多元化的背景下理解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有很高的价值。

精彩内容
书摘一: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在中州大学讲演会讲演稿今天,贵会开第一次会,使我得来恭逢这个盛会,我实在很喜欢。
我今天所讲的题目是《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我去年在曹州中学讲演时讲的,大约都是西洋哲学史,当时他们一定叫我讲我自己关于人生的意见,我讲了一点,以后又参(增)加了一点,就成了这个演讲。
民国十二年中国思想界有一个顶关紧的事项,就是人生观的论战。张君劢说:“人生观不是科学律令公式所能解决的。”当时丁文江 又出来说:“人生观用科学律令公式解决是可能的。”这样的论战,很有些时。据唐钺的调查,他们讨论的重要的问题有十三个。因为问题太多,所以不能有一个系统的观察。而且他们的讨论,据胡适之说,“并没有把一种具体的人生观说出来,而只是证明人生观是否可以用科学来自解决。惟有吴稚晖先生的《我的一个新信仰——宇宙观和人生观》还算说出一个具体的人生观来”。我现在所说的,便是具体的人生观,至于我说得对不对,和方法的错不错,还请大家批评。
一、陈独秀 先生曾经说过:“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此哲学中之大问题也。欲解决此问题似非今人智之所能。”他的意见觉得这个问题太大,现在不能够一时解决。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凡一事物必是对于局外人方要知其真相。譬如,现在的北京政局,我们因是局外人,才要求他的真相。如果是当局的人就不必去打听这个真相了。人是人的当局者,而所谓人生者亦就是人的一切动作。譬如,演剧,剧是人生,而演剧者一举一动都是人生,亦就是人生的真相,就没有其他的问题了。我们现在处人的地位,而去求人生的真相,无异乎宋儒所说的“骑驴寻驴”了。
二、我方才所说的一片话,大家总不能说是就满意,因为如今人所欲知者,实在并不是“人生的真相”。而是要解释“人生的真相”,人生是为什么?“为”字有两种意义。
(一)是因为什么的解法,原因。
(二)是所为什么的解法,目的。就是戏上所说的“我所为何来”。
因为有这两种解释,就有两种的答法。
(一)原因,因为什么。这个问题是很难解答的,人是天然界一个东西,就是万物之灵也罢,高等动物也罢,然而总出不了天然界之外。而所谓人生,也就是天然界里一件事情——如刮风、下雨、草木的发生,都不能问它因为什么。要答这个问题,非把天然界全体的事情都加以说明不可,我想如今人类知识,还不能够来解释天然界的全体,况且我们在短期讲演时间,哪能解释明白?
(二)目的,所为什么。陈独秀说过:“我们人类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如果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模模糊糊过了一世,也未免太觉无味。”独秀先生的话,可以代表一般人要解答这些问题的意思,我也很遇着几个人要问这个问题,以为是要不得这些问题的解答,人生未免太乏味。方才我说人是天然界一个东西,人生是人的一切动作,就这个动作分析起来,有种种的部分,每一部分的行为,说起来是人为的,而从人生全体看,却是天然的事情,譬如演戏,件件的举动是假的,而其全体却真是人生的一件事情。凡是天然的,不能问他是什么目的,如雨就是雨,山就是山……吾人观天然界的东西,只可说他“就是如此”,不能像人为界里的区分为目的与手段。在人为界里的事情,可以说是有目的。但是全一个人生,就不能说有什么目的了。
有一般目的派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说天地为什么生草,供牲口的食用;为什么生牲口,供人类的食用。有人就讥笑这种目的论哲学说“人为什么生鼻子,为戴眼镜”。可见目的派也靠不住,所以我说人生就是如此,人生就是为生活而生活。
德国费希台说:“人生是为的自我实现。”法国伯格森说:“人的生活是要创化。”如果再问为什么要实现,为什么要创化,他只能答:“为实现而实现,为创化而创化。”又有人说:“人生为真善美。”为什么为真善美,亦答不出所以然来,那又何必绕这个大弯呢?
大凡于生活无阻碍的人,都不问为什么生活,有些人对于生活发生了问题,发生了悲观,他的生活达不到目的,他才要问:“人为什么生活?”这就可以证明“人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的了。
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论这些问题,亦只取“相忘于江湖”的态度。
三、方才说人生,就是人生,就是为生活而生活。然生与死何以区别呢?生活要素是活动,活动停止就是死。此活动的意义是广义的,如身之活动,及心之活动都是。然而这些活动的原动力,就是人生的各种“欲”,欲满足此“欲”,乃有活动。我所说的“欲”,包括现在人所说的冲动、欲望两样。
A.冲动:就是人之本能的、动作的倾向,大都是无意识的,因冲动虽是一种要求,而不知其所要求之目的,虽欲实现,而不知其所欲实现的是什么。这是本能的,不学而能的。如婴儿吃乳,饿了就要哭,可是他决不能说出他哭的是什么。
B.欲望:其中参加有知识的分子,它亦是一种要求,可是知所要求的是什么,是有意识的。
近来梁任公先生 以“情感”为活动力之原动。情感是活动时心理上的一种情形。如人遇见了他的仇人,就去打他。并不是恼了才去打的,实在是打了才恼的。詹姆士说:“见了可怕的蛇就跑,并不是怕了才去跑,实在是跑了才怕的。”所以情感与活动的关系,如风雨表与风雨的关系,并不是说风雨是风雨表的原因。
四、人生的要素是活动,假使人类的欲望没有冲突,那人生就美满了。实际中欲望相互冲突的地方很多,不但我的欲与人之欲相冲突,就是个人的欲望亦是常相冲突。中国古来有个传说,“三人言志,一发财、一做官、一成神。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试问哪一人的欲望能满足呢?因为不能个个满足欲望,人生问题才发生出来。既发生了人生问题,将怎么样解决呢?就是和、中、通三义,兹分述于下。
“和”的目的就是在冲突的欲之内,使大多数欲可以满足。一切政治、法律、社会、宗教……都是求和的方法。穆勒说:“个人之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为限。”就是求和的一法。种种道德方法,都是求和之道,或是有比这好的,但只是求和的方法不得不有。譬如政府不好,实行无政府主义,不过无政府亦是一种方法,如果仅只凭着一人的直觉去活动,我真不敢承认。
“中”就是孔夫子所说“中庸之道”的“中”,也就是能满足此欲,而又不妨害他欲之一个程度,“饮酒无量不及乱”就是一个例。在道德方面为“和”,在学问方面为“通”,通是什么?举一个例,好比大家都承认地圆。地方之说,是完全取消,因为有许多现象,用地方之说去解释便不通,而地圆可以讲通,此即谓通。一种道德制度,愈能得和大,则愈好,就以知识上的道理解释的现象愈多则愈通。如以前的教育方法约束学生,现在的新教育法有了游戏的时间,有研究学习的时间,乃可以满足各方面的欲望,所以新方法比旧方法好。中国古书上说“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之通义也,天下之达德也……”就是说,越能通的就越好。
五、刚才说的全是抽象的中、和、通,若实际上的中、和、通,则不能不用理智去研究。梁漱溟先生讲“中,非用直觉去认不可”,我觉得他说这话很危险,他的话的根本是假定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几句话的上面,人性是善的恐难靠得住,现在有一派心理学家就是性恶派。倘若梁先生说:“能顺着自然的路走,就是很对的路。”试问问他讲的什么,不是因为人类走错了路吗?他有些讲的我很赞同,但直觉的话是危险的。
我也非说人性恶,我们要知道人本是天然界的一个东西,他的性本来不能说是善或是恶,因为是自然的就是那个样了。不过他们时相冲突才有善恶之分,就是刚才所说的“和”,能包含的便是善,“和”不能包含的便是恶,至于性的本来却不能说善与恶。
六、好的意义,就着本能而言都是好的,凡是能使欲望满足的都是好,欲望冲突以后,不包括在“和”之内的,好就变成恶了。好还可以分为两种:A.内有的好,本身可以满足我欲望的,如糖的甜;B.手段的好,它本身不能使我们满足,可是它能使我们得到满足我们欲望之物,如药是苦的不好吃,是不能满足我们的,但是它能使我们身体康健,可以使我满足。
这两种的分别无一定的,要看我们的目的何在。譬如,我在黑板上写字要为练习而写那就是内有的好;要是为你看而写,就是手段的好。
然而说到人生,实在是痛苦的,往往必得有种种的手段的好,方可得到内有的好,但是有时候费尽力量去用手段的好,内有的好仍得不到,因这而痛苦更不堪了。
若是这样,也有一种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手段的好,与内有的好看作一样的东西。譬如我写字是求你们看的。但是你们要是不看的时候,我就可以看作我自己练习字,那就无所谓痛苦了。
不过有些东西,也不然。如茶,人总不愿意把它当作内有的好看待。
七、人死是人生的反面,也就是人生的大事。古人有“大哉死乎,君子休焉,小人休焉”的话,就可以代表人对于死的问题很以为重要的了。
因为人都是怕死,所以死后成鬼与否,或者死后有没有灵魂的问题,就出来了。
有一般修仙学道的人,说人是可以不死的,我觉得长生不老,固然不能,可是不死是能的。如“生殖”就是不死。好像一棵树,结了子实,落到地下面,成了别一棵树;别一棵树确是那棵树的一部分——种子,所以那棵树仍是没死,照这样说不死也就没什么大稀罕。在一种下等动物,阿米巴,它的生殖是一个细胞(分)裂的,也就不知哪是新生的,或老的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古以来传到如今,因为无后,才算真死,这话也合乎生物学的道理。
八、不朽与不死同是指人之一部分之继续生活力。不朽是指人之一种不可磨灭的地方,这样不可磨灭的地方,人人都有,也就是人人都是不朽。而且想朽也是不能的。譬如那边夫役洗凳子的声音,在世界上已经有了这回事,想去掉也不能。
不过这种的不朽,有大不朽,与小不朽的分别。大不朽是人人都知道的,如尧、舜、孔子。知道小不朽(的)人少。如夫役洗凳子的声音。要就存在而论,这一种声音,和直奉战争都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就是在乎人知道的多少罢了。
在不朽里包括有立德、立功、立言。桓温说:“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二者都是不朽;不过这两种分别,只在“流芳”与“遗臭”罢了。
照上面所说,算是生也有了,死也有了。我的人生观也可以收束了。
(原载1924年11月17日、18日《新中州报》)书摘二:大人物之分析我此所谓大人物乃指一切大人物;不专指政治上的大人物,更当然不专指某大人物。
一人之成为大人物,至少要有两个资格:(一)要有特别的才能;(二)要别人相信他是大人物。第一资格之必须有,是大家所都承认的,不过其必须有之程度,却因机会而异。因为往往有人,只要头几件事做得好,如程咬金所砍之头三斧,便可得别人之相信,此别人之相信,便可为其以后成功之大帮助。以后此人竟可专靠第二条件以维持其大人物之声价。以后砍的不济者,固然也常有露马脚,但也有不露的。至于砍罢三斧即死的人,别人更不能发现他的斧是否只头三斧厉害,三斧以后,统通不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日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若使熊克武亦与黄花岗诸人同死,他的名字,岂不与七十二烈士,同为革命之“烟士波里纯”?何至受反革命之名,而被捕于广州?若使蔡锷不死,安知他不如今日之唐继尧?闲话少说,总之一人之成大人物必要特别的才能,但此才能,是否只能砍头三斧之才能,则不一定。有些人或只能砍头三斧,而亦能成大人物。此我所以说此第一资格之必须有之程度,因机会而异也。但程咬金之头三斧亦系经神人传授,能砍头三斧亦自胜于《晨报副刊》所谓“其砍岂其砍乎”者,故第一资格终不可少也。
现在我们说大人物第二资格。上文说一人之成为大人物,须如别人相信其为大人物,此相信即能为其将来成功之大帮助。因为在人事中,往往“信仰能使其自己成真”beliefmakesitselftrue。如两军交战,兵力不相上下,而一方之兵,自信必胜,一方之兵,自信必败,其结果必自信胜者胜,自信败者败。人对于一人,既有信仰,则其信仰即能助此人成功。此人既成功,则其信徒之信仰愈坚,其信徒之信仰愈坚,于是其成功更易,于是其人物愈大。所谓之prestige及influence,即是一人所得别人之信仰。
我们皆知群众心理与个人心理不同。群众易于激动,易于使相信某事。此其原因,在于群众之互相刺激、互相影响(此杜威先生说)。在社会中,人之互相影响者甚多。前年冬的开封,当吴佩孚初退,胡景翼未来之时,人心惊慌异常。忽有一人因事在某街行甚速,别人即疑有乱而大跑,其人见别人大跑而亦大跑,于是满街之人皆跑。跑者愈多,其跑更甚。究竟何为而跑,皆不知也。一大人物之得人信仰,亦是如此。有人见其有特别才能而信之,别人见其信而亦信之,此人见别人之信而更信之,信者愈多,其信更甚,于是此大人物之第二资格成矣。所谓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社会中事,如此者甚多。我这话并不是“幽默”,也不是“射他耳”,更不是“国骂”。人实是动物之一种;人与别种动物特别不同之见,现在已经公认为不对了。我们因此说人性之低固可。若嫌此话不好听,我们也可说,这不是由于人性之低,这是由于兽性之高。
大人物到了最大的时候,一般人把许多与他本无直接关系的事,也归附于他。于是此大人物即成一个神秘,成为串事物的象征。如大禹之于治水,耶稣之于耶教,释迦之于佛教等皆是。有人疑释迦之果否有其人;顾颉刚先生疑大禹之果否有其人。我以为此等人诚已变为一串事物的象征,但未可因此即谓其人之不存在。近来中山亦渐成中国革命之象征,但中山之人之存在,固吾人之所知也。
大人物之成大人物,犹如拉车夫。车初走时,车夫要大费气力,至于走开以后,车有自己向前之势,于时车夫用力反小,只随其势而自走。车走愈快,其向前之势愈大。此犹大人物愈大,其做事更容易。不过这当然必先假定车夫之继续随车势而跑。若车夫自己不走,专靠车之向前之势之推之使走,则犹之程咬金的斧,虽能哄人,终危险也。
1926年3月13日,北京(原载《现代评论》第三卷第六十七期,1926年3月20日)书摘三:势力之分析前几个月《现代评论》来要点儿东西,我送去一篇《大人物之分析》。在那篇中,我说:大人物之所以为大人物,除了他至少能砍三斧头之外,就靠别人之相信他是大人物。现在我要以同一观点,分析势力。势力或可以叫人敬,或可以叫人畏,或可以叫人敬而且畏。现在我先就势力之可以叫人畏之一方面说一点。
照普通的说法,我们怕势力,因为他有势力:其实倒不如反过来说:势力有势力,因为我们怕他。(据武术家说,善武术的人之能打几十人几百人,乃一个一个而打之。他打倒一二个人,其余自然“望风而靡”;他以后的工作就只是“追奔逐北”了。兵家利用“先声”以“夺人”,亦正如此。势力之造成,大概亦如此。造势力者能叫人怕他,以后他的势力,就靠人之怕他而维持,而增长。)愈怕他,他的势力愈大;他的势力愈大,人愈怕他。间或有反对他者,刚一道个“不”字,他就把他先制住了。人多观望而不敢反对势力者,即因此故。但是反对他者,若能支持至相当的时间,则与反对他表同情者,都起而附和反对。其结果或可把旧势力推倒。但旧势力既倒,新势力即成;此新势力构成之程序,又与旧势力同。
某大帅仿汉高祖入韩信营而夺其军之故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免去某司令本兼各职。某司令及其手下人物,事前既无布置,事到临头,谁也不敢先道个“不”字,于是只好俯首听命。而大帅之威望,又因大家之俯首听命而增加不少。前清末年,革命党对于皇帝不断地道“不”字,而武昌举事又能支持至相当的时期,于是对于反对皇帝表同情者一齐起来,一部分全凭虚声,就把清室推倒。势力之大部分是纸老虎,只一戳穿,就万事大吉。
从前替皇帝制定宫殿仪仗及其他制度之人,大概都有见于纸老虎之重要,所以特为皇帝制定了许多能助威的东西。我们试想一个皇帝,坐在太和殿的宝座上,摆开全副仪仗,其威严大概比前清知县大老爷坐大堂的威严大的多罢。——其实前清知县大老爷坐在大堂上,摆开全副仪仗,其威严也就不小了。无怪乎“入君门”的人,都自然要“勃如战色”,“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了。据说溥仪复辟时,现在某司令补授长江水师提督。在引见的时候,某司令奏对几句下来。“咫尺天威”,只把他唬得“浑身是汗,遍体生津”。他以为“天子自有真”,真龙自与凡人不同。他哪里知道他不是被溥仪个人压倒,而乃是被历代帝王制度压倒了呢?
宗教的庙宇教堂,也在建筑上讲究。他那建筑的伟大,叫你一进去先就自己短了半截。那大风琴——就耶教的教堂说罢——半空中发出的声音,又叫你自己短了半截。所以不等牧师开口,你已先觉得一种势力的压力了。
以上是一月多的中间,又有许多事情发生,其中不少可以给我们以上所说的做例证的。“长江为界,两军兴兵”;胜利只能属于一方面;而往两军同报胜利。其所以如此宣传者,因胜利能叫人相信胜利者的势力大;人若相信他的势力大,他的势力就更大。反之失败能叫人相信失败者的势力小;人若相信他的势力小,他的势力就更小。得武汉者,除了实际上能统治武汉外,尚得有更大的声势。失武汉者,除了实际上不能统治武汉外,尚失了许多声势。
据报载大帅督战,叫大刀队在后面,见退兵就杀。有一群退兵不服,对大帅的花车放了一排枪。大帅只得开车就跑。这可见人若不怕势力,势力就化为乌有。所难者是大家同时一齐都不怕而已。
1926年9月,北京(原载《现代评论》第四卷第九十三期,1926年9月18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