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作真时(精)
⊙正版图书,库存10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
20.54
5.3折
¥
3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黄昱宁
出版社译林
ISBN9787544766869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3756920
上书时间2024-04-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二十年的笔耕与淬炼,黄昱宁在阅读、写作、翻译、编辑四种身份里自如转换,也深谙“讲故事”之道,《假作真时(精)》既是她多年来的创作总结,亦包含了一位文学工作者对于写什么以及如何写的探索。
全书收录了怀念已故老翻译家陆谷孙、傅惟慈、吴劳的文章,以及《ONE·一个》热文:听着听着就老了+写着写着就散了+吃着吃着就淡了。这些饱含深情的私人记忆既包括了作者亲近的家人、交往多年的翻译前辈,也有关于热腾腾成长岁月的细致描摹……字里行间构筑起对一个时代的回望,引人回味与共鸣。
作者简介
黄昱宁,生于七〇年代,做了二卜年外国文学编辑,翻译过F.S.菲菠杰拉德、亨利·詹姆斯、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麦克尤恩等多位作家,最新身份是“小说新人”,自小热爱编故事的冲动终于因此而得到释放。、曾出版作品集《一个人的城堡》《梦见舒伯特的狗》《阴性阅读,阳性写作》《变形记》《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个人第一本小说集正在酝酿中。
目录
推荐序
最好的作品也只是以假乱真
要相信外国的文艺
遗忘之前
听着听着就老了
写着写着就散了
吃着吃着就淡了
岁月神偷
冬姐
风鳗·汤团·年夜饭
三个老头儿
最真实的人——忆吴劳
跌倒了就唱昆曲呗——忆傅惟慈
时间的猛兽——忆陆谷孙
海外关系
讲述之后
芬奇的归芬奇,弗琳的归弗琳
法戈在哪里
聂隐娘还是王佳芝
小说里的明星脸
英式大团圆
《故事》撞沉太平轮
以莎士比亚的方式谈论莎士比亚
楼顶上的狐狸
谁拿着那支笔
度量盖茨比
第十四个故事
我和你
一手浪漫,一手反浪漫
没说的才重要
看不见的门
城市安慰它即将吞噬的人
镜子的两面
作者跋
曲折而不息的冲动
内容摘要
《假作真时(精)》是沪上知名作家、译者、外国文学资深编辑黄昱宁近年来的散文佳作结集。第一部分“遗忘之前”是回忆性随笔,那些家族故事、听过的歌、难忘的人、吃过的家常食物、故去的老翻译家,都在作者笔下呈现出非虚构文体的迷人张力,而我们也借由这些讲述得以回望一种生活,一段人生,一
个时代;第二部分“讲述之后”则是关于小说和电影的评论,侧重于探讨文学和影像之间的“转译”,探讨故事的变身,为我们示范了一种文本精读的技巧。
两个部分互为诠释,构成了一幅虚实无间的立体拼图,也展现出作者成熟的文学观。
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五首涂鸦诗作,它们既是全书的注脚和补白,也是一次阅读的中场休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扫描腰封上的二维码,进入“数字冰箱”提取。
精彩内容
信这种东西,不管如今有多少既逼真又便捷的电子变体(电邮、短信、微信),我都认定,唯有白纸黑字套信封盖邮戳的那种,才真正符合“信”的题中之意。儿时收到的第一封信来自本区另一所小学,那女孩只是在区三好学生夏令营上跟我有过半天的交情。
实际上,照面才十分钟我们就互相交换了地址,宣告从此以后成为“永远的”笔友。在剩下的时问里,我们聊天的中心思想就成了对即将收到的信的憧憬。交换邮票,花色信笺,务必在信封里夹一张叶脉书签……它们在想象中的样子甚至更激动人心,更像是为一
场成人礼悄悄燃放的烟花。
这段友谊——像绝大多数友谊一样——当然没能“永远”。来回两封信,我们便失去了联络,我连她的名字都没能记住。但我记得邮递员第一次在楼下喊我的名字时我为之骤然加速的心跳,也记得终于有机会在信纸上写下第一行字时那莫名其妙的骄傲。直到在大学宿舍里,每回被刚从传达室那里抱来一大摞信的同学叫到自己的名字,仍然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如果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你在众目睽睽之下接过一封笔迹可疑的信(信封上也许还傻乎乎地画着一颗心)——你越是佯装矜持,那份掩饰不住的得意就越是激起旁人的羡慕嫉妒恨。
电子化的书信是终结这些乐趣的冷面杀手。那些也叫“信”的玩意无声无息地混在一堆广告里抵达你的电子邮箱,没什么废话;你淡淡地回复,鼠标一点就得到了问题圆满解决的假象。你很放心地着手解决下一件事,因为你觉得无论是来言还是去语都有了稳妥的备份,不像纸信那样,一旦郑重其事地寄出去,收寄双方的心思就跟着在钢丝上晃悠。一旦寄丢,你便无法复制粘贴当时力透纸背的心血,或者你压根就不敢问那边有没有收到,更不可能指望对方的邮箱会有任何形式的“自动回复”,只能正过来反过去地将猜疑煎成一只溏心荷包蛋。
是的,记忆就是这么吊诡的事:在磁盘里留下多少备份,也不及这漫长而难熬的“煎蛋”的过程,更可能留下些许印痕。好比《唐顿庄园》里的安娜与贝茨,当那些被监狱看守扣押数月的两地书终于抵达,演员抱起厚厚一沓信,情绪和动作自然而然地就调动到泪如雨下、双手打颤的地步——很难想象如果道具换成一台电脑,他们是否还能演出这样的效果。
当然,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信,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改变不了“写着写着就散了”的宿命。那一堆过时的纸信,也许压在抽屉的最底层,不晓得会在你哪次翻箱倒柜时,突然冒出来硌你一下。或者更激烈一些,像《围城》里的方鸿渐和唐晓芙,吩咐黄包车夫将对方的旧信原样送回,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情节:“她知道匣子里是自己的信,不愿意打开,似乎匣子不打开,自己跟他还没有完全破裂,一打开便证据确凿地跟他断了。这样痴坐了不多久——也许只是几秒钟——开了匣盖,看见自己给他的七封信,信封都破了,用玻璃纸衬补的,想得出他急于看信,撕破了信封又手指笨拙地补好。”总而言之,有真实载体的信,好歹让分手多了几具可以凭吊的尸骸。你可以撕,听心脏也跟着一并撕裂的声响;你也可以烧,以后在记忆的显示屏上,你会将火苗的颜色PS出彩虹的细腻层次。相比之下,如
今的分手剧情倒是环保了不少:你发呆,试图找一点证明那些昏了头的情话曾经被倾诉过的证据,于是你打开电子邮箱和手机,你在一堆电商广告里找到那个人的名字,然后你检索,才发现丢了大半——无数次因为程序打开太慢,你批量删除过,清空过,格式化过。你不死心,给那个人发短信:“最后一个问题。
”TA在一秒钟之内就回答你:“爱过。”于是你哑然失笑。通过这一系列动作,你已经瓦解了一个老套罗曼司的诗意框架,将它浓缩成了微博段子。
P12-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