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炉边絮语话文坛(精)/叙旧文丛
⊙正版图书,库存10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
18.03
5.6折
¥
32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漱渝
出版社福建教育
ISBN9787533469566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3406003
上书时间2024-04-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陈漱渝编著的《炉边絮语话文坛(精)》文章的资料性翔实新颖,但采用了尽可能吸引人的叙述方式,篇篇精悍,可读性强。体现了作者“史料、理论、文采”有机融合的学术风格。书中文坛轶事由作者娓娓道来,不仅向我们呈现出当时文坛色彩纷呈的人际网络,也呈现出了当时独特的文化生态。
作者简介
陈漱渝,生于1941年,1976年调入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曾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等职。作品有:专著《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鲁迅史实新探》、《许广平的一生》、《鲁迅史实求真录》、《宋庆龄传》、《风情·亲情·乡情——一个人陆人看台湾》、《五四文坛鳞爪》、《剪影话文坛》、《胡适心头的人影》等,合著《许广平的故事》、《胡适与周氏兄弟》、《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主编及独立编写r《鲁迅诗作鉴赏》、《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鲁迅藏书研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情与爱丛书》、《鲁迅序跋》、《鲁迅语录。四卷本》、《鲁迅语录》、《鲁迅的风月闲谈》、《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说不尽的阿Q》等。
目录
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许寿裳
鲁迅的抬棺人黎烈文——以《中流》半月刊为中心
并不神秘的许羡苏
“交谊至深,感情至洽”——鲁迅与郁达夫
朱毅农:为胡适发疯至死的女子
汪静之:他第一个应该感谢的人是胡适
读巴金《随想录》的随想
我接触的第一本新文学读物:《关于女人》
寻找高长虹
石评梅:她在悲剧中体验人生
文中有画的凌叔华
朱自清去世前后
雨打芭蕉——台北温城街访台静农
春风化雨忆恩师——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10周年
学术有规范文章无模式(后记)
内容摘要
这本学术散文集是陈漱渝先生近作的选萃,以史料、观点、文采相结合为特点,来畅谈许寿裳、胡适
、郁达夫、巴金、冰心、汪静之、李霁野等文化、文学名人大家之旧事,涉及众多中国现代作家,其中主要是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炉边絮语话文坛(精)》作者陈漱渝,提供了更多的新史料、新视角,并融入作者的新思考,使读者耳目一新。
精彩内容
帮助鲁迅改变命运的人——许寿裳鲁迅一生助人甚多,特别是帮助弱势群体和文学青年。他的“人生计划”就是“随时为大家想想,谋点利益”(1935年12月14日致周剑英信);又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1926年12月16日致许广平信)鲁迅为人力车夫包扎伤口的故事,为女佣王阿花赎身的故事,以及甘为文学青年当梯子、当垫脚石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然而鲁迅一生也得到了一些中外友人的帮助,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他一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虽然许先生十分崇仰鲁迅,视鲁迅为相交35年的畏友,也被鲁
迅研究的通人冯雪峰称为“终生忠实于鲁迅的一位朋友”(见冯雪峰遗稿《鲁迅传》),但有一点却很少被人提及,那就是他同时也帮助鲁迅改变了命运。东京结缘:文学与革命的双重奏许寿裳先生1883年(清光绪九年癸未)2月4日出生
于浙江绍兴城内水澄巷,是鲁迅的同乡,比鲁迅小两岁。他们都轻功名,不重视科举考试。1902年初秋,许先生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初入弘文学院浙江班补习日语;其时鲁迅已早半年入校,编人江南班。这两个班级的寝室和自修室相毗邻,为两人提供了接触之机,他们很快订交,终成莫逆。1904年,21岁的许先生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先读预科,后入史地科;鲁迅则于1904年9月考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虽然学业各有专攻,但他们始终是革命营垒的战友,文学事业的同志。
在弘文学院期间,鲁迅对文学已产生浓厚的兴趣,买了不少日译世界名著,如拜伦的诗,尼采的传,希腊罗马神话,还有一部日本印行的《离骚》线装本——鲁迅赴仙台前送给了许寿裳。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以下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成为了鲁迅后来从事文艺运动的宗旨。1907年夏天,在留日学生普遍鄙弃文艺、
重视实用学科的“冷淡的空气”中,刚从仙台医专退
学的鲁迅集合几个志同道合者,准备筹办一份名为《新生》的文艺杂志。鲁迅说,“新生”是取“新的生
命”的意思(《呐喊·自序》);许寿裳说,“《新生
》之名,取于但丁作品,亦不为人所知”(1944年2月4日致林辰信),但也许这两种含义兼而有之。由于原
来几位答应为刊物出资和供稿者爽约,杂志遂告流产。坚持到最后的三个人中,除开周氏兄弟之外,仅有许寿裳一人。
鲁迅和许寿裳文学上的合作还表现在替《浙江潮》撰稿。《浙江潮》是一份综合性月刊,1903年2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初由孙江东、蒋百里主编,第五期
起由许寿裳接编。应许寿裳之约,鲁迅先后在该刊发表《说鈤》《中国地质略论》《哀尘》《地底旅行》等译文和编译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这些译作均为鲁迅最早公开发表的文字。《哀尘》是法国作家雨果《随见录》中的一部短篇小说,后来雨果又将这个情节写入了他的史诗性巨著《悲惨世界》。翻译《哀尘》,显示出鲁迅非凡的艺术鉴赏力和战斗的现实主义倾向。《地底旅行》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鲁迅试图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在文盲充斥的中国普及科学知识。《说鈤》介绍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射线的经过,表明鲁迅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有及时的了解,并且已经开始运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考察问题。《中国地质略论》既是科学论文,又是一篇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警世之作。“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在中国地质资源惨遭列强豆剖瓜分的岁月,这些力敌千钧的文句奏响了救亡卫国的时代最强音。《斯巴达之魂》写的是古希腊斯巴达勇士抗击侵略军的悲壮故事,通篇张扬着一种反抗强权暴行的尚武精神。在1903年4月留日学生发动的“拒俄运动”,乃至于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文中歌颂的“一履战地,不胜则死”的牺牲精神,都使读者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文中烈女埃烈娜的形象,正如许寿裳所说,“使千载以下的读者如见其人”。许寿裳通过媒体首次把鲁迅推上了文化舞台,而首次公开亮相的鲁迅也表现出了他在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丰厚潜质,预示了这位文化巨人在未来岁月中无限广阔的发展前途。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