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国学常识
⊙正版图书,库存5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
17.71
6.3折
¥
2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曹伯韩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34179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30973038
上书时间2024-03-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著名语言学家、国学大师曹伯韩写给大家的国学入门书,民国以来传承70多年的经典启蒙读物,一本书快速掌握国学体系和基础知识。
·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语言文字、金石古物、书籍版本、诸子百家、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12大国学门类,142个重要知识点,尽得国学精髓。
·不作长篇大论,没有拗口文言,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国学的博大精深,见解高妙,深入浅出,具有现代视角。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我国有名语言学家,先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汉字整理部副主任、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他一生致力于语言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普及,撰写了多部语言学专著和历史文化方面的通俗读物,代表作有《中国文字的演变》《语法初步》《国学常识》《世界历史》《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等。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〇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〇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音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〇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〇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内容摘要
“国学”一词博大精深,包括了我国从古至今繁多的学术类别。想要探求国学的奥秘,必先找到脉络清晰、
体系完备的初入门径。曹伯韩的《国学常识》,涵盖了中国传统的语言学、文学、
史学、哲学、科学等诸多门类,并以浅显畅达的文字逐一介绍各门类的历史源流、
代表人物和学术特点,为读者搭建了完整的国学知识体系。
本书虽成书于民国,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角度仍具现代性,且语言通俗易懂,堪为国学入门和研究的必备读本。
主编推荐
·有名语言学家、国学大师曹伯韩写给大家的国学入门书,民国以来传承70多年的经典启蒙读物,一本书快速掌握国学体系和基础知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语言文字、金石古物、书籍版本、诸子百家、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12大国学门类,142个重要知识点,尽得国学精髓。·不作长篇大论,没有拗口文言,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国学的博大精深,见解高妙,深入浅出,具有现代视角。
精彩内容
第一章概说一 所谓国学“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就是“国学”这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产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二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
“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
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
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二国学在清代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相剿袭。
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
但到了清朝,似乎从解经之中有开辟一条新路的趋势。
过去汉儒解经,注重字句的解释和制度的考证,但宋儒反对汉儒的方法,主张依经义而修养心性。清初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诸儒无补时艰,于是起而批评宋明心性之学的流
弊,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然而他们所谓实学,仍然以通经致用为中心,因此即便是非常留心当世之务的顾亭林,也不敢稍为懈怠他的经学研究。并由经学而奠立了清代考证学的初基。颜习斋(元)、李恕谷(塨)继起,提倡实践,反对空言,无论性理考据,都在排击之列,但由于他们要实行三代政治,最后也不得不归于考古。其后戴东原(震)出来,一方面以新理学姿态批评宋明思想,一方面继承顾亭林的考证
学而加以发展。同时惠定宇(栋)亦标榜汉学。惠、戴以后,继起有人,考证学派于是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
但正统的考证学派继承东汉经师为学而学的精神,埋头研究,不谈现实政治,到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不容许士大夫脱离现实,于是正统汉学又逐渐衰落了。代之而兴的于是有继承西汉学者经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最后亦不严格地遵守西汉经说,而直接以己意解释孔孟,以做维新运动的根据,清代思想如再进一步,就有解脱孔孟束缚的可能。本来正统派中著名的学者如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以及最
后的章炳麟,都是对孔孟以外的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以子证
经”,拿子学做经学的工具,其结果便使搁置了几千年的诸子学说也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谭嗣同,更主张“冲决一切网罗”(见《仁学》)。这种发展的趋势,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显然的。因此梁启超曾说清代很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学,解放中世纪的思想镣铐,其结果引起了近代科学的勃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阐扬周秦时代的古学,解放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
缚,其结果应当也引起科学的发达,可是我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达起来呢?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及反动政治的妨害所致。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