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 止狩台(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 止狩台(1)

⊙正版图书,库存5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26.44 4.7折 56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媛著,凤凰联动出品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39321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30791864

上书时间2024-03-15

书读纵横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千潺之变  
第二章  沧山
第三章  中秋
第四章  妾
第五章  妻
第六章  坠雁关
第七章  叛将之子
第八章  虎
第九章  奇袭
第十章  夺旗
第十一章  两件异事
第十二章  紫珊瑚树
第十三章  大理寺狱
第十四章  秃鼻乌鸦
第十五章  唐家长子
第十六章  云阶寺
第十七章  烟波江上
第十八章  焉恒帝
第十九章  兄长
第二十章  封疆大吏
第二十一章 崔太后
第二十二章 冠礼
第二十三章 星官儿
第二十四章 五千降卒
第二十五章 上元灯节

内容摘要
一场宫廷政变,改写了大焉的纪元,也扭转了大焉的国运。雄才大略的卫鸯意图复兴国家,夺回大焉失去的领土,却不幸在征东洛的战役中身亡。阴错阳差中,时代选定了权臣之子唐瑜和叛将之子孙牧野继承卫鸯的遗志。二人在文政、武战两条路上齐头并进,担起一个国家的兴亡。唐瑜历经政斗的三起三落,孙牧野历经疆场的四战四捷,大焉最终迎来复兴的曙光,两人也走向了殊途同归的命运。

精彩内容
章千潺之变1秋风掠过未离原,凝浮一夜的雾悄然散了,远山、近树、止狩台,都在渐白的天色下清朗起来。卯时未过三刻,高台之上人已走了大半,衮冕加身的卫鸯还坐在御座上出神,许久,他转头笑道:“端木先生,大焉立朝三百年,传帝十九位,有谁的登基大典如卫鸯这般萧条?”须发苍白的端木拙双手笼在袖中,低眉不语。
卫鸯道:“卫鸯年幼时,听先生说起古时帝王登基盛事,道是‘紫气东来,百官朝拜,八方来贺’,可卫鸯继位加冕,文武不见影,百姓不拥戴,列国未遣一使来贺!你看这止狩台下停驻的车马,还不如达官贵人的府前多吧?”九座青铜大鼎横列高台中央,卫鸯走下御座,把九鼎一一检阅了,道:“八岁时,卫鸯随先祖灵帝在此祭天,玉辂金舆百乘,赤豹青象千头,五万仪仗十里绵延;三十岁时,卫鸯封归德将军,佑封云麾将军,信封忠武将军,悉数西征,先父景帝在此为我兄弟三人壮行,旌旗遮天蔽日,战马蹄声如雷,何等壮观!”他转身直面端木拙,“到如今,父崩弟殁,人去台空,陪伴卫鸯的只剩先生了。”风势稍减,云雾回流,朝晖渐隐。端木拙跪身拜道:“望陛下恕罪,老臣也实在无力辅佐陛下了。”卫鸯一惊,问:“先生何出此言?”端木拙回:“过了白露,老臣便至耄耋之年,国事任重而力有不逮,乞愿陛下恩准老臣回乡写书,勉度残岁。”卫鸯绕着九鼎踱了一圈,方微笑道:“天下风传,卫鸯弑父杀弟,谋篡上位,先生信不信?”端木拙伏地不语。他做了卫鸯三十年的老师,名为师生,实如父子,眼见卫鸯从莽撞少年长成一世雄杰,他本满心宽慰,不料国遭大变,人非故人,不得不去,心中不免泛起一丝悲凉。
卫鸯自道:“先生显然信了。三十年教诲之情,敌不过一朝庸人之谤。”端木拙闭了眼,在心中怅然叹息。
卫鸯扶起他,宽慰道:“文章千古事,著书立说胜于居官食禄,先生请去,保全高洁之名。”端木拙便向卫鸯行臣子礼,卫鸯也向端木拙行学生礼,两相作别,端木拙拄杖向高台下去,卫鸯又叫:“先生!”端木拙回身,仰看穹窿下孤立的卫鸯。
卫鸯道:“先生走后,国中朝中的风刀霜剑,卫鸯都要一人面对了。”端木拙在游雾里站了半晌,转回台上来,向卫鸯道:“臣再为陛下谋一事,望陛下采纳。”卫鸯忙道:“先生请讲。”端木拙道:“如今大焉有三人是棋盘重子,局势兴颓只在三人之手,陛下得此三人,大位无忧。”卫鸯惊问:“哪三人?”端木拙道:“其一,颜伯道。伯道是当世大儒,饱学厚德,世所景仰,可谓士子,他若为陛下布告一封,天下士人一定归心。”卫鸯颔首,又问:“其二是谁?”端木拙道:“宰相唐之弥。”卫鸯道:“唐相是先帝重臣,卫鸯也十分敬重。”端木拙道:“唐氏在焉,世代为官,一门七世五宰相,为门阀望族。昔年大焉历经战乱,民不聊生,唐之弥为相,即力谏先主罢兵戈,修邻国,励精图治,大焉停战十年,国力日强,堪称治世贤臣。”卫鸯道:“卫鸯入主皇宫当日,唐相称病不朝,我三次派人去请,只闭门不见。”端木拙道:“唐之弥权重,陛下该亲自去请,方显诚意。唐家族人、门生在朝为官者数十人,唐之弥回朝,众官皆随,朝廷便稳了一大半。”卫鸯称许,又问:“其三又是谁?”端木拙道:“御宪台令薛让。”卫鸯陡然皱了眉,端木拙看在眼里,道:“陛下不喜御宪台,先帝也不喜。御宪台主监察、掌刑名,上督君臣、下治百姓。昔年庄帝立法,御宪台独立于朝纲,圣命有所不受,群臣皆受其制,权势大。”卫鸯道:“薛让任台令三年,世人皆称之天下酷吏。先帝在世时,薛让数次驳谏,先帝既恨且怕,却又无可奈何。”端木拙道:“诤谏逆耳,却有用,先帝虽恨御宪台,却也 倚重。如今政体肃然,世道清平,全是御宪台之功。”卫鸯不语。
端木拙道:“若陛下施仁德,颜伯道归心,唐之弥辅政,薛让纠典刑,陛下必成一代圣主!大焉屈于列国久矣,先主睿达,重建一片基业留与陛下,万望陛下承续社稷,复兴大焉!”卫鸯道:“可先生却不愿陪卫鸯收拾这家国!”端木拙不肯再纠缠,拱手道:“老臣去矣,陛下珍重!”转身离开。卫鸯遥望端木拙走下止狩台,坐上一辆牛车,颠簸消失在未离原的尽头。
2雨淅淅沥沥下了几日,把开元城的万紫千红都洗净了,留下青瓦灰墙的素模样。戌时刚到,天还未暗,卫鸯素衣简从,率七八轻骑驰出龙朔宫,穿行在属于他的皇城中。因秋雨缠绵,街上十分冷清,马蹄踏在湿漉漉的青石街,引得店铺里的百姓纷纷探头观望。
卫鸯一路直奔东篱巷而来。长巷幽深,深宅大院座座相邻,桂树从高墙后探出斜枝,花香满巷。到了颜府门口,骁禁卫下马叩门,叫道:“圣上至!国子祭酒颜伯道速来接驾!”大门紧闭,无人应答。
骁禁卫再叩门道:“颜伯道速来接驾!”须臾,门内先是拐杖拄地声,再是搬弄门闩声,然后门缓缓开了一条缝,一个老奴蹒跚着走了出来。
骁禁卫道:“叫颜伯道出门接驾!”那老奴跪地回道:“陛下来晚了一步,颜公已于昨日举家东迁,回洛国故土去了。”卫鸯狐疑道:“迁家是大事,为何如此仓促?”老奴回:“却不是仓促。这两三年来,颜公常叹,自少年时辞洛西渡,在大焉已住五十余年,近来身体倦乏,又见庭中银杏飘零满地,终于勾起叶落归根之情,于是东归。”卫鸯纵马在府前逡巡了几步,问:“两位公子思攸、思敛是走是留?”老奴道:“颜公说,二位郎君生长在焉,不谙乡音,不识族人,再下去只怕忘祖忘本,便一并带着回洛国了。”卫鸯冷笑不语。老奴告了退,拄着拐颤巍巍走回府内,吱呀一声关上了门。
卫鸯心头一阵火起,怒道:“举家外逃,这朱门白堂留与谁?朕替他们烧了,才叫走得干净!”回头便命骁禁卫,“立调一百军士,拉五十车薪柴来烧,一砖一瓦不许留下!”众卫面面相觑,领头的中郎将袁青岳劝道:“烧了颜宅事小,只怕火借风势,烧尽一条街还收不住。隔壁住了董尚书、刘常侍,他们却是无罪。”卫鸯强咽了一口气,悻悻然调转马头,把鞭子抽得啪啪作响,疾驰而去。
3天色降成黑蓝,一轮圆月悠然升了空,唐府门前早早亮起了灯笼。檐下站了一位穿佛青色圆领袍的年轻公子,双手笼于袖中,缓步左右徘徊,他一时抬头观月,一时看向佩鱼巷的尽头,显然有所守候,可这守候并不沉重,反而透出几分轻闲。
不多时,劲疾的马蹄声踏入巷来,那公子便徐步走下台阶,准备迎接;马队奔近后,他又面露意外之色,显然来者不是他等候之人;直至看清一马当先的卫鸯,他心中吃了一惊,忙上前拜道:“臣唐瑜拜见陛下。”卫鸯翻身下马,一把扶住唐瑜,笑道:“唐家二郎,不必拘君臣之礼!两年不见,别来无恙?”唐瑜回:“蒙陛下挂念,臣一切都好。”卫鸯道:“朕还时常忆起当日在马球场与你争球,你的马险些把朕踩死,可还记得?”唐瑜道:“陛下的球杖也打中了臣的右膝,每逢梅雨时节右膝酸痛时,臣总会想到陛下。”卫鸯哈哈大笑,双手扶住唐瑜的肩道:“当日球场,诸君奋战,人怒马嘶,好生豪气!不想一别竟已两年有余,他日有闲,朕要再约当日诸君战个痛快!”唐瑜应道:“陛下若召,唐瑜立时赴约。”卫鸯颔首微笑,又道:“朕听说唐公近日身体染恙,特来探望。”唐瑜便引着卫鸯往府内走,道:“夏秋之交,感了风寒。父亲只道是寻常小病,不肯用药,故拖重了,几乎卧床不起。前日终于肯让太医署医师来瞧了,服了一味药汤,精神了许多,想来再用三五日的药,就该痊愈了。”两人在府中行走,前有家奴执灯,后有侍卫随从。卫鸯问:“方才二郎为何独自在府外守候?莫不是知朕要来?”唐瑜道:“实是等三郎唐珝。他北去围场秋狩,半月不见回,臣晚上无事,便去门外瞧了瞧。”卫鸯便摇头笑道:“天下做弟弟的都一样,只管在外胡打海闹,哪里知道家里兄长牵挂。”唐瑜也笑道:“正是。”卫鸯又问:“三郎现居何职?”唐瑜道:“原在骁禁卫任右中郎将,先帝御前执刀,因乾坤易,如今赋闲在家。”卫鸯想起自己入主龙朔宫后,立将先帝旧卫撤离,换了自家亲卫,便道:“如今骁禁卫中尚缺一名左中郎将,三郎狩猎归来,叫他还入宫当值吧。”唐瑜道:“也不知何时方归。”书房里燃着一盏青铜灯,四壁卷轴在灯光中漫着木香,唐之弥正坐在床上看书,听见外面脚步声零碎,抬眼一看,那题了李少温真迹的屏风后转出来的人竟是卫鸯,他忙放下书卷,离床拜道:“老臣不知陛下驾临,有罪!”卫鸯上前扶起唐之弥,道:“是卫鸯不敢惊动病中唐公,所以微服不名而来,唐公勿怪。”当即扶唐之弥上床,自己在旁边榻上坐了,君臣话起家常,问答些病情、饮食、天气之事。
顷刻,卫鸯郑重道:“卫鸯此番前来,是要向唐公道一声谢。”唐之弥道:“老臣无功,何以言谢?”卫鸯道:“这半个月来,卫鸯是受千夫所指:百官上表责难,百姓宫前痛骂,甚至刺客拦路刺杀!天下人不能受的毁谤,卫鸯都受了。唯有唐公居中持正,不发一言。唇舌剑中,这不言,足以令卫鸯宽慰。”唐之弥道:“朝野混乱,流言四起,真伪横流,是非难辨,君子自当不听不传,独善其身。”卫鸯再致谢,又道:“国务繁重,卫鸯独力难支,以后还要倚重唐公,重振朝纲。”唐之弥道:“老臣体弱多病……”卫鸯道:“先帝在世时,常对卫鸯夸起唐公,说唐公为相十年,勤于政务,百事不殆,如今卫鸯刚继位,唐公便称病不朝,怕是托词吧?”唐之弥便默然不答。
卫鸯道:“此地无外人,卫鸯与唐公掏心说话:世人皆说卫鸯以毒弑父,唐公信或不信?”唐之弥道:“泯灭人伦之事,老臣不信世间有人会做。”卫鸯道:“先帝卧病一年,寻遍天下名医也不见好,那晚忽然急火攻心,山陵崩塌,也是天命,非人力可救,为何怪在卫鸯身上?当日药汤是卫鸯亲尝,宫人、奉御彻夜陪侍,卫鸯哪里能做什么手脚?先帝初崩,当值宫人、奉御即被御宪台抓去审问,那薛让手段通天,可曾审出半点破绽?”他缓了一缓,又道:“卫鸯是先帝长子,与先帝骨血相连。幼时,先帝亲教学语走步;少时,先帝亲教习字马术,修文练武,无一日不过问,舐犊情深,与百姓家无异,卫鸯岂能做那天地不容的恶事?”唐瑜见卫鸯激动,便奉上一盏茶,卫鸯喝了一口,稍稍平复了情绪,道:“唐公信也罢,不信也罢,卫鸯对先帝问心无愧;唐公辅佐也罢,辞官也罢,卫鸯要做的事一件不会少;世人毁也罢,誉也罢,卫鸯都将社稷担在了肩上,竭力前行,决不后退。”唐之弥道:“陛下有雄武之略,若肯屈己纳谏,任贤使能,必成明君。”卫鸯问:“卫鸯愿为明君,公可愿为名相?”唐之弥便道:“老臣实不堪重任。”卫鸯默然半晌,又道:“昔年大焉统治天下,四方邦国尊奉焉天子为天下共主,后国力衰微,于是诸侯并争,海内鼎沸。这十余年来焉之处境,卫鸯和唐公都明白:北有凉国虎视,东有洛国鹰瞵,南受荆国蚕食,西被项国鲸吞,到如今,国土残破,十三州故土只剩七州。先帝每与卫鸯说起,常常拍栏泣泪,引以为耻。先帝常说,有生之年,必收复旧土,重树国威!唐公辅佐先帝十年,不正是为了达成这宏愿吗?如今大业未成,唐公却要隐退,于心何忍?”一席话,听得唐之弥的心隐隐一动,不再接话。
卫鸯又道:“唐公辞官,无非是与卫鸯一人赌气。可唐公不知,卫鸯此番登门相求,非为卫鸯的私事,是为的公事。私怨是非与国运兴衰,孰轻孰重,公试量之。”唐之弥取过案上茶盏,饮了一口。
卫鸯见唐之弥有些犹豫,决心激他一激,便道:“唐公要归隐,卫鸯勉强不得。卫鸯还要谢唐公,治世理政,为大焉换得十年太平。唐公曾说大焉收复晥州之时,要去小竹山下置三间茅舍、十亩薄田,安度晚年。卫鸯许愿:他年晥州光复,卫鸯必派骏马千匹、雕车百乘,亲送唐公去小竹山!”言毕,他起身道:“天色已晚,卫鸯回宫了,公请安歇。”他毅然转身而去,绕过屏风,却听唐之弥唤道:“陛下留步!”卫鸯心里一喜,重回屋来。
唐之弥把茶盏放回案上,缓缓说了三个字:“坠雁关。”卫鸯颇觉意外,问:“坠雁关在雍州,唐公为何忽然提及?”唐之弥道:“坠雁关是焉北之屏障,两州之咽喉,战略重地,锁钥全焉,可惜当年大焉败于北凉,只好拱手让关。”卫鸯点头道:“若北凉据关南下,大焉有之忧。危难之际,是蒋琬出使北凉议和,终两国分关而治。”唐之弥道:“虽然议和,但坠雁关始终是国人心头之痛。雄关易主,凉若攻来,两州平原无险可守,可沿白鸢江直抵开元城下。凉兵在大焉之北,犹如利剑悬于大焉之顶。”卫鸯也道:“雄关一日不收复,大焉一日不安稳。坠雁之恨,大焉无人敢忘!”唐之弥道:“十年来,大焉外求和而内图强,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为的是一朝宣战,北上夺关。去年元旦之夜,先主与老臣议,三年之内,必动刀兵。如今以老臣看来,这时日可以提前了。”卫鸯眼里发出了光,问:“唐公之意,便是现在?”唐之弥道:“正是现在!此时起战事,焉人必然同仇敌忾,一致北向。外忧起,则内患自消,一旦王师凯旋入朝,陛下还怕国人不心服吗?”卫鸯追问:“唐公以为,大焉对北凉胜算几成?”唐之弥道:“七成。”卫鸯道:“足矣!”唐之弥道:“臣请陛下征粮草、点精兵、拜良将,择日出征。”卫鸯忽然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问:“依唐公所见,大焉良将是谁?”唐之弥道:“兵部尚书魏无伤,雍州节度使百里旗,俱为良将。”卫鸯哈哈大笑,昂然道:“唐公这次错了。大焉良将,是卫鸯!”他言辞掷地有声,唐之弥也不禁暗暗称奇,心道:“先帝三子,佑文弱孤傲,信骄纵无方,鸯确有国君之风。”卫鸯道:“卫鸯决意亲自挂帅,御驾北伐。师出前线,忌后方不安,唐公所见,何人能镇守皇城?”唐之弥终于长叹一口气,道:“陛下放心去,老臣守开元城,不敢出半点纰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