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
⊙正版图书,库存5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
19.39
3.9折
¥
4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梁实秋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6057421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1289043
上书时间2024-03-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
中国有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很高纪录,并呈现了一时“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读梁实秋”的奇迹。主要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沉思录》。
梁实秋是华语散文的一代宗师,与周作人、林语堂并称为现代闲散小品文的三大代表作家,是代以古文与白话文结合的形式言志派的先驱者之一。
梁实秋的散文,都体现出一种清雅脱俗情怀,闲逸超然气息。读他的散文,轻惬、舒压,文笔简约、平实,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人性思考的深刻与超脱,所求亦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境。妙在文中,意在言外。在妙语连珠里领略众生万象,于会心一笑中看清千百人生。一直以来,都得到广大读者的深切喜爱。
目录
辑壹 落字成暖 一生念安
002豆汁儿
004炸丸子
007烧饼油条
011满汉细点
015水晶虾饼
017烤羊肉
019烧鸭
022酸梅汤与糖葫芦
025窝头
028粥
031酪
034汤包
037饺子
039薄饼
辑贰 故人旧事 三三两两
044过年
047北平年景
051北平的冬天
056北平的街道
060北平的零食小贩
068东安市场
075我在小学
086想我的母亲
090听戏
094爆竹
098喜筵
102滑竿
106雅舍
110商店礼貌
辑叁 未曾逃的 也已不回
116音乐
120排队
124汽车
128厨房
132味精
134结婚典礼
138钱的教育
142拜年
146小账
150敬老
153义愤
155市容
辑肆 人间百态 各有各忙
162男人
166女人
170孩子
174老年
177医生
181警察
185诗人
189乞丐
193职业
198年龄
202观光
206脏
210健忘
215图章
辑伍 岁月疾驰 远望当归
222门铃
225麻将
230我看电视
235早起
238看报
241散步
244守时
248洗澡
251理发
255吸烟
259手杖
262书法
266窗外
270晒书记
内容摘要
梁实秋先生自1949年离开大陆,却未曾想到这一去便是和大陆的永久别离。
先生晚年,随着时间推移,其对故乡的思念愈加浓厚,汇集成一缕难以消除的乡愁。乡愁,在先生的许多文章中都有凸显,是梁实秋个人情感中难以抹掉的很重要的一面。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落字成暖,一生念安;故人旧事,三三两两;未曾逃的,也已不回;人间百态,各有各忙;岁月疾驰,远望当归。
收录《豆汁》《炸丸子》《酪》《烧饼油条》《想念我的母亲》《北平年景》《北平街道》《北平零食小贩》《男人》《女人》《孩子》《手杖》《窗外》等68篇梁式经典散文,展现了一代文人梁实秋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志趣以及对回不去故乡的眷眷之情。
梁实秋先生的一生,内心湛然,随心,自得,两段感情爱得深情却不乱情,喜美食而厌饕餮,对于萦绕心底的乡愁则通过一支笔来聊慰,可谓淋漓尽致,其谈吃小品文称得上“一部贫民版的米林版指南”。
故乡是你年少时渴望逃离,年老时想要回去的地方。有家羁绊,不论你飘多远,心都能安定。愿我们都能够多一些闲暇给人生,多一点时间给家人。
主编推荐
"★央视力荐!韩寒的写作模范,周国平的文学偶像,余光中、林清玄、冰心、季羡林等备崇推荐!梁实秋2021全新散文选集!
★梁实秋之女梁文茜亲自审定!
★梁实秋首部温情怀乡散文精编!
本书是梁实秋首部温情怀乡散文精编,展现了一代文人深邃的人生智慧,以及对回不去的大陆故乡那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愁。既收录梁实秋先生经久流程的典藏篇目,亦囊括入选高考阅读试题经典篇目,横跨梁实秋六十载散文随笔创作精粹。
★耗时一年,精心选编。
以迄今为止大陆出版很全面很非常不错的现存文献——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梁实秋文集》全15册为参考底本,其编委会成员由冰心、季羡林、臧克家、舒乙(老舍之子)等大师组成。
附众多非常不错版本参考对照,严谨校勘,精心选编,力争尽显一代文化大师梁实秋心底那一点对故乡留存的眷眷之情,送给每一个在生命旅途中跋涉的你!
★《舌尖上的中国》创作灵感之源
梁实秋是位文雅的懂生活爱生活的文化大师,“美食的味道即是文化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他爱美食,写美食。很多京城名馆,本身都没有留下珍贵史料,却被他这位很道地的“吃货”隔着海峡给记了下来。梁式谈吃小品文,可谓“一部贫民版的米其林指南”。
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制作本部很好作品的呈现提供了灵感之源。
★愿我们都能够多一些闲暇给人生,多一点时间给家人!
★全新工艺,精美典藏!"
精彩内容
商店礼貌任你褒贬挑剔,把嘴撇得瓢儿似的,店伙在一旁只是陪笑脸,不吭一口大气。
常听人说起北平商店的伙计接待客人如何的彬彬有礼、一团和气,并且举出许多实例以证明其言之不虚。我是北平人,应知北平事,这一番夸奖的话的确不算是过誉,不过“北平”二字最好改为“北京”,因为大约自从北京改称北平那年以后,北平商店也渐渐起了变化,向若干沿海通商大埠的作风慢慢的看齐了。
到瑞蚨祥买绸缎,一进门就可以如入无人之境,照直的往里闯,见楼梯就上,上面自有人点头哈腰,奉茶献烟,陪着聊两句闲天,然后依照主顾的吩咐,支使徒弟东搬一块锦缎,西搬一块丝绒,抖擞满一大台面。任你褒贬挑剔,把嘴撇得瓢儿似的,店伙在一旁只是陪笑脸,不吭一口大气。多买少买,甚至不买,都没有关系,客人扬长而去,伙计恭送如仪。凡是殷实的正派的商店,所用的伙计都是科班学徒出身,从端尿盆捧夜壶起,学习至少三年,才有资格出任艰巨,更磨练一段时间才能站在柜台后面应付顾客,最后方能晃来晃去的招待来宾。那“和气生财”的作风是后天的慢慢熏陶出来的。若是临时招聘的职员,他们的个性自然比较发达,谁还肯承认顾客至上?
从前饭馆的伙计也是训练有素的,大概都是山东人,不是烟台的就是济南的。一进门口就有人起立迎迓:“二爷来啦!”“三爷来啦!”客人排行第几,他都记得,因为这个古城流动户口很少,而且饭馆顾客喜欢贲临他所习惯去的地方。点菜的时候,跑堂的会插嘴:“二爷,别吃虾仁,虾仁不新鲜!”他会提供情报:“鲫鱼是才打包的,一斤多重。”一阵磋商之后,恰到好处的菜单拟好了。等菜不来,客人不耐烦拿起筷子敲盘叮声,在从前这是极严重的事,这表示招待不周。执事先生一听见敲盘声就要亲自出面道歉,随后有人打起门帘让客人看看那位值班跑堂的扛着铺盖走出大门——被辞退了。事实上他是从大门出去又从后门回来了。客人要用什么样的酒,不需开口,跑堂早打了电话给客人平素有交往的酒店:“×××街的×二爷在我们这里,送三斤酒来。”二爷惯用的那种多少钱一斤的酒就送来了,没有错。客人临去的时候,由堂口直到账房,一路有人喝送客,像是官府喝道一般。到了后来才有高呼小账若干若干的习惯,不是为客人听了脸上光彩,是为了小账目公开预备聚在一起大家均分,防止私弊。以后世风日下,如果小账太少,堂倌怪声怪调的报告数目,那就是有意的挖苦了,哪里还有半点礼貌?
不消说,最讲礼貌的是桅厂,桅厂即是制售棺木的商店。给老人家预订寿材,不失为有备无患之举,虽然不是愉快的事,交易的气氛却是愉快之极。掌柜的一团和气,领客去看木板,楠木的、杉木十三圆的,一副一副的看,他不劝你买,不催你买,更不怂恿你多看几具,也不张罗着给你送到府上,只是一味的随和。这真是模范商店!这种商店后来是否也沾染了时代的潮流,是否伙计也是直眉竖眼、冷若冰霜、拒人干里之外就不得而知了。
同仁堂丸散膏丹天下闻名,柜台前水远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挤满顾客,只消远远的把购药单高高举起,店伙看到单子上密密麻麻,便争着伸手来抢,——因为他们的店规是伙计们按照实绩提成计酬。用不着排队,无所谓先来后到,大主顾先何候,小生意慢慢来,也不是全无秩序。可怜挤在柜台前面的,尽是些闻名而来的乡巴佬!
买东西的人并不希冀什么礼遇,交易而来,成交而返,只要不遭白眼不惹闲气。逐什一之利的人也不必镇日价堆着笑脸,除非他是天生的笑面虎。北平几度沧桑,往日的生活方式早已不可复见。我一听起有人谈到北平人的礼貌,便不免有今昔之感。
礼失而求诸野。在“野”的地方我倒是常受到礼貌的待遇。到银行去取款,行员一个个的都是盛装,男的打着领结,女的花枝招展,点头问讯,如遇故旧。把折子还给你,是用双手拿着递给你,不是老远的像掷铁环似的飞抛给你。如果是星期五,临去时还会祝你有一个快乐的周末,这一声祝语有好大的效力,真能使你有一个快乐的周末,还可能不止一个!有一次在一家杂货店给孩子买一只手表,半月后秒针脱落,不费任何唇舌就换了一只回来,而且店员连声道歉,说明如再出毛病仍可再换或是退款,一点也没有伤了和气。还有一回在超级市场买一个南瓜馅饼,回来切开一看却是苹果馅,也就胡乱吃了下去。过了一个月,又见标签为南瓜的馅饼,便叮问店员是否名符其实的南瓜馅饼,具以过去经验告之。店员不但没有愠意,而且大喜过望,自承以前的确有过一次张冠李戴的误失,只是标签贴错无法查明改正:“你是第二个前来指正我们的顾客,无以为敬,谨以这个南瓜馅饼奉赠。”相与呵呵大笑。这样的事随时随处皆可遇到,不算是好人好事,也不算是模范店员,没有人表扬。
为什么在野的地方一般人的表现反倒不野?我想没有方法可以解释,除非是他们的牛奶喝得多,睡觉睡得足。《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道理我们早就懂得。
北平的零食小贩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
北平人馋。馋,据字典说是“贪食也”,其实不只是贪食,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美味当前,固然馋涎欲滴,即使闲来无事,馋虫亦在咽喉中抓挠,迫切的需要一点什么以膏馋吻。三餐时固然希望青粱罗列,任我下箸,三餐以外的时间也一样的想馋嚼,以锻炼其咀嚼筋。看鹭鸶的长颈都有一点羡慕,因为颈长可以享受更多的徐徐下咽之感,此谓之馋,“馋”字在外国语中无适当的字可以代替,所以讲到馋,真“不足为外人道”。有人说北平人之所以特别馋,是由于当年的八旗弟子游手好闲的太多,闲就要生事,在吃上打主意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各式各样的零食小贩便应运而生,自晨至夜逡巡于大街小巷之中。
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这与平剧有无关系,其抑扬顿挫,变化颇多,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细听小贩的呼声,则有直譬,有隐喻,有时竟像谜语一般耐人寻味,而且他们的吆喝声,数十年如一日,不曾有过改变。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现在让我就记忆所及,细细数说。 首先让我提起“豆汁”。绿豆渣发酵后煮成稀汤,是为豆汁,淡草绿色而又微黄,味酸而又带一点霉味,稠稠的,混混的,热热的。佐以辣咸菜,即“棺材板”切细丝,加芹菜梗、辣椒丝或末。有时亦备较高级之酱菜,如酱萝卜、酱黄瓜之类,但反不如辣咸菜之可口。午后啜三两碗,愈吃愈辣,愈辣愈喝,愈喝愈热,终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止。北平城里人没有不嗜豆汁者,但一出城则豆渣只有喂猪的份,乡下人没有喝豆汁的。外省人居住北平三二十年往往不能养成喝豆汁的习惯。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其次是“灌肠”。后门桥头那一家的大灌肠,是真的猪肠做的,遐迩驰名,但嫌油腻。小贩的灌肠虽有肠之名,实则并非是肠,仅具肠形,一条条的以芡粉为主所做成的橛子,切成不规则形的小片,放在平底大油锅上煎炸,炸得焦焦的,蘸蒜盐汁吃。据说那油不是普通油,是从作坊里从马肉等熬出来的油,所以有这一种怪味。单闻那种油味,能把人恶心死,但炸出来的灌肠,喷香!
媒体评论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像一朵花。
——冰心
读大学的时候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一下子就被梁实秋的《雅舍谈吃》给迷住了。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后来参加工作,拿着菲薄的工资,我专门去把《雅舍谈吃》里写到现在能找到的美食尝了个遍。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
我写短文的模范是梁实秋的文章,梁实秋很幽默,他影响了我很多。
——韩寒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虐中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余光中
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很好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周国平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季羡林
我再大一点,对近代文学史有了兴趣,发现梁先生也和人吵过架,在整个社会都淹没在一种声音的时候,梁先生对文学自由坚持的声音犹如繁星中让我们看到了一轮新月。
——林清玄
梁教授待人接物,无一不胜过壮年人,他生活有规律,守时,爱惜光阴和进取的精神,许多年轻人也要自叹不如。每次见到梁教授,看他温文儒雅的笑容,聆听他的北平乡音,谈人生,谈文学,甚至说笑话。他那充满睿智的见解,实在令人钦佩。
——小明(台湾地区作家)
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梁锡华(香港作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