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认知心理学
⊙正版图书,库存5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
19.88
5.0折
¥
3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德)威廉·冯特|责编:陈园|译者:王彦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
ISBN9787550034303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30796397
上书时间2024-03-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Chapter 1 开端:对知性的好奇
1.认知的构建——自我意识
2.对“理性”地再认知
3.认知中的感性可取吗?
4.意向性:唯心、唯物之争
5.心理结构中的“逻辑”
Chapter 2 感知:对心智的分析
1.感知:“心理”还是“物理”?
2.能够具现的“感觉”
3.“孤独”的赋义——感知
4.会“骗人”的感官
5.该怀疑还是确信?——自我认知
6.用“身体”认识世界
7.具身认知:“身体”也有情绪
Chapter 3 感觉:对肢体的掌控
1.低级?高级?——感觉的高下之分
2.节拍:并不单调的感觉
3.寻找和谐的声音——听觉
4.色彩:百闻不如一“见”
5.三原色?四原色?
6.“色彩缤纷”——光觉
7.色彩也有“余音绕梁”
8.非黑即白?——色彩的对比现象
Chapter 4 意志:对情绪的了解
1.认知也会“Miss”
2.情感也有“定性”
3.记忆与认知孰轻孰重?
4.认知偏差:罪魁祸首是“情感”
5.情感的“羁绊”——意志
6.意志和情感可以“兼得”
7.“意商”——比情商更重要的存在
8.万物起源?——意志的因果关系
Chapter 5 反射:对人体机能的“动感”反应
1.肌肉感觉:实时“定位”系统
2.运动感觉:“做功”的准确性
3.练习——空间排列的肌肉记忆
4.刺激“孕育”反射
5.反射运动也有目的?
Chapter 6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1.舞台幕后的“导演”——意识
2.意识中存在多少个观念?
3.观念:“清晰”又“模糊”
4.统觉的“跟随者”——情感
5.意识的“自我”活动——被动统觉与主动统觉
6.注意的起伏:意志的感官“刺激”
7.意识“节奏”划分
Chapter 7 联想:对事物的联系把握
1.观念联想:记忆的回忆活动
2.同化:记忆的“AI智能”
3.同时联想:一种“混合”记忆
4.相继联想——“虚拟”中的现实
5.认识与再认——联想的简单形式
Chapter 8 反映: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1.情绪:先天性的“刺激”模仿
2.冲动:目的思维观念的随意活动
3.个体与群体——意志之差
4.认知还是认可?——社会认知层面上
5.由表及里认识他人
Chapter 9 本能:对自我意识的“失控”
1.本能行为:一种复杂的冲动反射理论
2.潜意识的呼唤——人类的“智慧”本能
3.模仿实践与先天的反射“共性”
4.本能的三种“手段”——实践、模仿和遗传
5.本能的“物种”关联 :人类与动物
内容摘要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冯特心理学体系注重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结构、要
素及其组合规律。整个体系由个体与社会心理学两部分构成。个体心理学注重研究个人意识;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本书详细介绍了威廉·冯特创作本书的缘由和过程,并且介绍了威廉·冯特对认知心理学的探索和理解,深度剖析认知心理学中的各个方面,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威廉·冯特的心理学思想和理论。
精彩内容
1.认知的构建:自我意识不论是哪个时代,心理学在反应哲学体系中的冲突行为时都表现得极为重要。因为我们进行心理研究的缘故,所以自然而然地便对自己的心理生活也产生了影响。人格
理论隐含着对人性的哲学假设。
科学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追求最大限度的确定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凯利一开始建构其理论时就显得与众不同。他既反对精神分析的本能决定论,也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凯利对人性采取了独一无二的假设——人是科学家。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利用已知世界对未知世界进行假设,然后不断检验假设,逐渐达到对未知世界的确定性的把握,从而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以便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测。凯利指出,所有的人都像科学家一样,都试图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稳定自己的人生
,寻求一种安全感。人的一生就是预期和控制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周而复始。这一发现使得凯利确信人就是科学家,人如
同科学家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些关于世界的推测和预期,这些推测和预期指导着个人去与人或事件打交道。如同客观世界中发生的事件一样,个人的推测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推测同样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都倡导决定论的思想,前者倡导
本能决定论,后者倡导环境决定论。但凯利坚决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决定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既不是由本能的欲望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的强化决定的,人的行为的根本目的是预测。按照行为主义理论,趋乐避苦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当它获得强化时就会使一个人感到满足。但是,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这种行为的动力获得强化反而会使一个人形成某些不良的情绪,比如一个自以为幼稚的人实际上对自己有一个成熟到幼稚的建构,而他是用幼稚的一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的,并通过这个建构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有一天,某个长辈说这个人并不幼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还算中规中矩,于是这个人重新开始对自己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自己的思想与当下的认识是相符合的。按照行为主义的理论,这就是强化,他应该感到快乐。但实际上,这个人会变得十分焦虑,原
因很简单,他的预测失败了。
如果我们按照幼稚的建构进行预测,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应该很糟糕,但是情况并非这样,因此他感到烦恼、恐惧。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要去做些什么,或者继续检验自己的假设,或者改变自己的假设建构,然后重新进行预测。
关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间,曾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自从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就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代。但更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早期。进一步的,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是否代表着与现代主义的彻底决裂,或者后现代主义是否是现代主义逻辑的继续还有不同意见。
尽管现代主义也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但现代主义者的阐述,在它最基础的观念里,涉及人性的解放,这一点可以通过消除非理性与愚昧达到。在现代状态下,至高无上、理性、意识、逻辑和协调都被集中起来,作为人类活动的规则。
后现代主义自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传统。它其实代表着艺术家、知识分子、音乐家、建筑师等人工作的集合。
后现代状态是指一个时间段,此时人们开始怀疑现代主义者是否在通过道德的要求和传统的习俗努力解放着人类。
例如,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德声称,现代主义的解放计划,通过政治的、社会的、唯灵主义的根本的和元叙述的世界观继续前进着。他经常引用的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是:不相信元叙述。
某种程度上,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系统阐述一个计划,它可能会招来现代主义思想的批评。德里达曾因阐述突
破刻板的二分法的解构计划而受到赞赏。例如男人与女人,通过一种双重的颠倒二分法的过程(使女人比男人受到优待,而不是男人比女人受到优待),然后再将女人登记为阐述一种关键反应的术语。而不是去寻求一种统一性和封闭性,这是现代主义者的目标。
解构的目标是开拓所有可能的选择和临时的意义。因此,批评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者的目标是:并非要为这些伟大的元叙述主义阐述一个一劳永逸的选择。相反,举例说明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叙事主义更能建立起任何坚固的立场就是为了解构它们。后现代主义也想要恢复被现代性的元叙述主义排除出去的东西,如非理性、直觉、情绪、
传统、个人经验等。这就是为什么后现代说它们被边缘化、被忽略、被剥夺权力,脱离了轨道的原因。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