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全本珍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全本珍藏)

⊙正版图书,库存5万,每日上新,择优发货~

21.89 4.4折 4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郝勇

出版社江西美术

ISBN9787548068945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0711249

上书时间2024-03-13

书读纵横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识人篇
商汤辨味识伊尹002
周文王打猎求子牙003
子产识伯石006
姑布子卿识别赵襄子007
燕昭王屈尊抬贤008
齐威王巧识即墨大夫和阿地大夫010
楚庄王嬉游辨忠臣012
孟子辨识人才014
楚文王知贾禧015
孟尝君重用鸡鸣狗盗之徒016
九方皋相马017
淳于髡知才日荐七贤019
公孙痤识别商鞅020
刘邦识萧何022
刘邦巧识陈平023
刘邦识别郦食其025
汉文帝军营识将027
汉武帝识颜驷029
魏勃扫门求见031
刘备识庞统032
孙权识别伪人才034
刘备求贤知卧龙036
郗超重大义举谢玄037
蔡邕对王粲礼遇有加039
拓跋嗣器重陆俊040
唐太宗阅卷识马周042
唐太宗求贤若渴044
魏征敢于进谏赢得信任045
武则天重用狄仁杰047
武则天识上官昭容048
玄宗识宋璟050
赵匡胤以细节评判人才051
宋太祖识秦再雄052
吕蒙正识人054
宗泽慧眼识岳飞055
成吉思汗以诚信识人057
元世祖用郭守敬治水059
朱元璋礼贤下士引人才060
朱元璋南下徽州网罗人才062
朱元璋微服私访遇贤才064
刘基知人又自知065
张居正识人重实绩066
杨溥为国举荐贤才067
周元素善识人之性069
康熙识人重才更重德071
康熙南巡考察于成龙073
择才篇
管鲍之交076
勇士反被勇士伤079
晋文公尽释前嫌081
郑穆公封牛贩子当军尉083
工之侨卖琴084
孙叔敖和虞丘子087
孤独的楚灵王089
知人善任091
释鹿得人092
魏文侯择相094
魏文侯改革世卿世禄制095
平原君荐贤不计私怨097
毛遂自荐099
王翦灭楚101
萧何月下追韩信102
蒯通善辩105
汉武帝独尊儒术107
汉昭帝信任霍光109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111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113
口吃将相116
吕布的下场118
“王与马,共天下”120
宇文泰择苏绰123
专任不疑,精兵恃勇125
选错接班人,隋亡在眼前126
李世民信任尉迟敬德128
李纬改任130
狄仁杰力荐张柬之132
郭子仪不计私怨荐光弼133
宋神宗不耻下问得安石135
王旦为何荐李及137
忽必烈访隐逸成霸业138
朱元璋的民意测验法140
李建成纳谏重用冤家谢叔芳142
明熹宗让袁崇焕领兵抗金144
史可法的中举147
任人篇
任用“八元”与“八恺”国泰民安150
莫敖子华论社稷之臣151
姚贾为上卿153
郑子皮举荐子产154
秦穆公迎接败军之将156
齐景公用将授权抵外侵158
赵惠文王用小管家制秦王161
秦昭襄王不疑范雎164
楚怀王信谗,毁才辱国166
刘恒屡次提升敢谏的张释之168
汉文帝醒悟赦魏尚169
汉武帝打破成规用卫青171
张释之论忌用夸夸其谈者173
汉光武帝压邪扶董宣175
刘秀不拘一格用人才178
刘秀示信解疑180
重用奇才转危为安181
刘备礼待张松进西川183
齐武帝用人不计门户186
拓跋弘用奴当刺史188
唐太宗按功绩封授官爵190
唐太宗容忍罪臣留后191
多种方法重用人才193
李隆基用被流放的张说为宰相194
唐玄宗容得韩休196
功盖主不疑,位极众不嫉197
知人善用,以愚困智199
宋太宗重大节用吕端201
宋仁宗提升小兵狄青203
赵构纳奸辱国205
元世祖封十八岁的安童为丞相208
朱元璋老少参用211
育才篇
伊尹义辅太甲214
楚王揽过大得人心215
范武子教子217
韩献子与穆子育才218
叔向恭贺韩起220
靖郭君与儿说221
苏秦使计教张仪223
齐王与稷下学官225
孟尝君顺势育才226
飞卫训练纪昌228
薛谭学讴229
汉武帝育弗陵231
汉宣帝树楷模育才232
孙权劝吕蒙读书234
老汉育周处235
隋文帝多元树楷237
李渊平等奖军功238
李世民教育太子240
武则天大度育贤241
王维苦心育韩干243
韩愈助贾岛245
唐宣宗问政绩鼓励人才246
郭进不杀军校247
范仲淹助孙复249
宋仁宗苦心炼人才251
司马光单育刘器之252
王安石抱病护贤才254
王安石顺势教育苏东坡255
金世宗身范育人257
刘南垣教训弟子258
戚景通严以育子260
康熙开设博学鸿词科261
穆彰阿培育曾国藩263
张兆栋秉公护才266
李更生跪董门267
御人篇
给予不在多寡270
管理者的胸怀271
吸吮脓血为哪般272
孟尝君沉浮不惊273
要有严明的法制法规274
不能忽视小人物275
施惠于民得民心276
魏齐滥施刑罚逼走良臣277
驾驭好睿智的千里马278
把别人的权力送给别人281
学会恰当地分工283
奖励主动工作的人284
让下属各司其职286
推赤心送到人腹中287
处事不公,外忌内宽288
法外有情289
赏不逾时290
曹操焚书稳军心291
孙权忆兄遗嘱问公瑾292
孙仲谋数伤敬美酒294
治国无能暴虐有余295
刘备故把阿斗摔马前298
无辜笞将终遭殃299
御人无方,群贤毕至又奈何301
尽可能多地发动下属的力量303
不痴不聋,不为家翁306
不妨来些“小恩小惠”307
后唐庄宗出尔反尔失信用308
李从珂骄兵不治失天下309
恩惠应该一点儿一点儿地赐予311
区别对待不同的人才312
不忽木让相护相313
俞大猷揽过自责315
皇太极重奖萨木哈图激励将士316
用威不如用恩317
学会恰当地授权320

内容摘要
本书以历朝历代成就大业者的故事为蓝本,一一讲述贤者用人的智慧:齐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秦始皇重用韩非、李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刘邦掌控张良、韩信而成为西汉的开国之君;刘备以隆中对识得诸葛亮,而成就“三分天下”之势;唐太宗采用“慎择”的用人方式,终有“贞观之治”的盛景;朱元璋凭借自己的真诚感动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刘伯温,使他终归自己帐下……举不胜举的领导者展示着他们高超的用人艺术。
用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讲方法、讲艺术才会有更佳的效果。

精彩内容
功盖主不疑,位极众不嫉唐代宗年间,大将郭子仪掌握朝廷的重要兵权,皇帝派太监鱼朝恩作为监军跟随郭子仪的大军出行。鱼朝恩这个人是个心胸狭窄、唯利是图的家伙。他看到郭子仪手握重兵,一心想把郭子仪置于死地,自己掌握兵权。于是就处处跟郭子仪作对,在朝廷中掀起了一阵阵的风雨。他曾经趁着郭子仪戍边在外,暗地里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把郭子仪父亲的尸骨都挖了出来,散在坟墓周围。郭家上下气愤不已,都知道这肯定是鱼朝恩那个小人干的,于是就给郭子仪写信告诉他这件事情,郭子仪当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但是郭子仪并没有丧失理智,而是写信告诉家里人,此事不要声张,即使知道是谁干的,也不要找他报仇,好好掩埋父亲尸骨就行了。
过了一段时间,郭子仪奉皇帝命令回朝。朝廷里的大臣们以为郭子仪回来了,肯定不会饶了鱼朝恩这个小人,那时候朝廷又要掀起一场大风暴了。代宗也害怕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就亲自到郭子仪府上安慰他。郭子仪哭着说:“我在外面行军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家的坟墓,我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别人挖了,这是报应啊,我怪不得他人。”鱼朝恩看到郭子仪这样处理这件事,心中存有一丝不安,感觉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于是就邀请他同游章敬寺,以表示友好。此时,宰相元载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也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他害怕鱼朝恩会趁此机会拉拢郭子仪,那时候他们两个人如果联合起来,自己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于是,元载就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恩没安好心,他准备谋杀您,您千万不要赴约啊。郭子仪手下的将士们听到了这个消息,也都认为鱼朝恩不可能就这么容易放弃和大将军作对,建议郭子仪赴约的时候一定要带上一队卫士。
郭子仪却不听信这些谣言,只带了几个家奴,很轻松地去赴约。他对部将们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谋杀我呢?如果他真的是受了皇帝的命令来对付我,那我又怎么能反抗呢?”说完,就带着家奴去章敬寺赴约了。鱼朝恩见到他带来的几个家奴个个神情戒备的样子,就问郭子仪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郭子仪如实告诉他说:“有人传言,你要谋害我,所以我就多带了几个家奴,如果真的有事,就不劳你动手了,我这些家奴就可以了。”郭子仪这样坦白,令鱼朝恩十分感动,他含着泪水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郭令公您这样忠厚待人的大好人,这种谣言,实在叫人不能不起疑心。
郭子仪晚年闲居家中,忘情声色来消遣岁月。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未成名。
有一天,卢杞前来拜访郭子仪,他正被一帮家里所养的歌妓包围,得意地欣赏玩乐。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的女眷,包括歌妓都退到客厅后面的屏风后,不准出声。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日里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说说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人长得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女人最爱笑,没事也会笑一笑。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青脸,你们肯定会笑话他,他就一定会怀恨在心,一旦日后他得了志,你们和我的儿孙,就都要遭殃了。”果然,不久以后,卢杞就做了宰相。凡是过去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人,他一个都不放过,一律都不能免掉杀身之祸。只有对郭子仪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趋于保全,认为郭子仪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之恩的意思。据历史记载,郭子仪八十五岁而终。他所提拔的部下中,幕府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他的八子七婿,皆显贵于当时。
【悟在当下】巧妙处理同级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历代功臣,能够做到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实在太难得了。这都是郭子仪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做人做事,管理和处理同级、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时充满智慧、巧于应付的结果。
同样,现代社会,人们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作为管理者就更该注意如何处理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合理使用他们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把自己和人才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才能使他们死心塌地地为你效力,或者才能使他们不至于和你捣乱,跟你作对。
知人善用,以愚困智南唐广陵人徐铉、徐锴兄弟和钟陵的徐熙,号称“三徐”,他们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气,三个人都是见多识广、知识渊博、通达古今的人才。虽然他们身在南唐,但是他们的名声却已经传到了北宋朝廷那里,可见三个人的名声是多么的响亮。而这三个人中,又以徐铉的名声最高。
有一年,南唐派徐铉作为使者,来给北宋纳贡,北宋朝廷按照惯例要派官员去做押伴使。这下可愁坏了宋朝的大臣们,因为他们都担心自己的辩才不如徐铉,生怕被选中,丢了北宋王朝的脸。因而各个战战兢兢,整日坐卧不宁。宰相赵普更是着急,因为选派押伴使的任务是由他负责的,如今选不出一个比徐铉高明的人,如何向皇上交代呢?赵普一连几天都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他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宋太祖请示。
宋太祖看到赵普为难的样子,笑笑说:“你不必着急,我大宋朝人才济济,难道还找不到一个比徐铉强的人吗?这件事情你不必担心了,你且退下,我自己来选。”赵普遵照宋太祖的旨意退了下去。在大殿外焦急地等候。过了一会,只见皇帝身边的一个宦官从大殿中出来,高声喊道:“殿前司听旨。”那人就赶紧跪下来准备听旨,那宦官打开圣旨,念道:“皇帝诏曰,命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即刻呈上来……”那殿前司也不明白皇帝要他写这些人的名字到底是为什么,也只好奉旨行事。写好之后,宦官拿着名单送给宋太祖。
宋太祖瞥了一眼名单,根本不仔细看,就拿起笔,随便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说:“就是他了。”说完就宣读圣旨,任命这个人为押伴使。赵普看得目瞪口呆,不知道皇上究竟打的什么算盘,但是他也不敢再请示,连忙催促那人赶快动身。这几天为了选押伴使已经耽误了,丝毫没有耽搁的时间了。
这个被选中的殿中侍者根本不知道“押伴使”到底要做什么,平时虽然也听说过这个名词,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却不甚清楚,旁人也没有跟他做具体解释。没有办法,皇上的旨意已经下了,他只能去执行。殿中侍者和徐铉一同乘船驶往宋境。一路上,望着沿岸的美景,徐铉不禁文思泉涌,不停地吟诗作画。而且他的词锋如云,果然是个高超的辩才。把自己所有的本事都拿了出来,周围的人都被徐铉的才华所折服。而那个殿中侍者,因为根本不识字,所以徐铉所说的对他来说无疑是对牛弹琴。但是他又不能表现出不懂的样子,只好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徐铉一时看不出他的底细,越发喋喋不休,极力与他交谈。可是这个殿中侍者依然不发表任何言辞。一连几天,那人都不与徐铉争辩,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却依然不能使这人开口争论,徐铉实在太累了,没有办法,他只好也不吭声了。
就这样,这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成功地完成了此次任务,大宋朝不但没有丢人,反而使徐铉因为摸不清宋朝押伴使的底细,而感到很懊恼。
【悟在当下】“用愚者对付智者”的用人策略大家可以想想看,当时北宋人才济济,名儒众多,如果找几个论辩之才,应该是相当容易的。根本不用害怕一个徐铉。为什么宋太祖还要这么做呢?其实作为大国之君的宋太祖用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兵家的上策。
宋太祖派殿中侍者做押伴使,是以愚困智。用愚者去对付智者,以至于智者无法理解,如果是智者与智者较量,彼此就会谁也不服气,结果可能会闹得很不愉快。由此可见宋太祖用人的高明之处。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能够识别人才,更要学会用人的策略。
宋太宗重大节用吕端君主用人,需要在大节小节、大事小事之间权衡,要抓住根本,不拘小节,宋太宗对吕端的识别和任用就是如此。
吕端心有大略,赵普对他的评价是“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当时吕蒙正为相,宋太宗想用吕端代替他。有人反对,说吕端为人糊涂,并列举了事例。宋太宗坚持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却不糊涂。”于是决心擢升吕端为相。宋太宗在皇苑大宴群臣,兴奋之中做钓鱼诗一首,其中有一句是:“鱼饵全钩深未达,真溪须问钓鱼人。”寓意明确要擢升吕端,几天之后,宋太祖就颁布诏令以吕端代替吕蒙正为相,并明令“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不久,西夏李继迁屡次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保安军俘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痛恨李继迁,准备将他的母亲处死,于是就单独召见寇准来商议这件事情。商量好后寇准退出,路过吕端办公的地方,吕端看见寇准的神态,便知道他去见皇上肯定是去商讨大事去了,于是就拉住寇准询问:“皇上刚才和你商议的事情,皇上有没有特别交代让你不要跟我吕端说?”寇准说没有,吕端继续说:“有关边界上的一般事务我吕端一般不去管;但是如果关系军国大事,我吕端身为宰相,不能不知道。”寇准于是向吕端讲述事情的原委。吕端说:“皇上打算如何处置这件事?”寇准说:“皇上打算在保安军北门外将李继迁的母亲斩首示众,以惩戒李继迁的叛逆!”吕端听后,神色大变,忙说:“此事万万不可这样处置,这样做实在不是正确办法。你先不要着急执行皇上的命令,容我再向皇帝禀奏。”说着,就急忙去拜见宋太宗。吕端对宋太宗说:“当年楚汉相争,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想以此来要挟刘邦。刘邦不以为意地说:‘我与你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你要烹杀他,那么就请分一杯肉羹给我吧。’可见,这些人是不顾什么亲情的,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徒。陛下今日您要杀掉他的母亲,明天就能够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将他彻底消灭,那不是进一步激起他的仇怒,让他死心塌地与太宗您作对吗?”宋太宗觉得吕端说得有道理,也为自己的鲁莽感到后悔,于是连忙问:“那应该怎样处置这件事情呢?”吕端说:“按我的想法,应该把她安置在延州,善意对待,好好地供养她。这样,可以牵制李继迁,虽则不一定马上引他投诚归降,但毕竟可以牵动其心,况且他母亲的生死命运操纵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可以进退自如了。”宋太宗听后,连连拍着自己的大腿说:“太好了,如果不是你,差点误了大事!”当即决定按照吕端的建议做。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病死在延州不久,李继迁也病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上表归顺了宋朝,从而证明了吕端主张的正确。
吕端敏感地觉察到皇帝与大臣密商军机大事,以宰相之职不肯放过,主动干预,以正确主张纠正既定决策,而且为历史证实其高明,由此更证明太宗从大处看人,棋高一筹。
【悟在当下】用人时抓住根本,不拘小节
做大事的人,往往不注意小节。只要他在大事上不糊涂,能够办大事,那么细节上的毛病是可以容忍的。就像故事中的吕端一样,虽然大臣们反映他为人糊涂,但是宋太宗清楚,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却不糊涂。而事实也证明,宋太宗的判断没有错。
我们在用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即使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欠缺,也是可以用的。这就要看用人者的本领了,要学会趋利避害。
宋仁宗提升小兵狄青北宋京城禁军里有个普通的士兵,名叫狄青。西夏的元昊称帝后,经常派人侵犯宋朝边境。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随着禁军被派往保安边境。保安的宋军多次败于西夏,守将卢守勤正为没有得力的领兵将而烦恼。狄青自告奋勇要求卢守勤让他去试一试。卢守勤同意了他的请求,让狄青带兵打先锋。
狄青带兵与前来侵犯的西夏兵交战。只见他把发髻打散,头上戴着铜面具,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人阵中,东刺西杀。西夏兵自犯境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披头散发、只露两只眼睛、横冲直撞的厉害枪手。他们见到他这副打扮就已经吓得冒冷汗,再加上狄青的勇猛杀敌,敌人就更害怕了。西夏兵不战自乱,狼狈败退,狄青大胜。
宋仁宗得知狄青获胜后,高兴极了,随即将狄青连升四级,还提拔了守将卢守勤。宋仁宗本来想在京城亲自接见狄青,但是因为西夏兵又侵犯渭州边境,狄青应调去抵抗,不得不取消对他的召见,只叫人将狄青的画像送给宋仁宗看。
狄青受到皇上的赞赏和提拔后,更加苦练箭法,英勇杀敌。他先后参加了二十五次抗击西夏侵犯的战斗,受伤八次,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西夏兵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战而逃。
宋仁宗见西夏军对陕西边境侵犯频繁,派范仲淹去陕西加强防守。范仲淹到任后,听到传奇人物狄青英勇抗敌的事迹,很为欣赏。于是,就立即召见他。范仲淹发现他果然是个聪明过人、机智勇敢的将领。但是也发现狄青识字不多,学识较浅,于是便送给他一些兵书,鼓励他多读书。
狄青接受了范仲淹的教诲,利用闲暇时间,废寝忘食,早起晚睡,刻苦阅读兵书。不久对秦汉以来的一些名将的兵法,能背诵如流,运用自如。他在与西夏的交战中,根据兵书上的指引,结合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百战百胜,人称“常胜将军”,受到范仲淹的多次奖赏和提拔。
宋仁宗听说狄青作战有勇有谋,又苦读兵书的事情后,就把他调到了京城,封他为马军副都指挥。
【悟在当下】大胆任用“无名小卒”狄青从一个小兵,逐渐升为马军副都指挥,都是卢守勤、范仲淹、宋仁宗一步一步提拔的结果。狄青虽然地位低,但是具有比较强的指挥杀敌的能力,而且英勇善战,宋仁宗就大胆地提拔他,事实证明,宋仁宗等人没有看错,狄青果然是个将才。
作为一个领导者,就该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其实普通人中也有很多有才华的人,只不过他们没有被发现和使用罢了。一旦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发出灿烂的光芒。作为有才干的人,也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才能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赵构纳奸辱国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攻克北宋都城汴州,将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俘虏,并将皇宫内的金银珠宝、甚至连皇帝的妃子们也一应掠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随后,金国在大宋扶植张邦昌为傀儡皇帝。
金兵走后,张邦昌没有了金兵做后盾,无法控制局面,朝廷官员群起反抗张邦昌,张邦昌没有办法,只好迎接宋钦宗的弟弟,当时在河北招募士兵的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之为南宋,赵构也就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赵构称帝后,宰相李纲和老将宗泽等大臣,都不止一次地向赵构上书,请求要雪洗“靖康之耻”,兴兵报仇。可是,赵构心里却不这么想,他知道他这个皇帝来自国难当头之际,要想牢牢保住自己的皇位,恐怕不容易。他觉得兴兵容易,但是打仗就难了,万一打不赢,岂不是丢人,那恐怕朝臣们就不会信服自己,自己也就失去威望,皇位就难保了。如果真的打赢了,就更难办了,那时候,钦宗回来了,按理应该把皇位还给钦宗,但是自己又向往至高无上的权力,岂能就这么简单地把皇位还回去。赵构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能轻易发兵。面对大臣们一个接一个的劝谏,他既不反对,也不接受,打算拖延他们,得过且过,况且皇宫中骄奢糜烂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有一天,御史中丞秦桧带着自己的家人从金国回来了。虽然他们表现得十分狼狈,好像是从金国历尽艰辛逃回来的样子,其实他被掳到金国后,就投降了金国,金人认为他是诚心投降,就派他回来做内应。为了骗取高宗的信任,他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一堆谎话,让高宗相信他是逃回来的,而不是叛变了。
高宗信以为真,连忙说:“朕自从接任皇帝以来,没有一天不是想着兴兵伐金的,但是又一想自己刚刚接下了这一大摊子的事情,害怕出兵之后,两帝难保,真是左右为难啊。爱卿从金国那边刚刚回来,一定知道金国的一些详细情况,你为朕出出主意吧,朕到底该怎么办呢?”说着,装出了一脸难色。
秦桧从高宗的话中听出,其实高宗一点都不想兴兵,只不过是在给大臣们做戏,就连忙说:“陛下深思熟虑,真的是英明啊!如此明君承袭大统,实在是大宋江山和大宋子民的福气啊。臣以为当今只宜用缓兵之计,暂且与金人议和为好。这样,皇上您就有足够的时间整顿朝廷,又可以保证两帝的平安,让万民享受太平。”高宗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十分高兴地说:“秦爱卿所言极是啊!”可是,众大臣们却极力反对议和。老将宗泽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