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
  • 《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
  • 《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

300 3.1折 980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常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水龙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16-2

上书时间2024-11-18

胜达书业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程水龙
  •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8
  • 版次 1
  • ISBN 9787550636682
  • 定价 98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564页
  • 字数 1250千字
【内容简介】
《东亚版本考述》一书,荟萃了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历史上《近思录》文献的六百余种代表性版本,剖析版本递序、分辨版本源流、详解版本形态、判断版本价值,体例 科学,考辨详尽,文献丰富,判断精准。并配以精美全彩图录一册,便于读者直观感受。本书是对东亚范围内《近思录》文献版本的集中整理,是研究《近思录》的可靠工具书,不仅 有助于学者进一步明晰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梳理《近思录》在版本流变异同中的细微嬗变、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还能启发学者思考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本土化接受过 程,从而为研究东亚历史的文化交流提供崭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程水龙,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完成专著3部与古籍整理300余万字,曾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 届世界朱氏联合会国际青年学者朱子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目录】
嚴佐之

2021年4月目録《近思録》東亞版本考述目録

上册

序1

插圖目録1

緒論1

一、 現存《近思録》文獻的東亞版本概况7

二、 《近思録》在朝鮮半島的接受與傳播 29

三、 《近思録》在日本的傳播與本土化 43

四、 《近思録》系列文獻流佈至東亞的概况 56

五、 《近思録》在東亞的學術地位與影響 67

附録:《近思録》在歐美的傳播 86

上編:《近思録》中國版本考述

第一章《近思録》原文本的産生及其版本 

第一節《近思録》的編纂與流佈 

一、 《近思録》的編纂者

二、 《近思録》的編纂與修訂

三、 《近思録》編纂的獨特性與典範性

四、 南宋時期的《近思録》傳本 

第二節現存《近思録》原文本版本考 

一、 《近思録》原文本明代版本考述

二、 《近思録》清代吕留良家刻本源流考第二章《近思録》代表性注本版本源流考 

第一節葉采《近思録集解》版本考述 

一、 葉采集解《近思録》的宋元刊本 

二、 《集解》明刊本與《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傳本

三、 葉采《近思録集解》在清代的傳本 

四、 附論:《宋元學案》所載兩位“葉采”考辨

第二節江永《近思録集注》版本考述 

一、 江永《近思録集注》的抄本 

二、 江永集注《近思録》附《考訂朱子世家》傳本考 

三、 王鼎校次本《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傳本考

四、 江永集注《近思録》江蘇書局傳本考 第三章續仿編《近思録》的代表性著述版本考

第一節續《近思録》版本考述

一、 蔡模《近思續録》《近思别録》版本考述 

二、 佚名《文場資用分門近思録》宋刻本考述

三、 佚名《近思後録》宋刊本考述

四、 清劉源渌《近思續録》及其傳本考述

五、 清鮑桂星、何鴻器輯《續近思録》考述

六、 清鄭若羲《續近思録》本考述

七、 清杜培誠《近思續録》道光年間刊本考述

第二節“五子近思録”系列版本考述

一、 明錢士升《五子近思録》版本考

二、 清汪佑《五子近思録》及其傳本考

三、 清施璜《五子近思録發明》及其傳本考

四、 清孫嘉淦《五子近思録輯要》及其傳本考

五、 李元緗《五子近思録隨筆》版本考

六、 附論:《四庫全書》不收録《近思録》施璜、張伯行注本的原因探究

第三節張伯行“三録”版本考

一、 張伯行《近思録集解》版本考

二、 張伯行《續近思録》版本考

三、 張伯行《廣近思録》版本考第四章《近思録》其他注本版本考

第一節南宋熊剛大、楊伯嵒注本考

一、 熊剛大《近思録句解》版本考

二、 楊伯嵒《泳齋近思録衍注》版本考

三、 附論:楊伯嵒生平考

第二節茅星來《近思録集注》版本考

一、 茅星來《近思録集注》抄本考述

二、 附論:論清初考證學對理學經典注解之革新第五章其他《近思録》注本與仿編本考述 

第一節《近思録》劄記及其他後續著述 

一、 南宋陳埴《近思雜問》版本考 

二、 明代江起鵬《近思録補》版本考 

三、 清初張習孔《近思録傳》版本考 

四、 清朱顯祖《朱子近思録》版本考 

五、 清李文炤集解《近思録》版本考 

六、 清黄叔璥《近思録集朱》稿本考述 

七、 清汪紱《讀近思録》版本考述 

八、 清陳沆《近思録補注》版本考 

九、 黄奭《近思録集説》抄本考述 

十、 郭嵩燾《朱子原訂近思録注》抄本考述

十一、 吕永輝《國朝近思録》清刊本考述

十二、 黑次珮氏《近思録復隅》稿本考述

十三、 張楚鍾《小學近思理話》清刻本考述

十四、 牛兆濂《讀近思録類編》清活字本考述

十五、 張紹价《近思録解義》民國活字本考述

十六、 管贊程《近思録集説》民國活字本考述

十七、 《近思録》文獻中尚待考證的版本

第二節明清“仿《近思録》文本”略考

一、 明高攀龍《朱子節要》版本考

二、 清嚴鴻逵《朱子文語纂編》版本考

三、 明清“仿近思録文獻”的其他文本考述

四、 現已亡佚的《近思録》文獻簡介下册

中編:《近思録》朝鮮半島版本考述第六章古朝鮮刊抄的《近思録》及其續仿編本

第一節李朝刊抄的《近思録》原文本考

一、 朱熹、吕祖謙合輯《近思録》李朝木板本

二、 《近思録》朝鮮李朝筆寫本 

第二節李朝刊抄的中國學者《近思録》續仿編本考

一、 蔡模《近思續録》《近思别録》李朝版本考

二、 汪佑《五子近思録》李朝版本考

三、 施璜《五子近思録發明》李朝筆寫本第七章古朝鮮刊印的中國學者《近思録》注本

第一節葉采《近思録集解》朝鮮版本考述

一、 葉采《近思録集解》李朝活字本

二、 葉采《近思録集解》古朝鮮木板本

三、 葉采《近思録集解》朝鮮人筆寫本

第二節李朝刻印熊剛大、江永等人的注本考

一、 熊剛大句解《近思録》李朝版本

二、 江永《近思録集注》李朝筆寫本第八章古朝鮮學者的《近思録》注解本 

第一節李朝學者《近思録》“釋疑類”文本考 

一、 權橃《近思録考疑》文本 

二、 金長生、鄭曄《近思録釋疑》版本考述 

三、 李朝學者“考《近思録釋疑》類”文本

第二節對葉采《集解》進行質疑、辨析的文本考

一、 對《近思録》進行疑問與訓解的文本

二、 對葉采《集解》進行增删與辨疑的文本

第三節李朝學者的其他注釋本考述

一、 李瀷《星湖先生近思録疾書》李朝筆寫本

二、 朴履坤《近思録釋義》石印本

三、 金平默《近思録附注》李朝筆寫本

四、 徐壽錫《近思録增解》木板本

五、 金澤述《近思録集注》李朝筆寫本

六、 黄炳中《近思録東本唐本考證》筆寫本

七、 韓汝愈《近思録經義釋解》石版本第九章古朝鮮學者的仿《近思録》類文本

第一節名曰《續近思録》或《近思續録》的仿編本考

一、 名曰《續近思録》的仿編本考述

二、 名曰《近思續録》的仿編本考述

第二節名曰“某某子近思録”的仿編本考

一、 李度中《李子近思録》李朝筆寫本

二、 朴泰輔《海東七子近思録》李朝筆寫本

第三節名曰《近思後録》的仿編本

附説第十章古朝鮮學者關於《近思録》的問答、講義類文本

第一節李朝學者《近思録》問答類文本考述

一、 李滉《答某某問目近思録》文本

二、 朴世采《近思録問答》李朝木板本

三、 李世《近思録問目》李朝筆寫本

四、 金幹《近思録答問》活字本

五、 尹東洙《答李思齊問目》筆寫本

六、 鄭重器《對近思録策》李朝木板本

七、 金元行《近思録問答》李朝筆寫本

八、 趙承洙《近思録問答》李朝筆寫本

九、 蔡鍾植《近思録問辨》李朝木板本

十、 鄭載星《近思録發問》筆寫本

十一、 沈鶴焕《近思録問答》李朝活字本

第二節李朝學者《近思録》講義類文本考述

一、 尹鳳九《近思録講説》李朝木板本

二、 楊應秀《近思録道體篇講義》李朝活字本

三、 南景羲《近思録講義》李朝木板本

四、 柳徽文《近思録講録》李朝活字本

五、 李朝正祖《近思録講義》木板本

六、 李源祚《近思録講義》李朝木板本

七、 李鍾祥《近思録講義》李朝活字本

八、 柳重教《近思録講義發問》李朝活字本

九、 李根元《近思録講義發問》筆寫本

十、 金輝轍《近思録講義》李朝活字本

十一、 沈相龍《近思録講説》筆寫本

十二、 柳遠重《講説近思録》活字本

十三、 金克永《近思録講義》木板本

十四、 金鎮文《近思録講義》活字本

十五、 丁大秀《講近思録》活字本

十六、 沈相鳳《近思録講義》活字本

十七、 關於李朝《近思録經義》的文本考述

第三節李朝學者《近思録》劄記類文本考述

一、 朴知誡《近思録劄録》筆寫本

二、 朴長遠《近思録劄録》李朝木板本

三、 林泳《近思録讀書劄録》李朝木板本

四、 朴光一《近思録劄記》李朝木板本

五、 趙德鄰《近思録參考》李朝筆寫本

六、 朴泰漢《近思録劄記》李朝木板本

七、 林象德《近思録讀書劄録》李朝活字本

八、 金教行《近思録劄録》李朝筆寫本

九、 朴燦瑛《近思録劄記》李朝筆寫本

十、 姜必孝《近思録時習録》活字本

十一、 鄭裕昆《近思録抄説》李朝木板本

十二、 李震相《近思録劄義》李朝筆寫本

十三、 朴文鎬《近思録劄説》活字本

十四、 南昌熙《批奉姪太極圖解近思録疑目兼論立巖叔答説》活字本

十五、 權載奎《讀近思録首篇》活字本

十六、 金珠《金而晦近思録私劄講辨》活字本

十七、 李秉灝《讀金士文權正父講辨金而晦近思録私劄》木板本

十八、 金榥《近思録私劄》韓國活字本

十九、 李馥《近思録備忘録》筆寫本

下編:《近思録》日本版本考述

第十一章日本刊印的《近思録》及其續編本 

第一節日本刊印的《近思録》原文本考 

一、 山崎嘉訓點本源流考述 

二、 《近思録》其他日文訓點本考述

三、 無日文訓點的《近思録》版本述考

第二節日本刊印的《近思録》中國學者續仿編本考

一、 蔡模《近思續録》《近思别録》和刻本考述

二、 江起鵬《近思録補》日本抄寫本考述 

三、 汪佑《五子近思録》和刻本考述 

四、 嚴鴻逵《朱子文語纂編》和刻本考述 第十二章日本抄刻的《近思録》中國學者注本 

第一節日本刻印的葉采《近思録集解》系列版本考 

一、 卷端題署“葉采集解”的日本版本 

二、 葉采集解、吴勉學校閲《近思録》和刻本 

第二節日本刻印的《近思録》其他中國學者注本 

一、 陳埴《近思雜問》和刻本 

二、 熊剛大《近思録句解》和刻本、抄寫本 第十三章日本學者的《近思録》注本與仿編本 

第一節日本學者《近思録》注本考述 

一、 宇都宫遯庵《鼇頭近思録》版本考述 

二、 貝原篤信《近思録備考》版本考述 

三、 田忠勝信《近思録集解便蒙詳説》版本考述 

四、 澤田希《近思録説略》版本考述 

五、 中井履軒《近思録聞書》版本考述 

六、 溪百年《近思録餘師》版本考述 

七、 佐藤一齋《近思録欄外書》版本考述 

八、 安褧《近思録訓蒙輯疏》版本考述 

九、 金子霜山《近思録提要》漢文寫本 

十、 大澤鼎齋《近思録詳説》抄寫本 

十一、 東正純《近思録參考》漢文版排印本 

十二、 飯田伝一《近思録選釋》昭和三年印本 

第二節日本學者仿《近思録》體例續編本考 第十四章日本學者講讀《近思録》類文本 

第一節日本學者解説《近思録》文本考述 

一、 中村惕齋解説《近思録》的文本 

二、 櫻田虎門《近思録摘説》版本考述 

三、 張源祥編《近思録鈔》謄寫本考述 

第二節日本學者讀《近思録》劄記類文本考述 

一、 山崎闇齋《近思録講義筆記》稿本 

二、 伊藤維楨《讀近思録鈔》抄寫本 

三、 淺見絅齋的《近思録》“師説”與“筆記” 

四、 佐藤直方《近思録筆記》日文抄本

五、 三宅重固《讀近思録筆記》漢文寫本

六、 五井蘭洲《近思録紀聞》漢文抄寫本

七、 小出唯知《近思録會讀筆記》漢文寫本

八、 中井竹山《近思録説》漢文抄寫本

九、 宇井默齋《近思録筆記》日文寫本

十、 日原坦齋《近思録筆記》抄寫本

十一、 佚名《近思聽録》《近思道體首章之筆記》寫本

第三節日本學者《近思録》講義類文本考述

一、 剛庵獨録《近思録講義》日文寫本

二、 室鳩巢《近思録道體講義》漢文抄寫本

三、 若林强齋《近思録》講義的文本

四、 小野道熙《近思録講義》日文寫本

五、 中村習齋《近思録講説》漢文寫本

六、 稻葉默齋《近思録講義》日文抄寫本

七、 日原先生《近思録六有西銘講義》日文抄寫本

八、 《近思録講義》藤原兼原抄本

九、 内藤耻叟講述《近思録》《近思别録》本

十、 西晋一郎《近思録講義》日文印本

十一、 山崎道夫《近思録講本釋義》日文印本

十二、 其他尚待考訂的“講讀類”文本第十五章日本現代譯注的《近思録》文本

一、 加藤常賢譯《近思録》

二、 林泰輔譯《近思録》

三、 飯島忠夫譯注《近思録》

四、 秋月胤繼譯注《近思録》

五、 山崎道夫譯注《近思録》

六、 湯淺幸孫《近思録譯注》

七、 《朱子學大系》本《近思録》

八、 《新釋漢文大系》本《近思録》

九、 《近世漢籍叢刊》和刻影印本 

餘論:《近思録》傳本在朝鮮半島、日本間的流佈

第十六章韓國現存中國、日本的《近思録》傳本

第一節韓國現藏中國“《近思録》文獻”簡目

一、 《近思録》原文本 

二、 《近思録》注本 

三、 張伯行“三録”清代至民國年間的刻印本

第二節韓國現藏日本刊印的《近思録》文獻

一、 《近思録》及其日文訓點本 

二、 日本學者的注釋本

三、 葉采《近思録集解》日本刻本第十七章日本現存中國、朝鮮半島的《近思録》傳本

第一節日本現存中國“《近思録》文獻”簡目

一、 《近思録》原文本 

二、 《近思録》注本 

三、 張伯行“三録”清代刻本

四、 《五子近思録》系列版本 

第二節日本現存的朝鮮半島《近思録》傳本

一、 朝鮮王朝刊印的中國學者“《近思録》文獻”

二、 朝鮮王朝學者的“《近思録》文獻”

三、 朝鮮人姜沆寫本

第三節日本藏《近思録標題釋義》真僞辨

一、 汪道昆其人

二、 《近思録標題釋義》與《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比較 

三、 結論

第四節“《近思録》文獻”在朝鮮半島與日本間的交流概况 

一、 在《近思録》文獻流佈上朝鮮與日本互有往來

二、 朝鮮、日本的保存與再生可彌補中國相關文本的散佚結論

一、 東亞在朱學化進學路徑建構上存在共通性

二、 東亞對葉采《近思録集解》的推崇與質疑

三、 東亞“近思之學”的文獻構建與學術價值

四、 其他值得思考的問題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音序索引圖録插圖目録插圖目録

圖11朱熹、吕祖謙共撰《近思録》,明嘉靖六年賈世祥刻本83

圖12《近思録》,明嘉靖十七年吴邦模刻本86

圖13《近思録》,明嘉靖年間刻本89

圖14朱吾弼《重編近思録》,明萬曆三十五年朱崇沐刻本90

圖15《近思録》,明崇禎八年鮑懋度刻本94

圖16《近思録》,明崇禎九年張隽刻本97

圖17《近思録》,吕氏家塾讀本,清初刻本108

圖18《近思録》,吕氏家塾讀本,清初刻本108

圖19《近思録》,吕氏家塾讀本,清初刻本110

圖110《近思録》,清光緒十年三原劉氏傳經堂刻本113

圖111《近思録》,清初《朱子遺書》本116

圖112《近思録》,清初《朱子遺書》本118

圖113《近思録》,清刻本118

圖114《近思録》,《朱子遺書合編》本,清光緒十二年傳經堂刻本

122

圖115《近思録》,清嘉慶二十二年刻,道光三年印本123

圖116《近思録》,咸豐七年湛貽堂刻本126

圖117《近思録》,清咸豐十年徐樹銘校刊本130

圖118《近思録》,清同光年間猗氏方麓書院刻本131

圖119《近思録》,清同光年間猗氏方麓書院刻本書名葉131

圖120《近思録》,傅維森《端溪叢書》本,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134

圖21葉采《近思録集解》,元刻本142

圖22《近思録集解》,元刻明修本145

圖23《近思録集解》,明初刻本148

圖24《近思録集解》,明中期刻本149

圖25《近思録集解》,明正德十四年刻本151

圖26《近思録集解》,明嘉靖年間刻本153

圖27《近思録集解》,明末陸雲龍訂正本155

圖28葉采集解,周公恕類次《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嘉靖十七

年劉仕賢刻本162

圖29《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嘉靖十七年劉仕賢刻本163

圖210葉采集解,周公恕類次《新刊分類近思録》,明刊巾箱本

165

圖211《新刊分類近思録》,明代建陽坊刻本166

圖212葉采集解,周公恕類次,吴勉學校閲《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

明萬曆年間刻本168

圖213《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代建陽楊璧卿刻本170

圖214《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代稽古齋刻本171

圖215葉采集進,周公恕類次,吴中珩校閲《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

明末刊本172

圖216《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盛芸閣刻本174

圖217《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盛芸閣刻本書名葉175

圖218葉采《近思録集解》,清康熙年間邵仁泓校刊本177

圖219《近思録集解》,清□經堂刊本180

圖220《近思録集解》,清雍正年間三多齋重刻本181

圖221《近思録集解》,清康熙年間柯崇樸重刻本182

圖222《近思録集解》,清雍正三年尚義堂重刻本183

圖223《近思録集解》,清代在兹堂刻本184

圖224《近思録集解》,清乾隆元年培堂刻本185

圖225《近思録集解》,清乾隆五年刻本187

圖226《近思録集解》,清乾隆年間刻本188

圖227《近思録集解》,清光緒十年津河廣仁堂刻本191

圖228李振裕、高裔重編《重鎸近思録集解》,清康熙二十八年崇

正堂刊本194

圖229《重鎸近思録集解》,清刻本194

圖230葉采集解,朱之弼詮正《近思録原本集解》,清康熙十三年

刻本196

圖231《近思録原本集解》,清雍正九年修補印本198

圖232《近思録原本集解》,清代天心閣刻本200

圖233江永《近思録集注》,清嘉慶十二年婺源李承端刊本220

圖234《近思録集注》,清嘉慶十二年婺源李承端刊本220

圖235《近思録集注》,清道光五年婺源一經堂刻本226

圖236《近思録集注》,清道光二十四年大梁書院刻本228

圖237《近思録集注》,清咸豐三年醉經堂刻本230

圖238《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五年金陵書局刻本231

圖239《近思録集注》牌記,清光緒十四年山西濬文書局刻本232

圖240《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二十年河南學署刻本233

圖241《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二十七年書業德刻本234

圖242《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年間維新局校刊本235

圖243《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年間裕德局校刊本236

圖244江永集注《朱子近思録》,清末刻本237

圖245江永《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嘉慶十九年江西藩署刊本

240

圖246《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咸豐二年孫鏘鳴校刊本244

圖247《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同治四年望三益齋刻本246

圖248《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同治七年崇文書局重刻本248

圖249《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元年香山何璟重刻本249

圖250《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一年江西書局刻本251

圖251《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四年廣雅書局刻本252

圖252《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五年重刻本253圖253《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五年長安少墟書院重刻本

254

圖254《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八年江西兩儀堂刊本

255

圖255《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二十五年浙江官書局刻本255

圖256《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民國八年麗澤會重刻本256

圖257《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四部

備要》鉛印本257

圖258《近思録集注》,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刻本260

圖259《近思録集注》,清道光二十四年上海鴻章書局石印本(存疑)

262

圖260《近思録集注》刊記,清道光二十四年上海鴻章書局石印本

(存疑)262

圖261《近思録集注》,“清同治八年上海文瑞樓石印本”(存疑)

264

圖262《近思録集注》,清光緒十五年掃葉山房刊本265

圖263《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二十七年上海文瑞樓石印本266

圖264《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三十年蜀東善成堂刻本266

圖265《近思録集注》,民國十一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268

圖266《近思録集注》,民國十三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268

圖267《近思録集注》,民國十五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269

圖268《近思録集注》,民國十八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269

圖269《近思録集注》,民國十八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書名葉270

圖270《近思録集注》,王雲五編《萬有文庫》收録,民國十九年商務

印書館排印本271

圖271《近思録集注》,民國二十一年周氏師古堂刊《古訓粹編》本

272

圖272《近思録集注》,民國二十四年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排印本

273

圖273《近思録集注》,清末或民國年間上海文瑞樓石印本274

圖31熊剛大句解《近思續録》,《新編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元刊本

279

圖32蔡模《近思續録》,清康熙二十八年天蓋樓刻本287

圖33《近思續録》,清光緒三十一年張暜刻本290

圖34《近思續録》,清代正誼書院刻本291

圖35熊剛大句解《近思别録》,《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元刊本

293

圖36佚名《文場資用分門近思録》,宋刻本295

圖37佚名《近思後録》,宋刻本297

圖38劉源渌《近思續録》,清初抄本300

圖39《近思續録》,清康熙三十九年陳舜錫抄本305

圖310《近思續録》,清同治八年青州學署刻本309

圖311《近思續録》,清光緒十七年補刻本313

圖312鮑桂星、何鴻器《續近思録》,清道光十四年刻本315

圖313錢士升《五子近思録》,明崇禎五年刻本325

圖314錢士升《五子近思録》,清雍正二年梧齋刻本328

圖315汪佑《五子近思録》,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333

圖316《五子近思録》,清康熙三十三年金閶勤有樓刻本336

圖317《五子近思録》,清康熙三十三年金閶勤有樓刻本336

圖318《五子近思録》,清敦化堂刻本337

圖319《五子近思録》,清康熙、雍正年間刻本338

圖320《五子近思録》,清乾隆年間重刻本339

圖321《五子近思録》,清乾隆年間刻本339

圖322《五子近思録》,清代退思堂重刻本340

圖323汪佑《增補五子近思録詳解》,清代萃華堂刊本342

圖324《增補五子近思録詳解》書名葉,清刻本342

圖325《增補五子近思録詳解》,清同治十三年拾芥園刻本343

圖326施璜《五子近思録發明》,清康熙四十四年序刻本347

圖327《五子近思録發明》,清康熙年間英秀堂刻本349

圖328《五子近思録發明》,清康熙年間聚錦堂重刻本350

圖329《五子近思録發明》,清代世榮堂重刻本351

圖330《五子近思録發明》,清代嘉道年間李宗傳重訂本353

圖331《五子近思録發明》,清咸豐二年忠信堂刻本353

圖332《五子近思録發明》,清同治年間刻本354

圖333《五子近思録發明》,清光緒六年雲南書局重刻本355

圖334《五子近思録發明》,清光緒十四年新繁沈氏家塾刻本356

圖335孫嘉淦《五子近思録輯要》,清雍正五年刻本361

圖336《五子近思録輯要》,清雍正年間國子監刻本361

圖337《五子近思録輯要》,清同治十二年霞城書院刊本364

圖338李元緗《五子近思録隨筆》,民國十一年刻本366

圖339張伯行《近思録集解》,清康熙五十一年姑蘇正誼堂刻本

383

圖340《近思録集解》,清乾隆元年維揚安定書院刻本386

圖341《近思録集解》,清乾隆十三年尹會一重修本391

圖342《近思録集解》,清乾隆十三年之後的尹會一抄本393

圖343《近思録集解》,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誼書局重刻本395

圖344《近思録集解》,清末馬氏存心堂翻刻本396

圖345《近思録集解》,民國二十六年《國學基本叢書》本397

圖346張伯行《續近思録》,清康熙四十九年姑蘇正誼堂刻本408

圖347《續近思録》,清康熙年間姑蘇正誼堂修訂本410

圖348《續近思録》,清康熙年間刻本牌記兼書名葉411

圖349《續近思録》,清同治九年福州正誼書院續刊本414

圖350張伯行《廣近思録》,清康熙五十年正誼堂刻本416

圖351《廣近思録》,清康熙年間正誼堂修訂本418

圖352《廣近思録》,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誼書院重刻本419

圖353《廣近思録》,清光緒二十年河南學署刻本421

圖41熊剛大《近思録句解》,《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元刊本

425

圖42吴訥補注《近思録句解》,明宣德年間刻本431

圖43楊伯嵒《泳齋近思録衍注》,宋刻本434

圖44茅星來《近思録集注》,清道光、咸豐年間抄本453

圖45《近思録集注》,清代佚名抄本454

圖46《近思録集注》,清“臚雲寶楹群書”抄本455

圖47《近思録集注》,民國二十五年影印文淵閣藏本456

圖51陳埴《近思雜問》,《木鍾集》本,元代建陽吴氏友于堂刊本

477

圖52陳埴《木鍾集》,元代吴氏友于堂刊本478

圖53《木鍾集》,明初翻刻元代吴氏友于堂刊本480

圖54《近思雜問》,《木鍾集》本,明初翻刻吴氏友于堂刊本481

圖55《木鍾集》,明弘治十四年高賓重刻本483

圖56《近思雜問》,《木鍾集》本,明弘治十四年高賓重刻本485

圖57《木鍾集》,明代正德年間京兆木石山人刻本487

圖58《近思雜問》,《木鍾集》本,明代正德年間京兆木石山人刻本

488

圖59《木鍾集》,清乾隆年間佚名烏絲欄抄本489

圖510《近思雜問》,《木鍾集》本,清乾隆年間佚名烏絲欄抄本

490

圖511《木鍾集》,清同治六年東甌郡齋刊本491

圖512《近思雜問》,《木鍾集》本,清同治六年東甌郡齋刊本492

圖513《木鍾集》,清末無名氏抄本495

圖514《近思雜問》,清末無名氏抄本496

圖515江起鵬《近思録補》,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501

圖516張習孔《近思録傳》,康熙十七年飲醇閣刻本504

圖517朱顯祖《朱子近思録》,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509

圖518《朱子近思録》,光緒二十八年刻本510

圖519李文炤《近思録集解》,清雍正年間刻本516

圖520《近思録集解》,清雍正十二年刻本517

圖521汪紱《讀近思録》,清光緒十年紫陽書院刻本527

圖522《讀近思録》,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529

圖523陳沆《近思録補注》,稿本531

圖524《近思録補注》,清道咸年間初刻本533

圖525《近思録補注》,清同光年間修改本534

圖526黄奭《近思録集説》,清抄本536

圖527黑次珮氏《近思録復隅》,清稿本542

圖528張楚鍾《小學近思録理話》,清光緒三年刻本543

圖529牛兆濂《讀近思録類編》,清光緒三十一年芸閣精舍活字本

544

圖530張紹价《近思録解義》,民國二十五年活字本547

圖531管贊程《近思録集説》,民國二十五年活字本551

圖532高攀龍《朱子節要》,清雍正九年刻本558

圖533嚴鴻逵《朱子文語纂編》,清康熙五十九年刻本564

圖61朱熹、吕祖謙共撰《近思録》,李朝英祖二十九年木板本588

圖62《近思録》,廣州府刊本後印本590

圖63《近思録》,李朝宣祖三十二年姜沆筆寫本591

圖64蔡模《近思續録》,姜沆筆寫本593

圖65蔡模《近思别録》,姜沆筆寫本594

圖66《近思續録》,李朝佚名筆寫本596

圖67《近思别録》,李朝佚名筆寫本596

圖68蔡模編,熊剛大句解《近思續録》,《新刊性理群書句解》本,

李朝太宗十五年平壤府木板本598

圖69蔡模編,熊剛大句解《近思别録》,李朝平壤府木板本599

圖610《近思續録》,《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李朝世宗二十

一年甲寅字本602

圖611《近思别録》,《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李朝世宗二十

一年甲寅字本602

圖612《近思别録》,《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李朝成宗年間

覆刻甲寅字本604

圖613《近思續録》,《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李朝成宗十九年

木板本606

圖614《近思别録》,《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李朝成宗十九年

木板本606

圖615汪佑《五子近思録》,李朝木板本608

圖616《五子近思録》,芸閣印書體字本609

圖617《五子近思録》,李朝英祖年間混雜其他字體的芸閣印書

體字本611

圖618《五子近思録》,李朝英祖年間混雜其他字體的活字本

612

圖619《五子近思録》,李朝英祖年間混雜其他字體的芸閣印書

體字本613

圖620《五子近思録》,李朝英祖年間混雜其他字體的活字本614

圖621《五子近思録》,李朝英祖年間混雜其他字體的活字本614

圖622《五子近思録》,李朝英祖年間木活字本616

圖623《五子近思録》,李朝英祖年間木活字本616

圖624《五子近思録》,李朝筆寫本617

圖625《五子近思録》,丁氏家藏諺文懸吐本(複印件)618

圖626《五子近思録》,丁鳳泰筆寫本620

圖627施璜《五子近思録發明》,李朝筆寫本622

圖71葉采《近思録集解》,李朝世宗十八年銅活字本625

圖72《近思録集解》,甲寅字(花魚尾版),李朝世宗十八年印本

626

圖73《近思録集解》,李朝銅活字本628

圖74《近思録集解》,初鑄甲寅字混入補字本631

圖75《近思録集解》,初鑄甲寅字混入補字本632

圖76《近思録集解》,戊申字本,李朝顯宗十三年初印本633

圖77《近思録集解》,戊申字本,李朝顯宗十三年初印本634

圖78《近思録集解》,戊申字混入其他字體的李朝活字本635

圖79《近思録集解》,戊申字混入補字本的李朝英祖四十一年活

字本637

圖710《近思録集解》,李朝戊申字本639

圖711《近思録集解》,壬辰字本641

圖712《近思録集解》,壬辰字本642

圖713《近思録集解》,丁酉字本643

圖714《近思録集解》,丁酉字混入補字本644

圖715《近思録集解》,高麗朝恭愍王十九年木板本646

圖716《近思録集解》,高麗朝木板本的後印本647

圖717《近思録集解》,覆刻高麗朝木板本牌記648

圖718《近思録集解》,高麗朝木板本649

圖719《近思録集解》,高麗朝木板本650

圖720《近思録集解》,李朝世宗年間覆刻甲寅字本651

圖721《近思録集解》,李朝世宗年間覆刻甲寅字本652

圖722《近思録集解》,“丙辰字覆刻本”655

圖723《近思録集解》,李朝中宗十四年鳳城精舍刊本657

圖724《近思録集解》牌記,李朝中宗十四年鳳城精舍刊本658

圖725《近思録集解》,李朝中宗十四年鳳城精舍刊本659

圖726《近思録集解》,李朝明宗二十一年清凉書院刊本660

圖727《近思録集解》牌記,李朝明宗二十一年清凉書院刊本660

圖728《近思録集解》,李朝明宗年間文川郡刊本661

圖729《近思録集解》牌記,李朝明宗年間文川郡刊本662

圖730《近思録集解》,李朝宣祖十一年禮山縣刻本663

圖731《近思録集解》刊記,李朝宣祖十一年禮山縣刻本664

圖732《近思録集解》,禮山縣刻本的後印本665

圖733《近思録集解》,李朝宣祖十四年佔畢書院刊本666

圖734《近思録集解》牌記,李朝宣祖十四年佔畢書院刊本667

圖735《近思録集解》,李朝肅宗十三年覆刻戊申字本668

圖736《近思録集解》,玉山書院刊本669

圖737《近思録集解》,玉山書院刊本670

圖738《近思録集解》,李朝玉山書院刊,後世抄配本671

圖739《近思録集解》,李朝木板本,挹鶴軒舊藏672

圖740《近思録集解》,李朝正祖年間成川府刊本673

圖741《近思録集解》牌記,李朝正祖年間成川府刊本673

圖742《近思録集解》,成川府刻本的修改本674

圖743《近思録集解》,李朝純祖二十六年刊本675

圖744《近思録集解》,李朝純祖二十六年木板本680

圖745《近思録集解》,李朝純祖二十六年木板本680

圖746《近思録集解》,李朝純祖二十六年木板本681

圖747《近思録集解》,李朝純祖二十六年三溪書院刻本682

圖748《近思録集解》,李朝後期木板本684

圖749《近思録集解》,李朝後期木板本685

圖750《近思録集解》,李朝後期木板本686

圖751《近思録集解》,以文川郡刻本爲底本的李朝筆寫本687

圖752《近思録集解》,李朝佚名烏絲欄筆寫本688

圖753《近思録集解》,李朝後期筆寫本689

圖754熊剛大《近思録句解》,《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李朝

太宗十五年平壤府木板本693

圖755《近思録句解》,《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李朝世宗二

十一年甲寅字本694

圖756《近思録句解》,《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李朝成宗十

九年木板本695

圖757《近思録句解》,《新刊音點性理群書句解》本,李朝明宗年間甲

寅字、乙亥字混用的活字本696

圖758江永《近思録集注》,李朝筆寫本698

圖81鄭曄、金長生《近思録釋疑》,李朝筆寫本706

圖82《近思録釋疑》,李朝筆寫本707

圖83《近思釋疑》,李朝筆寫本709

圖84《近思録釋疑》,沙溪懸吐質疑,李朝筆寫本710

圖85《近思録釋疑》,李朝顯宗二年木板本713

圖86《近思録釋疑》,李朝顯宗二年木板本713

圖87《近思録釋疑》後序,李朝木板本(四周單欄)715

圖88《近思録釋疑》,李朝木板本(四周雙欄)716

圖89《近思録釋疑》,李朝木板本(四周雙欄)717

圖810《近思録釋疑》,李朝顯宗年間戊申字本719

圖811《近思録釋疑》,李朝肅宗年間戊申字本720

圖812《近思録釋疑》,李朝肅宗三十四年活字本721

圖813柳長源《近思録釋疑辨》,李朝英祖年間活字本726

圖814權得己《近思録僭疑》,李朝木板本729

圖815權思學《近思録記疑》,李朝活字本729

圖816鄭纘輝《近思録記疑》,李朝筆寫本731

圖817沈奎澤《近思録記疑》,李朝憲宗十一年筆寫本731

圖818無名氏《近思録記疑》,李朝筆寫本732

圖819徐基德《近思録會疑》,稿本733

圖820金鍾順《近思録劄疑》,李朝活字本734

圖821朴燉《近思録疑義》,筆寫本735

圖822姜橒《讀近思録疑義》,活字本736

圖823李鍾和《近思録經疑》,李朝高宗年間活字本737

圖824韓元震《近思録注説劄疑》,李朝木板本738

圖825姜奎焕《近思録集解劄疑》,李朝筆寫本739

圖826李宗洙《近思録葉注劄疑》,李朝木板本740

圖827柳栻《近思録注疑往復説辨》,李朝活字本741

圖828南漢皜《近思録葉注記疑》,李朝活字本743

圖829趙承洙《葉注記疑往復説》,李朝筆寫本744

圖830林翰周《近思録葉注存疑》,李朝光武三年筆寫本746

圖831李漢膺《近思録葉注疑義》,活字本747

圖832柳鼎文《近思録集解或問》,李朝筆寫本748

圖833柳鼎文《近思録集解增删》,李朝筆寫本750

圖834李瀷《星湖先生近思録疾書》,李朝筆寫本752

圖835朴履坤《近思録釋義》,石印本755

圖836金平默《近思録附注》,李朝哲宗年間筆寫本758

圖837徐壽錫《近思録增解》,李朝木板本763

圖838金澤述《近思録集注》,李朝筆寫本764

圖91韓夢麟《續近思録》,李朝純祖年間木活字本767

圖92《續近思録》,李朝純祖年間活字本770

圖93李漢膺《續近思録》,李朝哲宗年間木板本772

圖94宋秉璿《近思續録》,李朝高宗十一年序刊本775

圖95《近思續録》,宋秉璿與金聖禮修改本777

圖96《近思續録》,李朝高宗三十二年夏校改本778

圖97《近思續録》,李朝末期木板本(疑似李朝光武五年刊刻)

779

圖98李度中《李子近思録》,筆寫本782

圖99朴泰輔《海東七子近思録》,筆寫本786

圖910盧守慎《近思後録》,筆寫本789

圖101朴世采《近思録問答》,李朝木板本798

圖102李世龜《近思録問目》,筆寫本800

圖103尹東洙《答李思齊問目》,筆寫本801

圖104金元行《近思録問答》,筆寫本809

圖105趙承洙《近思録問答》,筆寫本810

圖106蔡鍾植《近思録問辨》,木板本811

圖107鄭載星《近思録發問》,筆寫本812

圖108沈鶴焕《近思録問答》,活字本813

圖109楊應秀《近思録道體篇講義》,活字本815

圖1010李朝正祖《近思録講義》,李朝木板本819

圖1011李源祚《近思録講義》,木板本820

圖1012李鍾祥《近思録講義》,活字本821

圖1013柳重教《近思録講義發問》,活字本822

圖1014金輝轍《近思録講義》,活字本823

圖1015柳遠重《講説近思録》,活字本825

圖1016金克永《近思録講義》,李朝木板本826

圖1017金鎮文《近思録講義》,活字本828

圖1018丁大秀《講近思録》,活字本829

圖1019沈相鳳《近思録講義》,活字本830

圖1020趙有善《近思録經義》,活字本831

圖1021金相進《近思録經義》,活字本832

圖1022朴知誡《近思録劄録》,筆寫本833

圖1023朴長遠《近思録劄録》,李朝木板本834

圖1024林泳《近思録讀書劄録》,木板本835

圖1025朴光一《近思録劄記》,木板本838

圖1026趙德鄰《近思録參考》,筆寫本839

圖1027朴泰漢《近思録劄記》,木板本840

圖1028林象德《近思録讀書劄録》,活字本841

圖1029金教行《近思録劄録》,筆寫本842

圖1030鄭裕昆《近思録抄説》,木板本845

圖1031李震相《近思録劄義》,筆寫本848

圖1032朴文鎬《近思録劄説》,活字本850

圖1033南昌熙《批奉姪太極圖解近思録疑目兼論立巖叔答説》,活

字本851

圖1034權載奎《讀近思録首篇》,活字本853

圖1035金珠《金而晦近思録私劄講辨》,活字本854

圖1036李秉灝《讀金士文權正父講辨金而晦近思録私劄》,木板本

855

圖1037金榥《近思録私劄》,活字本856

圖1038李馥《近思録備忘録》,筆寫本858

圖111朱熹、吕祖謙共撰《近思録》,日本寬文十年壽文堂刊本

867

圖112《近思録》,日本寬文十年壽文堂刻本870

圖113《近思録》,日本寬文十年刊本871

圖114《近思録》,洛陽武村市兵衛、大坂武村佐兵衛刊本872

圖115《近思録》日本寬文十年山崎嘉序,洛陽武村市兵衛、大坂武村

佐兵衛刊本873

圖116《近思録》,洛陽武村市兵衛、大坂武村佐兵衛刊本874

圖117《近思録》,洛陽武村市兵衛、大坂武村佐兵衛刊本875

圖118《近思録》,日本安永三年壽文堂、井上清兵衛重刻本876

圖119《近思録》,日本安永三年壽文堂重刊本877

圖1110《近思録》,勝村伊兵衛等重印本879

圖1111《近思録》,日本安政五年再校、明治四年刻本881

圖1112《近思録》,日本安政三年刻本882

圖1113《近思録》,好古堂活字本884

圖1114《近思録》,日本天保二年活字本886

圖1115蔡模《近思續録》,日本寬文八年刻本889

圖1116《近思續録》,日本延寶年間翻刻本892

圖1117蔡模《近思别録》,日本寬文八年刻本894

圖1118《近思别録》,日本延寶年間出雲寺松柏堂刻本895

圖1119江起鵬《近思録補》,日本江户時代寫本909

圖1120《近思録補》,漢文抄寫本910

圖1121汪佑《五子近思録》,日本天保六年刊本911

圖1122嚴鴻逵《朱子文語纂編》,日本安政三年刻本917

圖121葉采《近思録集解》,日本江户初期抄寫本920

圖122《近思録集解》,日本寬永年間古活字本923

圖123《近思録集解》,日本慶安元年風月宗知刊本924

圖124《近思録集解》,十七世紀前期翻刻聚古堂刊本925

圖125《近思録集解》卷首書名兼牌記,十七世紀前期翻刻聚古堂

刊本926

圖126《近思録集解》,日本萬治二年吉野屋權兵衛覆刻本927

圖127《近思録集解》,日本寬文八年吉野屋權兵衛刊本928

圖128《近思録集解》,日本元禄七年芳野屋權兵衛刊本929

圖129《近思録集解》,日本元禄七年芳野屋權兵衛刊,佐藤一齋

批注本931

圖1210《近思録集解》,日本元禄七年芳野屋權兵衛刊,佐藤一齋

批注本931

圖1211《近思録集解》,日本文化九年刻本932

圖1212《近思録集解》,日本天保五年刊本933

圖1213《近思録集解》,日本弘化三年之前加賀屋善刻本935

圖1214《近思録集解》,日本弘化三年加賀屋善補刻本936

圖1215《近思録集解》,日本文久四年刻本,大阪松邨九兵衛藏板

938

圖1216《近思録集解》,《漢文大系》活字本940

圖1217葉采集解,吴勉學校閲《近思録》,日本寬文十三年石渠堂

刊本942

圖1218《近思録》牌記,日本寬文十三年石渠堂刊本943

圖1219《近思録》,日本寬文十三年石渠堂刊本945

圖1220《近思録》,日本貞享五年刊本946

圖1221《近思録》牌記,日本貞享五年刊本946

圖1222《近思録》,日本貞享五年刊本947

圖1223陳埴《近思雜問》,日本寬文六年山森六兵衛刻本950

圖1224《近思雜問》,日本寬文六年山森六兵衛刻本後印本950

圖1225吴訥補注《近思録句解》,抄寫本951

圖131宇都宫遯庵《鼇頭近思録》,日本延寶六年刊本954

圖132《鼇頭近思録》,日本延寶六年吉野屋權兵衛刊本955

圖133《鼇頭近思録》,出雲寺松柏堂刻本957

圖134《鼇頭近思録》,出雲寺和泉掾刻本958

圖135貝原篤信《近思録備考》,日本寬文八年刊本961

圖136《近思録備考》,日本寬文八年刊本962

圖137《近思録備考》,日本明治四十四年鉛活字本963

圖138田忠勝信《近思録集解便蒙詳説》,日本大正三年活字本

964

圖139澤田希《近思録説略》,日本享保五年刻本966

圖1310中井履軒《近思録聞書》,抄寫本969

圖1311溪百年《近思録餘師》,日本天保十四年森本三書堂合刻本

971

圖1312《近思録餘師》,日本天保十四年刊本973

圖1313佐藤一齋《近思録欄外書》,日本天保十年漢文寫本977

圖1314《近思録欄外書》,愛日樓抄寫本978

圖1315《近思録欄外書》,漢文九行寫本979

圖1316《近思録欄外書》,漢文十行寫本981

圖1317《近思録欄外書》,藍格漢文抄寫本982

圖1318《近思録欄外書》,漢文抄寫本985

圖1319安褧《近思録訓蒙輯疏》,日本弘化四年刊本987

圖1320東正純《近思録參考》,日本大正八年漢文排印本990

圖1321古賀樸等輯《近思録集説》,漢文抄寫本994

圖1322《近思録集説》,漢文抄寫本997

圖141中村惕齋《近思録鈔説》,漢文抄寫本999

圖142《近思録鈔説》,漢文抄寫本1000

圖143《近思録鈔説》,活字本1001

圖144中村惕齋講述《近思録示蒙句解》,日本明治四十三年排印本

1005

圖145櫻田虎門《近思録摘説》,漢文抄寫本1009

圖146《近思録摘説》,漢文抄寫本1011

圖147張源祥《近思録鈔》,謄寫本1012

圖148山崎闇齋《近思録筆記》,稿本1014

圖149伊藤維楨《讀近思録鈔》,日本元禄四年稿本1016

圖1410《讀近思録鈔》,漢文抄寫本1018

圖1411佐藤直方《近思録筆記》,日文抄本1021

圖1412三宅重固《讀近思録筆記》,日本享保十三年漢文寫本

1022

圖1413中井竹山《近思録説》,漢文抄寫本1024

圖1414《近思録説》,漢文抄寫本1025

圖1415室鳩巢《近思録鳩巢先生講義》,漢文抄寫本1029

圖1416若林强齋《近思録十四目講義》,寫本1031

圖1417小野道熙《近思録講義》,日本明和年間寫本1032

圖1418手塚坦齋《近思録六有西銘講義》,日文抄寫本1035

圖1419藤原兼原《近思録講義》,日本明和年間抄本1037

圖1420内藤耻叟講述《近思録》,日本明治二十六年印本1039

圖1421内藤耻叟講述《近思别録》,日本明治二十六年印本1040

圖1422西晋一郎《近思録講義》,日本昭和十五年印本1041

圖1423山崎道夫《近思録講本釋義》,日本昭和三十四年印本

1042

圖1424山崎道夫《近思録講本釋義》封面,日本昭和三十四年印本

1043

圖151加藤常賢譯《近思録》,活字本1046

圖152林泰輔譯《近思録》,《漢文叢書》本1047

圖153飯島忠夫譯《近思録》,日本昭和十年印本1048

圖154秋月胤繼譯《近思録》,岩波文庫本1049

圖155山崎道夫譯注《近思録》,日本昭和四十二年印本1050

圖156湯淺幸孫《近思録譯注》,《中國文明選》本1052

圖157《近思録釋注》,“教養文庫”本1053

圖158《近思録》,《朱子學大系》本,昭和四十九年印本1054

圖159《近思録》,《新釋漢文大系》本,昭和五十年印本1055

圖161李文炤《近思録集解》,清雍正年間刻本1060

圖162江永《朱子原訂近思録集注》,清嘉慶十九年江西藩署刻本

1060

圖163江永《近思録集注》,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刻本1061

圖164張伯行《近思録集解》,清康熙五十一年姑蘇正誼堂刻本

1062

圖165張伯行《續近思録》,清康熙四十九年姑蘇正誼堂刻本

1063

圖166張伯行《廣近思録》,清康熙五十年姑蘇正誼堂刻本1063

圖167朱熹、吕祖謙共撰《近思録》,日本寬文十年山崎嘉訓點本

1064

圖168《近思録》,日本安政三年刻本1065

圖169貝原篤信《近思録備考》,日本寬文八年刻本1066

圖1610溪百年《近思録餘師》書名葉,日本天保十四年森本三書堂合

刻本1067

圖1611葉采《近思録集解》,日本文化九年刻本1068

圖1612《近思録集解》,日本文久四年刻本1069

圖171朱熹、吕祖謙共撰《近思録》,明嘉靖六年刻本1070

圖172《近思録》,《朱子遺書》本,清初刻本1071

圖173《近思録》,清初抄寫本1072

圖174葉采《近思録集解》,明代刻本1073

圖175《近思録集解》,明崇禎八年陸雲龍校訂本1074

圖176《近思録集解》,清康熙年間刻本1075

圖177《近思録集解》,清代味經堂重刻本1076

圖178葉采集解,周公恕類次《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嘉靖十

 七年劉仕賢重刻本1078

圖179葉采集解,周公恕類次,吴勉學校閱《分類經進近思録集

解》書名葉,明末楊璧卿刻本1079

圖1710葉采集解,吴中珩校閲《分類經進近思録集解》,明萬曆年

間刻本1080

圖1711葉采《近思録集解》,明刊本,題署“明汪道昆”校訂1081

圖1712茅星來《近思録集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抄本1082

圖1713江永《近思録集注》,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刻本1083

圖1714江永《近思録集注》,清光緒二十五年浙江官書局刻本

1084

圖1715《近思録集注》書名葉,民國十三年掃葉山房石印本1085

圖1716《近思録集注》,民國二十四年會文堂新記書局印本1086

圖1717汪紱《讀近思録》,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1086

圖1718陳沆補注《近思録》,清刻本1087

圖1719張伯行《近思録集解》牌記,清同治五年刻本1088

圖1720張伯行《續近思録》,清康熙四十九年姑蘇正誼堂刻本

1088

圖1721張伯行《廣近思録》,清康熙五十年姑蘇正誼堂刻本1089

圖1722汪佑《五子近思録》,清康熙三十三年金閶勤有樓刻本

1090

圖1723施璜《五子近思録發明》書名葉,清代世榮堂重刻本1092

圖1724葉采《近思録集解》,朝鮮鳳城精舍刊本1093

圖1725《近思録集解》,朝鮮銅活字本1094

圖1726熊剛大《近思録句解》刊記,李朝平壤府翻刻本1095

圖1727《近思録》《續録》《别録》,朝鮮姜沆寫本,一函1096緒論緒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