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与语文教学范式重建
解释学与语文教学范式重建
¥
18.86
4.1折
¥
46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张曙光
出版社山东人民
出版时间202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G18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曙光
-
出版社
山东人民
-
出版时间
2022
-
版次
1
-
ISBN
9787209118231
-
定价
4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6页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本体解释学的视角理解和分析语文
活动,针对当前语文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重
建语文范式的主张,阐发语文“内循环”
“外循环”的递升开放、动态生成及其交互作
用关系。从运行看,语文是经验、课
程知识、教师引导诸要素交互作用、动态生成、不
断更新的“内循环”过程。其中,经验是
的基础和逻辑起点,课程知识体现语言文字学和
运用的特质,教师创新是经验、课程知识
更新的动力。从与社会的关系看,置身于
传统并受其影响的语文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借
助言语作品和“立言立人”的教育方式推动传
统革新,构成作为过程的“外循环”。在
“外循环”与“内循环”的交互影响中,语文
成语言的创造力量和的时代之变——
一种自过去而现在并延伸向未来的“视域融合”。
- 【目录】
-
序
引言 语文的解释学路向
一、语文问题的提出
二、语文的问题表现
三、的思维方式偏差
四、范式重建的理论基础
五、问题研究的逻辑框架
章 个体经验论
节 生活经验与言语经验
一、个体生活经验的品格
二、通向非常生活经验
三、从生活经验到言语经验
第二节 个体经验与自我理解
一、作为自我理解的言语经验
二、作为自我建构的知识学
三、作为自我教育的“人成”
第三节 个体经验与自主创造
一、创造理解的意义
二、创造阅读与创意表达
三、创造言语活动的
第二章 课程文本论
节 课程文本的理论阐释
一、文本概念的历史衍变
二、课程文本的意义要求
三、课程文本的存在方式
四、基于文本的课程意识
第二节 课程文本的意义建构
一、文本未定与意义追寻
二、文本新异与意义融合
三、文本互文与意义拓展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建构与生成
一、“用文本教”中的课程内容
二、“教文本”中的课程内容
第四节 经典文本与大众
一、经典文本遭遇大众
二、经典文本的“真理要求”
三、经典文本走向大众
四、经典文本的新路向
五、经典文本的
第三章 视域融合论
节 视域融合的解释学理解
一、古今融合与解释学循环
二、文本视域及其自我表现
三、语文的解释学转向
第二节 基于视域融合的理解
一、理解文本的不同方式
二、相互理解的不同层次
第三节 文本的互文及其
一、课程知识的语用融合
二、单篇选文中的秘响旁通
三、群文单元内的交互作用
四、语言表达中的思想交织
五、言语活动的跨媒介交流
第四节 的过程及其运行
一、作为言语实践的语文课程
二、作为过程结构的语文知识
三、作为行动事件的语文
第四章 对话论
节 理解对话的解释学维度
一、理解:对话的旨归
二、开放:对话的过程
三、语言:对话的媒介
第二节 走向语言融合的对话
一、融合:对话的语言成
二、提问,对话的动力结构
三、语用:对话的情境创设
四、创造:对话的思维导向
第三节 基于深度学的对话策略
一、依据文本:培植对话的根基
二、聚焦主题:把握对话的方向
三、利用经验:激发对话的动力
四、顺势而动:助推对话的态势
第五章 学评价论
节 过程评价的理论建构
一、过程评价的价值维度
二、过程评价的过程维度
三、过程评价的生命维度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评价
一、评价主体:的自评与互评
二、评价内容:隐学力纳入评价
三、评价方式:表现评价的力量
第三节 学评价的反思与
一、追问知识:事实知识的评价
二、怎样思维:认同思维的评价
三、反思生活:现实生活的评价
结语
主要参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