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
  • 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
  • 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
  • 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
  • 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

33 九品

仅1件

福建厦门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兆荣 著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0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1-12-13

琥珀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彭兆荣 著
  • 出版社 黄山书社
  • 出版时间 2006-05
  • 版次 1
  • ISBN 9787807071693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2页
  • 字数 26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台湾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帝国边陲、边陲社会的要理、草根力量、“主”“客”之间——以宁化巫姓为例、客家社会的家庭及宗族组织:闽西三村、长汀县濯田镇民间组织调查、山海遭遇天后宫、客家土楼的地方性表述范式、文化重构:宁化客家运动的文化复相、客家运动与族群认同。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帝国边陲
第一节“客人”的历史疏引
第二节封建国家制度下“中心/边陲”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中心/边陲的传统政治话语
第二章边陲社会的要理
第一节边陲的结构与传统之一:历史地理的板块分解
第二节边陲的结构与传统之二:政治经济的分析
第三节边陲的结构与传统之三:边缘的人文生态
第三章草根力量
第一节乡土社会与草根力量
第二节王村个案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地方知识系统中的伦理秩序
第四章“主”“客”之间——以宁化巫姓为例
第一节迁徙族群的想像空间
第二节祖宗(族性之根)的资源性确认
第三节族群身份的价值利益与权力
第五章客家社会的家庭及宗族组织:闽西三村
第一节汉民族(汉人)研究中的家庭组织、宗族组织
(一)家庭组织
(1)中国家庭的本质价值
(2)中国家庭的定义
(3)中国家庭的类型
(4)分家
(二)宗族组织
第二节宁化县石碧村
1.概况
(1)宁化县
(2)石碧村
2.石碧村的家庭结构
3.宁化石碧村宗族组织
第三节长汀县涂坊村
1.概况
2.涂坊村的家庭组织
(1)家庭型态
(2)分家
3.长汀涂坊的宗族组织
第四节永定县湖坑乡
1.概况
2.湖坑的家庭组织
(1)家庭形态
(2)分家
3.湖坑的宗族组织
(1)世系关系
(2)宗族的功能与结构
第五节总结:闽西的家庭组织、宗族组织
第六章长汀县濯田镇民间组织调查
第一节作为民间组织的家族制度研究
第二节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选择
第三节长汀县濯田镇的基本情况
1.长汀
2.濯田
第四节濯田镇宗族形成、发展与现状:以王、林、钟姓为例
1.濯田钟姓宗族的形成、发展与现状
2.濯田林姓宗族的形成、发展与现状
3.濯田王姓宗族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a.琊琊王宗族的形成、发展与现状
b.太原王宗族的形成、发展与现状
第五节神明信仰与超宗族社区聚落的整合
1.西楚霸王项羽的传说与信仰
2.林姓的“福主公王”,钟姓的“三将公王”
3.迎神赛会
a.庙会
b.打醮
4.宗族内外矛盾的冲突和消解
a.王王之争
b.王(太原王)林之争
c.林王(琊琊王)之争
d.钟王(螂琊王)之争
e.宗族内各房支的整合
第六节作为民间自治组织的濯田坝尾“天后宫”
第七节对民问组织调查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七章山海遭遇天后宫
第一节农业文明的土地关系与制度
第二节汤子阁天后宫所传达的
第三节农业与商业的边陲遭际
第八章客家土楼的地方性表述范式
第一节客家之“家族”的空间概念
第二节方圆之阈的东方伦理
第三节“官/民”制度下的人群聚落
第四节农/商转型中的样板模式
第九章文化重构:宁化客家运动的文化复相
第一节“客家祖地”历史性延伸的当代符号
第二节历史记忆中的宁化石壁:石壁作为文化符号的原意
一、客家认同的引入
二、大打“客家牌”
三、历史记忆中的宁化
第三节公祠的创建和仪式的展演:符号意义的新诠释
一、公祠的创建
二、政府开发客家祖地的策略
三、实践
四、姚美良现象
五、文化精英的使命感与忧虑
六、宁化石壁的新意义
第四节公祭仪式
一、仪式的创建:从传统祭祖到现代公祭
1.公祭仪式的创建
2.观光活动
3.朝圣

二、仪式的展演
三、仪式中的人群的主位解释
第十章客家运动与族群认同
第一节客家运动中的新历史价值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观点
1.客观特征论
2.工具论(或情境论)
3.根基论(本质论)
二、客家的族群边界的漂移
1.客家的称呼
2.香港崇正总会
3.崇正总会成立的原因
4.族群意识的强调
5.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历史进程
6.族群边界的历史变化
三、客家认同的区域性和层次
四、问题:谁来界定客家的历史与文化?族群意识如何塑模?
五、学术与运动
第二节客家运动的另一种表述——文化的解释
一、文化的意义
二、传统的再发明
三、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
四、文化精英与文化复兴
五、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文化内衍化
六、客家运动领袖的心理分析
七、余论:客家运动的文化复相
结论:客家群,变迁中的文化认同
一、客家学史检略
二、问题的提出
三、变迁中文化认同的多重性
四、以泰国南部客家群为例
参考文献
英文
中文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