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一辈子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这一辈子

22.37 5.9折 38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惠民 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602 12-16

上书时间2024-12-18

邹鲁文化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惠民 著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9
  • 版次 1
  • ISBN 9787552036046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20页
  • 字数 48千字
【内容简介】
我这一辈子
【作者简介】


刘惠民,男,汉族,1940年生,1956年参军,1959年入党;1978年军转经济师,历任连长、基层供销社的书记、主任、企业法人。2020年5月住进梧桐人家开启养老生活。

精彩内容:

    一九四年的六月二十,我出生于鲁北原,中华共和国成立前和解放初期的行政名称是山东省蒲台县。
    蒲台县位于黄河下游,它北依滨县,南靠博兴,西至高青,东接垦利。
    它南北宽仅有十八公里,东西长却有三十五公里,人约十七万,全县沿着黄河为小营、蔡寨、乔庄、龙居、史五个区——也是现在的五个乡镇。
    中华共和国成立前县位于蒲城——即黄河“道旭”渡以北、北镇以南的河套里。的抗设在乔庄。解放初县先设在高庙李,后迁至小营。
    一九五六年三月,蒲台县并入了博兴县。蒲台县在历有许多老地名,如三台、八井、十二镇。我出生的地方是八井中的一井——高井。在传说中,高井是一“琉璃井”,是一个“神仙”背来的。高井村的村民都相信这个传说。
    高井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即东高井、中高井、西高井,我家在中高井。东高井有二十余户,都姓王。西高井也有二十余户,中高井则只有五户,中、西高井大部分姓刘,也有几户姓李、孟、杨的。
    解放初期,我的家乡的全称是山东省蒲台县蔡寨区朱全镇乡高井村。一九五六年并人博兴县后,称为博兴县乔庄区榆林乡高井村。
    中华共和国成立前的蒲台县贫穷落后,民不聊生,被称为“三多一少”,即盐碱地多,要饭的多,打光棍的多,树少。
    蒲台县的主要地域在黄河大堤以南,由于黄河床面高于大堤外的土地,久而久之这里都变成了盐碱地,其中相当一部分盐碱地因不能耕种而成了撂荒地。即使是能耕种而成了落荒地,即使是能耕种的那一部分的那盐碱地,产量也不高,因此,治碱成为春播的首要任务。
    一到春天,全村男男女女都在坡里忙治碱。所谓“治碱”,是先把土地整,而后用石磙碾压。由于春天气候干燥,用石磙碾压后的土地,经太阳后水分蒸发,地里往外冒一层灰白的浮土——这是碱。人们用刮板把碱土刮起来,再用木轮车把刮起来的碱土推到地边。所以,地与地、户与户之间的地界都是用碱土堆起来的土岭子。年复一年地刮,年复一年地堆,年复一年地垒,地岭子越来越同,越来越大,有的高达一米以上,实在不能再往地边堆放了,干脆在地里堆成土台子。
    不过说来也怪,有一种野菜般地耐碱,叫作“羊角菜”,它可以在堆放的碱土里顽强地长出来。羊角菜在碱土里埋着的那一部分又白又甜,有的长达十几公分,我放羊的时候经常吃这种野菜,吃起来非常来劲。
    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有高梁、谷子、棉花、小麦、玉米和豆子。一次播种不可能出全苗,因为各种农作物在幼苗时期怕下小雨。由于小雨不压碱,下小雨时正好把刚出土的幼苗碱死。但是,“春雨贵如油”,春天往往是小雨多、大雨少,所以,小雨过后幼苗会死很多。这时,人们采取复种和移栽。经过几次反复,才能保住大部分幼苗。
    虽然紧靠黄河,但是有水用不上,旱了不能浇,涝了不能排,接近靠天吃饭。到了雨季,有时地里积水十几公分深,时间长了庄稼会被淹死。
    由于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又加上肥料不足,各种庄稼的产量很低,亩产粮食不过三百斤,有的只有一百多斤,甚至少到只有几十斤。
    黄河大堤里面的土地叫黄河滩地,黄河水经常泛滥,有时一年闹两次水灾,雨季一次,冬季一次。河水一泛滥,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种在滩地的庄稼被大水吞没。
    当地的气候也十分恶劣。由于地处盐碱地带,树木稀少,不能固沙和调节气候,尤其是到了春天,大风特别频繁,经常把河套里的沙土和大堤外边的碱土一块刮起来形成沙尘暴,弄得天昏地暗,连太阳都看不见。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农民,他们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了。
    我早的记忆是一九四五年。因为一九四五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八路军横扫了全县的鬼子、汉奸,炸掉了他们的碉堡与据点。我听到了打鬼子的炮声,群众庆贺胜利的欢呼声。那时,我已经五六岁了,所以,我对这些已有了初步的印象。
    我们家非常穷,我现在还记得爷爷从集上捡西瓜皮给我吃,坐在婶婶的房前啃糠饼子,跟着父母逃荒要饭的情景。    家里虽然穷,可我在家里是受娇惯的,特别是爷爷非常喜欢我。我记得有一次我不知做了什么“大事”,爷爷高兴地说:“这孩子有出息,将来肯定能做点大事。”爷爷那个兴奋劲呀,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p37
【目录】

前  言 

 

第一个20 年 家乡生活 

 

第二个20 年 军旅生涯 

 

第三个20 年 再现辉煌 

 

第四个20 年 退而不休 

 

第五个20 年 幸福养老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