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3 5.9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爽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02 12-16
上书时间2024-12-17
在英格兰西南的一个富庶小镇里,wei/yi的一所私立学校的妈妈们照常约着咖啡小聚,这次R女士正好休假在家,就依时出席,想顺便认识一下女儿好友们的家长。她没想到这是她第/一次,也是z/u/i后一次应邀参加这种聚会,原因是女儿好友的妈妈Z发现,R女士的家具都是自己买的。在Z认定的阶层里,家具,如同其他财富一样,都应该是继承得来的。
走进这些人的世界,你会发现女性的独立和自主完/全是一句空话。好在,她们并不是英国真正的贵族,也代表不了英式精英或者贵族精神。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英国私校的印象是传统的,贵族的,学术型的,抱着把儿子培养成绅士,把女儿培养成贵族小姐的心态,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孩子被送往英国。接触到英国的私校体系后才发现,英国私校普遍重视我们忽视的体育和艺术,更强调社会责任感,其核心特点是“三高文化”,即高需求,高强度,高标准,通过严谨、勤奋和纪律相结合而建立起来,更看重的是达到一/定的学术成绩之后,每个孩子不同个性的塑造以及对社会的参与,而不是用来固化阶层、培养贵族。
本书是一部针对精英教育的社会观察,观察广度从英国的小学、中学一直延续到大学,从孩子到家长再到著/名的教育家、考试委员会的官员,书中有大量个案、实证、采访、对谈以及资料索引。今日的多元社会带给我们选择和机会的同时,也给家长带来很多焦虑,选择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一条“不归路”,都要坚守内心,咬牙走到z/u/i后的时刻,因此,家长们需要有见识和格局,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平常心。
李爽,出生于北京,在国内媒体出版业工作13年后, 2002年在英国伦敦定居,并攻读硕士、博士,获得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大学兼职任教,以研究和写作为爱好。当前研究兴趣是:传播学、政治学、教育学。著有《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并任《北京青年报》《少年商学院》特约撰稿人。
个人公众号:英国有精英
第一章 上流社会的教育观 1
在英国本土,私立教育与精英概念都是原罪,即“与生俱来”本身就是错的,而只有意识到它是错误的时候,人们才能获得救赎。接受私立教育的家庭,即使没有犯原罪,也应该感到内疚,并努力逃出这个圈子。
第二章 别无选择的家长 41
如果说英国的私立教育文化是“高需求、高强度、高标准”,那么这些超级有雄心的家长比学校更像学校,因为他们自己就在高需求、高强度、高标准地管理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 精英教育和适应的精英 99
英式教育里的哲学观是,培养有能力也有意识去改变社会的下一代。在私立教育或者我们喜欢的“精英教育”里,学术成绩是副产品,当然,这是一个学生的本分之一;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达到一/定的学术成绩(考上大学)之后,每个孩子不同个性的塑造以及对社会的参与。
第四章 好学校为什么重要 137
学校,从各方面影响孩子。首先,教育者通过其传授的知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孩
子。其次,孩子们在学校里和同龄人交往,而这些互动会影响他们的喜好和价值观。第三,学校系统的组织形式会影响家长的行为。家长们甚至会受到学校系统的激励体系影响而调整教养方式,有时候还能影响到他们生儿育女的决策。―马赛厄斯·德普克
第五章 精英的圈子和圈套 187
很多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到海外接受素质教育或者快乐教育之后,先是担忧他们能否适应,在发现学校给足自由成长的空间后,又开始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拔尖儿,能不能去藤校或者罗素集团大学,担心英国教育的环境是不是太宽松,不自觉地把国内的教育观念代入到在海外受教育的孩子身上,很多的争执、不理解也因此而来。
第六章 平常心看教育 239
选择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一条“不归路”,都要坚守内心,咬牙走到z/u/i后的时刻,任何一个节点都不足以论成败。套句俗话,家长们需要更多的平常心。
第七章 精英教育的本质 293
英式精英教育成为包括美、俄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中上产阶层以及新中产阶层追逐的目标,原因之一,正是这种在未来可能形成的“封闭式内循环”让新中产阶层的父母们觉得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更物有所值,因为进入中上层圈子会给子女更好的保障。而英式精英教育在音乐、体育、美术、戏剧等方面对孩子全方位的“塑造”功能更为中上产阶层看重,这种承载着英式哲学和文化的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个人竞争能力,还能形成代表某个阶层的品位和审美。
附录一 与《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的作者对话 335
附录二 三个英国博士妈妈眼中的性教育、原生家庭和双语教育 341
附录三 教育就是社会的脊梁 ―与周轶君一席谈 375
后记 399
参考文献 40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