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3 5.9折 ¥ 50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文言、任好利、孙丽云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02 12-16
上书时间2024-12-17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上的跃升期。原来支撑中国发展的劳动力红利、要素成本红利在弱化、消失,创新驱动的新动能尚在培育中,“三期叠加”的震荡效应导致的阵痛犹存。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在内外部的持续变化中进行,不确定性加大。
产业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中国各级各类产业园都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是集合“政府+市场”两只手,集聚资源、优先发展的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产业园的发展,就必须将之置于中国发展的阔大背景中。
本书是一本值得产业园及相关产业工作者一读的原创性读物,其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东莞松山湖产业园为例,对比硅谷发展经验,提出了“适应性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义”,总结出中国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适应性创新模式”,并提出了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园,以及已有产业园如何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的若干建议和具体方法。
深圳世联行集团业务发展委员会首席顾问。长期负责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土地政策研究、产业研究,担任产业园等主题地产开发类项目的前期顾问,有二十余年从业经验。直接参与、指导完成的项目达数百个,其中作为总顾问参与了深圳市、横琴新区、两江新区、北京副中心等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城市和新城新区的前期整体开发战略设计、产业研究、资金规划和其他专项研究。;.;深圳世联行集团产业事业部资深顾问,长期从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及保税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创新研究、产业平台建设研究等专题研究。;.;深圳世联行集团产业事业部顾问,提供区域开发、产业政策、大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咨询服务。
序 言 / XI
前 言 / XIII
第一部分 穿透现象看本质_ 001
第一章 适应性是创新的必然之义 / 003
一、适应性创新的概念 003
(一)适应性源起 003
(二)适应性的概念 005
(三)适应性创新的定义 005
二、适应性创新是铸就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驱动力 006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创新 006
(二)适应性创新是应对复杂不确定性环境的最佳法宝 011
第二章 产业园适应性创新 / 015
一、唯一的确定就是不确定 015
二、适应性创新是制胜之道 017
三、“两线六环节多主体”是产业园创新决策的关键 018
四、产业园适应性创新系统“六元论” 023
第二部分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实践_ 025
第三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背景 / 027
一、生命科学产业――新一代大国战略竞备 028
二、中国生命科学产业――实力悬殊的必胜之战 036
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产业、制度、路径”三探索 037
四、各级垂范,条块合作――支持与制约 038
第四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适应性创新 / 041
一、创新要素聚集――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资源驱动发展 043
(一)发展背景――弱产业基础与弱政策支持,园区低水平运营 043
(二)发展关键动作――顶层规划与底层基础建设 046
(三)经验与挑战 051
二、创新优化提升――内生和自发展能力形成 060
(一)发展背景――行业整体趋好,竞争倒逼高质量发展 061
(二)发展情况――招商走向育商,开发走向全周期运营 064
(三)经验与挑战 074
三、全球开放创新――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高阶,向世界级自主原始创新策源地目标
进军 077
(一)发展背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政策支持全球化 077
(二)发展情况――全面全球化 078
(三)经验与问题 087
第五章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 097
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贡献和影响 097
(一)产业前沿原创研究全面强化产业基础能力 098
(二)高端人才集聚和溢出 101
(三)科研机制创新和示范效应 104
(四)产业溢出 110
(五)构建新的全球产业竞争版图 111
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对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113
(一)集聚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北京“高精尖”产业格局构建 113
(二)输出重大原创成果,引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116
(三)推广园区品牌运营,带动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 119
第三部分 先进经验与新趋势 123
第六章 国内外产业园案例借鉴 / 125
一、美国硅谷 126
(一)地缘竞争和政府采购催生硅谷 127
(二)多维硅谷驱动机制 128
(三)硅谷各创新主体的适应性发展 133
(四)硅谷经验总结 148
(五)硅谷发展中的教训 151
二、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156
(一)国家改革开放、高新产业布局与上海转型催生张江 156
(二)园区适应性创新发展演化 157
(三)园区管理运营机制演变 166
(四)园区产业集聚过程 169
(五)园区产业发展驱动力 172
(六)张江集团商业模式演变 174
三、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178
(一)东莞城市和产业转型催生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178
(二)园区适应性创新演化 180
(三)园区发展经验借鉴 193
四、案例总结 198
(一)适应性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根本之道 198
(二)科学的政府管治是创新发展的基石 198
(三)科研院校是提高产业集聚本地根植性的重要因子 199
(四)金字塔形企业结构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200
(五)专业化将成为未来园区发展的重要趋势 201
(六)新的产业生态环境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201
(七)成功的区域创新系统终将融入全球创新系统 202
第七章 适应性创新响应新趋势与新要求 / 203
一、 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使自主创新成为必然战略道路 203
二、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特征促使产业生态环境优化 205
三、 新型城镇化要求产业发展集约内涵式增长 206
四、 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207
五、 国企改革促使产业发展理念转变 208
第四部分 适应性创新赋能园区可持续发展 211
第八章 主体创新,打造创新中枢 / 213
一、组织管理体制优化 213
(一)从政府主导走向专业化运营时代 213
(二)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的构建 216
二、创新发展理念和赢利模式 222
(一)走向利益共同体 222
(二)全周期运营,多点赢利 225
三、创新园区筹融资模式 228
(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228
(二)统筹基础资产规划,进行资产证券化 233
(三)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融资工具 234
四、创新主体适应性发展 235
(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业化、企业化 235
(二)创新动力的激发 237
(三)更广域范围、更高阶竞争环境的专业性服务支持 239
(四)创新“死亡谷”的突破 241
第九章 制度创新,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 / 245
一、人才引进政策 245
(一)靶向施策,制定针对性人才政策 246
(二)多元化人才合作模式,打造灵活用人机制 248
二、 金融服务政策 250
(一)创新金融产品与丰富融资方式 250
(二)多主体相互补充的投融资结构 252
三、土地政策 254
(一)顶层规划提高土地利用弹性 254
(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56
(三)市场化机制盘活存量 257
四、财政税收体系 259
(一)扩大政策覆盖,增强普惠性和功能性 259
(二)优化政策细则,提高政策送达性 261
后 记 26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