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传播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基层传播论

26.82 4.6折 58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慧瑜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03 9-24

上书时间2024-09-25

邹鲁文化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慧瑜
  •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4
  • 版次 1
  • ISBN 9787564954390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字数 356千字
【目录】

第一章基层传播概述

第一节基层、社区与底层

第二节基层传播的概念

第三节基层传播的类型

第四节新形态:网络基层传播

第二章基层传播的媒介形态与国家治理功能

第一节基层传播的媒介化

第二节基层传播的去媒介化

第三节基层传播的再媒介化

第四节基层传播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章基层传播与乡村发展...

第一节基层传播与信息的逆向流动

第二节城乡互助与内生性乡村发展

第三节逆向流动的主体与扶贫攻坚的中国经验

第四节典型报道、现实主义题材与发展传播学

第四章基层传播的理论来源与历史实践

第一节从宜传角度理解《解放日报》改版与延安“讲话”

第二节“好好利用报纸”:现代媒介的中国化改造

第三节多功能“信使”:逆向流动的知识分子

第四节从水到网:基层传播的历史启示

第五章基层传播与流动的根据地.

第一节时间与空间的辩证法

第二节流动的空间,流动的根据地

第三节流动的媒介,流动的艺术

第四节从流动的空间到空间的流动

第六章“从无到有”:

根据地时期无线电通信网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红军早期无线电通信

网络的兴起

第二节无线电:根据地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媒介学基础

第三节“从小到大”:冀中根据地无线电通信网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经验与启示:从弱者出发的辩证法

第七章以写作为媒介:基层传播与群众写作运动

第一节“‘做什么’就‘写什么’”:李文波营长写作的故事

第二节“人民的报纸”:群众写作对大众媒体的改造

第三节“善于利用报纸工作”:写作参与基层传播

第四节以群众写作为媒介的基层传播

第八章流动的“自媒体”与基层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从固定的黑板报到流动的门板报

第二节门板报的组织机制与写稿的“根据地”

第三节门板报的社会功能:“记好学好运动”与数字化管理

第四节基层传播与根据地时期基层连队的新闻宜传机制

第九章逆向流动的主体:双重改造与共情式创作

第一节空间转移与逆向流动的主体

第二节主体改造与可见的“生产”

第三节共情式创作与“实践一文艺一实践”的辩证法

第四节技术改造:“不利条件下”的摄影实践

第十章逆向流动的基层传播:

从“帐篷话剧”到华北电影队

第一节“帐篷话剧”:根据地文化传播中的“启蒙”与“信息流动

第二节从抗敌剧社到华北电影队:“剧影结合”的传统

第三节华北电影队:“一辆马车上的电影制片厂”的形成

第四节根据地时期文化传播的经验

第十一章生产宣传:内嵌于生产的基层传播

第一节生产宜传:服务于生产的新闻实践

第二节理论来源:列宁党报思想与《解放日报》改版

第三节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生产宣传与组织动员

第四节中国现代历史塑造的发展新闻学经验

第十二章卫生宣传:公共卫生、群众路线与基层传播

第一节基层传播与公共卫生宣传

第二节内嵌于生产的健康传播

第三节

空间再造与流动诊所

第四节群众路线与卫生宜宣传相结合

第十三章社会教育:性别、主体改造与基层传播

第一节“新冬学”:晋冀鲁豫根据地冬学运动的调整

第二节“火车头”:冬学运动、群众民主与基层治理

第三节“教育与生产结合”:冬学运动与基层传播

第四节基层空间与主体的双重改造

第十四章社区营造:新工人、文化书写与基层传播

第一节以文学为媒介:新工人文学的显影

第二节在“别人的森林”里创造新工人文化

第三节皮村文学小组:“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第四节遍地“村歌”:城乡互助中的音乐实践

附录一重返根据地:以基层传播为方法

第一节以文学为底色,从事影视文化研究

第二节重返根据地,以基层传播为方法

第三节教学相长,以非虚构写作为媒介

附录二(访谈):基层传播与20世纪中国新闻传播实践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基层传播概述

要理解基层传播,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基层。基层是中国政治、社会领域常用的概念,指的是政治组织的最末端和社会机构的最底层。基层看似与社区等概念相似,但其本身源于20世纪中国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经验。基层不只是静态化的空间概念,还指政党组织通过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方式来对社会底层进行基层化。因为中国共产党把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的基础以及把基层社会作为政治治理的基础,这使得基层成为中国政治和社会领域最常见的关键词之一,以至于很少有人追问基层概念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基层传播不仅是信息从外部传递到基层的媒介,而且也是传播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第一节基层、社区与底层

在古代文献或是惯常的使用方法中,基层主要指楼台、亭阁等传统建筑的地基和基座,是一个空间学的概念。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层被赋子了现代意义,从纯粹的建筑学用语变成了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从而指涉一个组织的最庭层,如政党的基层组织或者乡村的基层政治等川。基层概念的出现有两个背景:首先是引进西方政党的理念,政党组织的架构是从基层到中央的金字塔结构,如列宁主义式政党是由基层党支部形成严密的、高度纪律性的党组织。其次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中国乡村溃败的危机,让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民间、走向乡村,乡村成为中国社会的基层。1927年,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创建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在江西三湾村改编秋收起义失敗的军队,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机制,自此深入基层、管理基层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皇权不下县”的状态。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军队建立“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和政治原则,另一方面根据地的社会治理也以党组织为核心,“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群众路线成为基层工作的方法。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通过党组织完成基层治理和建设的制度经验,基层也成为共产党的核心政治词语。基层是一个又一个的基层位,每一个党员都在基层党支部中,每一个群众都生活在基层单位里,这里的基层可以是工厂、村庄,也可以是车间、班级,或者指街道、县城,在部队系统,基层就是连队。

与基层和基层传播最相关的学术概念是社区和社区传播。在社会学中,“社区”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之一。一般把19世纪末期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和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作为社区研究的先驱。膝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论述了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并把乡村指认为是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传统、有“共同的善和共同的恶,共同的朋友和共同的敌人”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家庭、邻里连接为一个共同体,而作为现代社会的城市是机械的聚合,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理性的、计算性的、团结性消失的地方0。在膝尼斯看来,乡村是有共同的意义感的社区,而城市则是无机的、机械化的、没有共同体与团结的空间。但是,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芝加哥社会学派则与滕尼斯不同,他们对城市和社区有更肯定和积极的看法。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罗伯特・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此统一思相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换吉之,城市绝非前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切艺加哥学派把城市理解有各种力量在起作用一一其实在人为“人文生态学”:“在城市社区这个范畴内……



精彩内容

本书以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基层治理为基础,探究传播参与基层实践的中国经验。20世纪,中国基层传播出现了丰富的媒介形式和活动方式,同时,知识分子的逆向流动,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统一均衡发展的中国式基层传播范式。本书包括十四章的内容: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从理论角度探究基层传播的历史来源、媒介形态、组织机制和社会功能;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是研究基层传播与根据地时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之间的关系,分别以无线电、门板报、流动电影队、群众写作为案例,呈现流动的媒介、流动的主体塑造流动的根据地的历史经验;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则研究基层传播与生产宣传、卫生宣传、社会教育、社区营造等不同领域的互动关系,基层传播通过政治介入、社会革命、文化教育等基层“化”手段,实现基层社会的媒介化、公共化和社会化,让普通百姓、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空间的多重主体。作者认为基层传播不仅考察信息扩散到基层的过程,而且反思媒体、媒介在基层发挥的社会功能。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