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学、心学与人类主体性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阳明学、心学与人类主体性

51.74 5.9折 88 全新

库存4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顺福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出版时间2023-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604 11-21

上书时间2024-11-22

邹鲁文化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沈顺福
  •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 出版时间 2023-08
  • 版次 1
  • ISBN 9787807704515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5页
【内容简介】


以旺阳明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心学,是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高代表,阳明学内含良知或本的人是这个生命体的主宰,由良知或人所代表的人类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弘扬。这种主体于类主体,缺乏个体主体的视角。阳明学、心学与人类主体从主体的角度出发,以宏观的角度、呖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探讨阳明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从从存在论的视域探讨王阳明的哲学观念以及核心概念,第二部分从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角度探讨王阳明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三部分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以理学视域中的心学,本书多角度、多视域,全方面的展现了对阳明学的深入解析。

精彩内容:

章王阳明的良知观王龙溪说:“阳明夫子之学,以良知为宗....”“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概念。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学术界已经展开了充分而高质量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这些成果大体上可以被归结为两种观点。其一,以为良知是意识,即良知是为一种“所有我们的善恶意向之道德本身的或多或少清晰的当下意识””,也有人称之为“先验的是非准则”‘等;也有一些学者提出“王阳明既把天赋的道德情感、知善知恶,好善恶恶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虚灵明觉之知都包笼在良知之内,良知在阳明这里,几乎囊括了精神活动的内容”’。还有一些学者以为良知是“自心与普遍之理的统一,为主体提供了内在的权衡”因。这些观点都将良知看作意识或道德意识。其二,将良知视为一个气质活动的主体或能力。如,在吴汝钧看来,良知是一种“地作价值判断,主要是判断善恶的能力”";钱穆:“若舍掉良知,又何从见天理?”"良知似乎成为识别天理的主体官能或能力。这种能力,终属于气质活动。故,良知被视为“灵气、精灵之气””。这种气的活动是“创造之精神...能够自然地知晓孝,比如见到父母自然知孝,并付诸行动中””。作为生命体的良知接近于气质之物,即良知被视为一种气或气的活动。这些观点或研究从不同方面深化了人们对于良知的认识,揭示了良知的内涵。然而,在笔者看来,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学术界依然没有将良知的本质内涵讲清楚,比如良知是不是道德意识?良知是不是气、能否感应?这些问题依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章将指出:良知是的实体,而不是气或气质之物,因此不能直接感应,也不会产生道德意识。一、“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天理。”这是王阳明对良知与天理关系的基本命题。在王阳明这里,良知和天理的关系属于同一关系,即,良知=天理。传统理学家提出天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王阳明继承了理学家这一基本立场,并借用了孟子的良知概念,对其做了创造解释和使用。王阳明:“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心的本体是天理,又叫良知,天理即良知。良知或天理是事物的真面目:““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良知是“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用语,类似于物自体、理念或真理等。这个真理,在理学家那里便是天理。天理即真理。良知便是天理。作为天理的良知是事物生存的根据或标准。王阳明:“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良知如同现实中衡量的尺度或规矩,是生存的标准或根据。这个根据,成为衡量生存正确与否的尺度或准则。王阳明:“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良知是权衡轻重、评价是非的尺度或标准。这种标准又叫“准则”:“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这里所说的“准则”类似于现代术语的准则,即,表示尺度和标准。人们由此而断定是非与善恶,“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良知是“试金石”“指南针”,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据。符合良知便
【作者简介】


沈顺福,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前言/1

第编存在论视城中的阳明学

章王阳明的良知观/002

一、“良知即是天理”/003

二、良知是的实体/006

三、良知非气而无感应/011

四、良知非情非意/013

五、结语:辨证思维中的良知/015

第二章王阳明之理/017

一、理是条理、道理和本体/017

二、理是者/020

三、理是本原之心/022

四、理是天理/025

五、结语:“心即理”与人类主导地位的确立/030第三章“心外无物”新论:基于生存论的视角/031一、心:思虑之官还是行动之源/032

二、物:客观实存还是心之所用/036

三、心外无物:生存论意蕴/040

四、结语/045

第四章王阳明“万物一体”观探析/047一、生机:一气流通/048

二、气质心:自然本源与主宰/051

三、心之体:本原与主宰/054

四、余论:变化气质与大人之学/059

细阳明学与中国思想史

章天人之辨与传统儒家思想史的主题/064

一、思想史主题的重要/064

二、思想史主题的继承/068

三、思想史主题的实在与抽象/070

四、天人之辨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大事/072

五、天人之辨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074

六、结语:儒家人文精神的形成/0786

第二章圣学即心学:儒家哲学史的心学进程/080

一、以释心:先秦儒家心学及其初次转向/081

二、偏重有为心与汉代儒家心学/085

三、无心之心与魏晋玄学心学/087

四、天地之心:早期理学家的心灵哲学/091

五、“理之在吾心”:南宋理学家的心灵哲学/094

六、理即心:陆王之心灵哲学/096

七、结语:心学史的逻辑/099

第三章阳明心学与人类主体/102

一、阳明之主宰心/102

二、主体:人类主体与个体主体/104三、心主论即良知主宰论/107

四、我:“私我”与我们/110

五、结语:个体的缺席/114

……

四、体用之间/180

五、结语:“体用不二”而无别/183

第三章二程与心学/187

一、仁与万物一体/187

二、仁与尽心/191

三、仁与天理/194

四、理即内有之心:心学/ 199

五、余论:程氏后学与心学/203

第四章陆九渊的天人学思想兼论其与唯心主义的关系/206

一、万物一体之“宇宙”/ 206

二、心即理/208

三、心与事(物):本与末/211

四、“此道充塞宇宙”/214

五、自然、简易方法与学道/218

六、结语:陆九渊的生成哲学与唯心主义/ 221

一以方以智心学为中心/225

第笫五章传统心学之主体问题-

一、“心即天地”的万物一体世界观/225

二、“皆归一心”的形而上学/230

三、大我即人/ 236

四、结语:“心宗”与个体我的缺席/240

后记/ 24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