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儿科学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儿科学

38.22 5.9折 65 全新

库存2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磊;何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604 11-6

上书时间2024-11-07

邹鲁文化书店

十一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熊磊;何平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6
  • 版次 1
  • ISBN 9787030533890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28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9页
  • 字数 378千字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学科概念与研究范畴(含中、西医范畴)、学科学术发展源流、现代研究进展、中医对小儿生理的认识、病因病机、诊法与检查(中医四诊、西医检查)、辨病与辨证、治则与治法、药物与方剂、保健与护理等内容。各论包括常见症状论治和常见疾病论治两两个板块,常见症状论治论述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伴随症状和论治等内容,常见疾病论治介绍疾病概念、病因病机、辨病、类病辨别、中医论治、西医治疗、预防调护、疗效判定标准等内容,主要反映儿科优势病种的中西医诊疗方法和经验,特别是突出中医特色、名医特色,突出该书的学术性和临床实用性。
【作者简介】


秦国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导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云岭名医。现任云南省中医医院暨云南中医学院靠前附属医院院长。兼任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专科专病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著述、管理等工作30年。主持重量重大科教建设项目3项,省级重大科教建设项目1项;发表学术100余篇,编著、主编(副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和讲义30多部,其中主编出版靠前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男科学教材中医男科学。荣获中医药管理工作优选个人、云南省特殊津贴奖励、中国医师奖、云南省教学成果、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优选个人、卫生系统优选工作者等多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和荣誉称号。

精彩内容:

    上篇
    论

    靠前章 学科概念与研究范畴

    一、中医儿科学的学科概念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理病理、喂养保健,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及预防康复为主的一门临床医学科学。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属,其一,中医儿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藏象经络、养生保健、治未病、病因病机、诊辨证、治则治、理方药等内容;其二,中医儿科学治疗儿科疾病以(内服、外治)、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的治疗方为主要手段。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儿童,目前靠前上普遍认为儿童时期是个体未成年前的整个发展过程,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儿科的照顾对象为18 岁以前的儿童,因此儿童和儿科的年龄上限为18岁。在《灵枢
    卫气失常》说“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是将“少小”的范围划定在18岁。

    二、中医儿科学的研究范畴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和中医儿科学临床两个方面。在基础方面,应当研究小儿的、生理病理、喂养保健等,涉及年龄分期、、生理特点、病因病理特点、儿科诊、儿科辨证、儿科治等。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在气候、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如孕育、出生、成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小儿哮喘、肺炎等疾病发病率的关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机制的研究等。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所采集到的“证象”定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儿科常用治的疗效机制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研究;三是有毒的毒理及减毒方研究;四是各种治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很终目的是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和药剂。

    在临床方面,应当研究各类儿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包括儿童保健、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系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等。临床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医药有优势特、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感冒、病毒肺炎、手足病等病毒疾病;哮喘、过敏紫癜、肾病综合征等疫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动综合征、多发抽动症、癫痫、脑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早熟等代谢疾病;高热、惊风、血证等急证;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临床研究的内容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的“创新”等。

    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其宗旨都是增强儿童体质,减少疾病发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

    第二章 学科学术发展源流

    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贯穿着整个中医药学的历程。迄今发现的中国医籍中年代很古的《五十二病方》里已经有中医儿科的内容。书中记载有“婴儿索痉”“婴儿病痫”“婴儿瘛”等病名,并提出“婴儿索痉”的病因是“产时居湿地久”,治疗包含“熨”“浴”等外治及祝由术。此时的医籍已将孕产及外界环境虑为致病因素,并有了初步的理方药的结合。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已有更加丰富的关于儿科的内容,涵盖病因、病机、诊断、预后等各方面的论述。如《灵枢
    顺逆肥瘦》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是现存很早关于小儿体质特点的描述,后世“脏腑柔弱”“稚阴稚阳”的观点皆本于此。《素问
    奇病论》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素问
    通评虚实论》曰:“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外,《内经》所建立的五行体系、藏象理论等,为儿科辨证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素问
    举痛论》云“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是五行体系运用于诊断的缘起,经历代医家结,很终形成儿科的望诊则。《内经》理论翔实,但仅收载13 个方剂,并无儿科专方,供现代临床参已不足够。

    据《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战国时的秦越人(扁鹊)是很早的儿科医生;汉代淳于意(仓公)治疗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的记录是很早的儿科医案。淳于意的记录中有病名、症状、方名、证治分析、治疗结果,夹叙夹议,内容和形式已经很好完备了,为后世的医案书写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成书于东汉的《伤寒杂病论》虽然不是儿科专著,但是书中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同样适用于小儿。《伤寒杂病论》所示范的组方和药物增减规律,对后世儿科方剂有深远的影响。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是现存很早的脉学专著,其“小儿杂病证”篇云“小儿脉,呼吸八至者,九至者伤,十至者困”,率先指出小儿正常脉象与不同。又云:“小儿是其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者,脉乱无苦也。”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很早记载了古代儿科四大症之一“天花”的典型症状与流行,称为“虏疮”。

    隋朝时,太医署设医博士教授医学,少小科为五科之一,这是有记载很早的儿科学专科教育。当时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有小儿疾病6 卷,列有255 候。其中首先提出“脐风”病名,提出断脐、裹脐,对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巢元方认为小儿初生不可暖衣,宜多见风,是很早的预防佝偻病的方,此自唐代孙思邈记入《备急千金方》后,历代儿科医籍均多有收录。《诸病源候论》中还论述了伤于脾胃导致消瘦身热的哺露候和伤食而肚大黄瘦的丁奚候,可以视为后来儿科体质理论的源流之一。《备急千金方》认为“非小无以成大”,将“少小婴孺方”列在全书前部,内容包括小儿喂养、调理、发育、疾病诊治等。王焘《外台秘要》是对唐以前方书的结,书中有86 门为小儿疾病的诊疗预防,以此可以体现唐代儿科的水。自《伤寒杂病论》问世至唐代时,药物的种类已极为丰富,此外方剂包含的门类、组方配伍的规律较前有很大发展。但此时期的儿科用药具有峻重、多用金石之品等特点,处方不当,反致灾祸,对于运用者的临床水要求很高。诚如徐灵胎所言:“方证对应,则如百钧之弩,一举贯革;方证不对应,虽弓劲矢疾,去的弥远。”

    现存很早的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一直未有定论。此书名很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称其是中古巫方所著。亦有观点认为《颅囟经》是张仲景的弟子卫泛的著作。《颅囟经》一名在《诸病源候论》之后的书籍中未有提及,直至《宋史
    艺文志》才再次出现。明代《永乐大典》将其辑复,但内容已大半散佚。清代《四库全书》也把《颅囟经》收录在内。根据《颅囟经》中使用的药物,现在一般认为是唐末宋初的作品。《颅囟经》云:“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此即是儿科重要的“纯阳”学说的出处。又云“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应是现今儿科仍使用的“一指定三关”脉之源流。《颅囟经》的内容虽然大多亡佚,但仍存有不少关于火丹和杂症方面的论述与方药,立意巧妙,切合临床,至今仍很有实际价值。

    两宋时期中医儿科学术发展成突出,涌现了大量重要的医家和儿科专著。北宋的钱乙在古代儿科医家中声名很著,向来有“儿科之圣”的誉称。他的弟子阎孝忠经记录整理,写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后世儿科学者的阅读书目。钱乙首先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书中五脏辨证体系,沿用至今。同时钱乙以“柔润”为原则,强调补泻之余的调理和善后,对薛己等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诊断方上,钱乙提出“面上证”和“目内证”,是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儿科世称“哑科”,四诊资料收集不易,钱乙在诊断上创新地贴合儿科临床特点,为及时把握小儿病机提供了宝贵经验。辨证论治方面,钱乙首先将五脏辨证引入儿科。他概括五脏虚实的病形,并提出各脏主治方药,组方精练,多有效验。泻白散、泻黄散、等经典方剂,至今仍广泛运用于中医各科。其中钱乙在《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化裁出的,影响尤为突出。如朱丹溪的滋阴大补丸即是和还少丹的加减方;王海藏七味都气丸亦是的类方。由此可认为,钱乙开创了滋阴的一大门。同时钱乙善于通过五行生乘侮治疗脏腑间虚实偏胜,如针对“肝病秋见”采用益黄散和泻青丸,是针对发病时令用补脾益肺泻肝之。古代儿科四大症——痧、痘、惊、疳,钱乙均有重点论述。《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乍凉乍热,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认为五脏疮疹属于传染疾病;分辨了急惊风因热生于心,慢惊风是脾胃虚损,治有补泻的不同;对于疳证,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故也”,作为疳证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之“虫动侵食”的旧论有很大提高,一直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

    南宋太医陈文中与钱乙并为当时影响优选的儿科医家。陈文中作《小儿病源方论》和《小儿痘疹方论》两书,先发售提出小儿“吃软、吃少、吃热,则不病”和“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的重要养护观;对于痘疹阳虚倒陷者运用燥热温补之品,反对妄用宣利寒凉,开创了温补治痘疹的先河,对出疹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增补和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后世儿科温补学派的源头,与秉承钱乙学术思想的寒凉学派共同争鸣与创新。

    此时期的儿科重要著作尚有南宋刘昉的《幼幼新书》,将小儿各类疾病列为547门分别论述,同时整理选辑医籍71 家,当中既包括了宋以前的儿科成,又收录了很多罕见或现已亡佚的文献,对保存古代儿科典籍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该书部分收录了唐代王超《仙人水镜图诀》望指纹的内容,提出三关指纹在风关病轻、气关病重、命关病危。不知撰者何人的《小儿卫生微论方》成书稍晚于《幼幼新书》,亦是内容详尽的儿科巨著。书中提出一指定三关的脉;认识到小儿脐风与破伤风同类,可以用烧炙脐带、药物封裹脐部的方式进行预防。故《四库全书目提要》评之“是书详载各证悉近时医书所未备”。杨士瀛著有《仁斋直指小儿方论》,其中提出惊风治疗中,治搐先予截风,治风先予利惊,治惊先予豁痰,治痰先予解热,论述精到,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金元时期医学成优选首推刘完素、张从正、朱丹溪、李东垣四大家。金元四大家虽并非专攻小儿脉,但在儿科方面均有创见和发挥。他们对中医儿科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各人立论对整个中医理论的增补和创新;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痧、痘、惊、疳等病认识及论治的阐发。刘完素和朱丹溪认为小儿发病热多寒少,力主泻热养阴。张从正认为小儿“不可用极寒极热之药,及峻补峻泻之剂”;李东垣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二人均注意顾护小儿脾胃,为儿科和用药奠定了基础。张从正很早结出麻疹早期应清热解毒、辛凉清解;出疹期应清热透疹;收没期应滋阴清肺;还观察到麻疹易发喘。李东垣结了麻疹早期“呵欠,喷嚏,睡中发惊,或耳尖冷,眼湿”等特殊表现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古代医家所取得的影响深远的重要。

    金元时期中医儿科方面很重要的医家为元代的曾世荣,著有《活幼心书》三卷、
【目录】


前言
前言
上篇论
章学科概念与研究范畴2
第二章学科学术发展源流4
第三章现代研究进展10
第四章年龄分期与14
第五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20
第六章诊与体格检查24
节常用诊24
第二节体格检查31
第七章治则与治34
节中医儿科治疗原则34
第二节常用治35
第八章喂养与保健39
节小儿喂养39
第二节预防保健41
下篇各论
第九章肺系疾病46
节感冒46
第二节乳娥53
第三节咳嗽61
第四节肺炎喘嗽69
第五节哮喘76
第六节反复呼吸道感染89
第七节过敏鼻炎94
第十章脾胃系病证104
节疮104
第二节泄泻109
第三节便秘118
第四节肠系膜淋巴结炎123
第五节厌食128
第六节积滞134
第七节疳证141
第八节滞颐148
第十一章心肝系病证152
节夜啼152
第二节病毒心肌炎155
第三节儿童多动症161
第四节多发抽动症167
第五节癫痫174
第十二章肾系病证180
节急肾小球180
第二节肾病综合征185
第三节遗尿190
第四节尿路感染197
第五节血尿202
第十三章传染病209
节麻疹209
第二节水痘215
第三节手足病220
第四节流行腮腺炎235
第五节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240
第十四章其他病证247
节汗证247
第二节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251
第三节过敏紫癜257
第四节血小板减少紫癜264
第五节早熟271
第六节新生儿黄疸276
第七节痹证281
第八节肥胖症287
第九节迟证293
参文献300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